朱海涛
大安市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中心 吉林大安 131300
招投标工作是工程建设发展的产物,其发展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迅速发展。新时期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招投标管理工作开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对招投标管理工作不断分析、不断研究,明确工作要点,使施工单位更好地进行招投标管理工作,从而规范招投标工作行为、方式,杜绝出现暗箱操作、违法乱纪行为,为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1]。
建设工程招投标本着公正、公平、诚信、共赢的原则,降低建设成本,提高项目建筑质量,推动了发包人与承包人的良性合作。为了确保招投标的顺利推进,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招投标相关法律法规。基于我国现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招投标工作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区别。目前,建设工程市场一般有邀请招标与公开招标两种方式可选,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对于发包人跟承包人来说,都是共赢的,在降低了成本的同时也为发包人择优选用了优质承包商,而承包商得到了公平竞争的机会,获得项目要通过自身竞争力,这从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促进承包商自身技术能力的增强。因此,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对于整个建筑行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放眼现阶段建筑市场环境,很多机制都存在不完善之处,在建设工程招投标上主要体现在监管体系方面。企业进行招标前,需要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降低工程造价,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收益,但工程质量仍旧是企业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因此,在对应标单位进行选择时,必须对这些单位的建设能力、诚信记录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然而,如今监管体制是分离的,导致很多不合格的施工单位存在的问题不能被发现,纵使被发现也难以及时得到应有处罚。这种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加大了招标企业对施工单位进行选择时的判断难度,也增强了他们选择的风险性。
虽然国家政府对于招投标工作管理甚为严格,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建设单位在对待招投标工作上过于混乱。这就让招投标的最终结果无法达到标准,使各种暗箱操作的现象屡禁不止。在金钱和利益面前,也有一些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相互串通,违反公平竞争的要求,违法取得相关利益,使其他单位的正当利益蒙受损失。在招投标之前,会有一部分企业提前串通,在工程的一部分报价上做文章,或恶意压低,或恶意抬高,使其中一家施工单位能够脱颖而出。这种私下串通,轮流中标的现象,既影响了其他单位的正当投标行为,也影响了招投标工作的公平性[2]。
在工程招投标阶段,招标机构属于中间代理单位,其有责任、有义务按照相关法律要求来代替招标单位进行招标工作。但是必须确保招标机构的专业性,并确定其能够履行招标职权对合同双方负责,且受到合同双方的监督,这样才能确保工程招投标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但是,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很多招标代理机构的代理人员具有一定的临时性,其无论是专业水平,还是责任意识,都较一般的专业机构差很多。在开展招投标工作时很难深入处理复杂的项目,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甚至有的代理机构还存在不规范的招标行为,这就会使得合同双方的利益大受影响,进而降低整个工程项目的招标管理水平。
随着我国建设工程管理不断完善以及与国际建设工程制度接轨,我国的招标投标法也在不断修改和完善中[3]。但法律的监管并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在实际招投标操作过程中,仍旧存在许多漏洞,这些漏洞既包括招标方在招标方案中对概念的模糊化,也体现在投标方在竞标时不能做到公平竞争,归根结底,都体现了招投标仍有诸多制度亟待完善。这些制度既包含大的背景下的招投标相关法律法规,也包括企业依照招投标法对内部制定的相关规定。对制度进行完善的同时,还要保证制度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例如,在一个施工企业成立专门的招标管理机构中,设置专业的团队,依据国家的招标投标法律法规编写招标文件。在这个团队中,设立招标工作负责人,负责人负责对招标文件进行解读,并将有关内容告知其他招标工作具体负责成员。在解读过程中,尽量做到责任落实到个人,即每个人在招标实际操作过程中应履行职责,招标过程中个人负责的重点工作内容。制定严谨的招标规定,不但有助于企业进行监督和管理,同时,对于日后敦促责任的落实以及出现问题后追责也是十分有帮助的。在投标施工单位中,相关负责人应当对招标文件进行科学细致的解读,对应标工作完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操作。对于单位内部施工人员,也要做到严加监督,防止他们为了个人利益将投标相关机密泄露,导致投标失败甚至影响企业诚信。
在招投标工作中,无论是各级地方政府还是参与的各个单位,都应该严格对相关工作进行监督,从而及时排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招投标中一直存在问题的单位和个人,一定要完善相应的奖惩制度,对此类现象进行采取严厉打击手段,从而促进招投标工作的健康发展。另外,招投标工作可以和工商、银行等单位建立合作机制,以便能充分了解参与招投标工作的单位资质及信用情况。
综上所述,建设工程招投标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必须采取正确、合理、有效的手段加强管理工作。但招投标工作是建筑行业长期会存在的工作,管理中也难免会出现新的问题。对此,监管部门必须灵活地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最终为建筑市场营造一个透明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