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荣
(福建省知识产权发展保护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1)
内部控制,顾名思义,指的是对本单位内部的经济活动及其潜在风险,以预算管理为主线、资金管理为核心、项目支出为重点,通过制度制定、规章完善、措施实施和程序执行,进行切实有效的防范和严格有序的管控。对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在提升治理能力和防范腐败风险上,内部控制是最为经济有效的手段。因此,内部控制的建设不仅是国家治理体系优化的重要内容,还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要素。为进一步促进其优化和完善,本文针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在阐述其重要性和关键措施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存在问题并针对性提出对策。研究目的是提高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管控水平和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效率,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各种风险的有效规避。
法律是国之重器,治理体系的优化和治理能力的提升必须依托法治。构建法治程度高、完整性好、操作性强、实施效果佳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依法治国的体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反复强调“实施权力清单制度,对审批流程进行公开。加强内部控制,能避免滥用权力。”内部控制有四个主要措施:第一,组织机构的建立,这是先决条件;第二,制度的健全和完善,这是核心要素;第三,良好实施环境的创建,这是基本保证;第四,严格有序的执行,这是必要保障。只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行政事业单位就能明晰工作职责、规范良好行为、开展有序业务、合理使用资金,进而有效监督和管控该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最终促进该单位各项活动科学、规范、有序。
内部控制针对的是全员、全面和全过程。但是,就现阶段来看,在内部控制中,大多行政事业单位没有真正理解和接受其价值,在解决问题时风险意识不强,采用的是传统的管理理念。一方面,领导制职责分工不清,激励和问责机制尚未建立,推进建设的主动性不够;另一方面,培训和宣传对象主要是财务人员,其他人员尤其党政领导极少参加。以上问题导致的结果是风险意识非常淡薄,内部控制氛围严重不足,员工风控意识普遍不强。
内部控制是一项系统性工作,专业性强。目前,在内部控制体系上,绝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水平落后、更新滞后、发展延后。制度体系的不完善主要如下:1.组织设置的不合理。主要由财务部门牵头,很少设立专门机构;监督部门缺位。2.专业人才的缺乏。没有形成人才梯段,专业背景五花八门,培训的不够到位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现状。3.审计监督的不到位。监督体系不够完善,监督人员的能力不强,监督方法不够科学合理,审计监督质量不高,影响潜在风险的评估和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
现阶段,许多行政事业单位思维和观念比较落后,仍停留在传统的人治模式,重管人轻管事,重事中轻事前和事后。组织体系弱化现象明显:1.岗位制衡机制不充分。组织架构不健全,一人多岗现象普遍。此外,岗位制衡的有效性不足,良莠不齐的人员素质,又难以胜任工作。2.权力制衡机制不健全。公权力的属性及治理结构的缺陷容易导致天然不足的权力制约。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的机制在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中主要限于财务领域,其他领域急需建立与组织架构相适应的权力制衡机制。3.集体决策机制执行不到位。部分单位议事决策制度形同虚设,即使在“三重一大”事项上,法定决策程序也难以正确履行,流于形式的集体决策、不规范的决策过程、不完整的过程记录,容易引起权力寻租和滥用。4.运行效率不高和实施效果不彰并存。部门设置不合理,分散、独立,部门之间沟通少、人员之间交流缺乏。将内部控制简单化和片面化,甚至异化为财务管理工作的一部分。此外,单位性质、规模、隶属、行业和管理模式不同,业务活动领域的差异,以及内部控制工作人员参差不齐的能力,影响内部控制的效用发挥。以上问题严重制约内部控制的效率与质量。
信息化是内部控制建立和运行的最重要标志。在内部控制的信息化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为以下几点:1.系统开发水平急待提高。大多单位的信息系统各自为营、低覆盖面、较小规模和单一功能,数据难以共享、流程重复或者不相容、信息无缝对接困难。2.系统升级速度急需加快。很多单位都已有信息系统,如OA系统、和资产管理系统等,但这些系统都较为基础,急需全面升级改造,以支撑的信息化运行。3.系统运行维护亟待推进。缺乏有效的运行,没有及时的维护,就会抵触信息系统的使用。不及时的问题处理响应,无法持续优化的系统性能,将进一步导致单位对信息化系统的不满情绪。
内部控制意识的强化,目的是约束行为,提升工作效率,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建立领导率先垂范的意识。各级各部门领导必须以极强的责任意识和高度的使命感,重视和支持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并为相关制度的实施创造良好的气氛和环境。2.营造全员积极参与的氛围。单位所有人,无论业务、采购、财务、人事、资产管理、审计,还是基建部门的,都要明白,这是一个人人都要参与其中的制度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推进内部控制的实施。3.形成全员都是责任人的文化。在这种文化中,领导层的承诺、效能考核和绩效考评的纳入、纪检和审计部门的监督,以及网络平台的宣传,都是有效的策略和手段。大家都必须理解,不论部门类别、不管身份高低、不分岗位职责,都要受到内部控制制度的约束。
内部控制体系可以从三个维度重构:1.系统整体高度设计和建立。立足单位实际,从系统整体高度去设计和建立适合本单位现状的制度体系。2.三个层次完善和健全。首先是规则或规定层次,包括立、改、废规则,以及单位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其次是办法层次,包括业务管理制度,如岗位设置、绩效考核、内部审计等;第三是规定或细则层次,主要是业务活动规程和权力运行规矩。3.动态的调整和优化。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对应地,内部控制制度需要在运行中观察,在评价中调整,在监督中完善。只要做到以上三点,一定能够确保所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程序、方法和措施有机结合。
精简、制衡和高效是内部控制体系组织优化的目标,其主要策略如下:1.保证领导小组的规格能力。作为“一把手”工程,领导应为单位主要负责人,此外要吸纳财经背景的班子成员担任副组长,甚至设置总会计师。2.充实内部控制的机构配置。机构负责人要求组织协调能力强、法律法规水平高、财会专业背景深、管理经验丰富,并配备财务、审计和业务管理人员。3.强化内部控制的监督力量。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负责监督和评价,加强与派驻纪检监察机构的沟通和协调,并提升监督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管理技能。4.构建完善的评价体制。优化组织框架、完善规章制度、严格落实责任、客观评价绩效、坚决杜绝滥权,以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信息化要求将理念、活动、手段等要素都固化到系统,主要措施如下:1.有机统一建设和实施。以归口管理为主线,统一部署信息平台建设,按部门系统统一规划和设计单位信息系统,并根据业务属性分类实施。2.协调推进改造和升级。以集成为抓手,优化结构,将目标、方法、标准、措施和程序嵌入其中,对权力运行和业务活动进行固化,实现控制和预警的自动化。3.同步提升集成优化和数据共享。统一集成信息平台,实现其收集、传递、处理和存储智能化,达到一次录入和多维处理效果,兼顾风险导向和权力管控。4.有效保障运行和维护。运行和维护人员统一配备,常态化保障响应时间及质量。5.政府支持和以评促建同步进行。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持续推进内部控制建设,并以评促建,将信息化建设纳入科技报告。同时,为培育内部控制信息化的服务产业,激发高校和相关科研机构的科研能力。以上三个措施有望为实现内部控制体系的信息化提供必要保障。
总而言之,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及其实施,不仅能够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效的保障,还能为这些单位发展过程中潜在风险的合理规避提供重要的手段。行政事业单位,不管隶属、行业和规模,不论管理模式和业务领域,都应该培育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文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单位领导对制度体系建立支持、提高员工对于内部控制执行的重视,切实建立一套适合本单位发展实际、完善、健全并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并以此规范和约束全体员工的行为。因此,我国所有的行政事业单位都要切实加深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明确其作用与地位,并将之贯穿于单位发展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