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社头小学 严 峰
小学阶段,语文教师对课堂的教学通常将重点设定在阅读教学方面,而忽视了作业设计的重要性。长期积累后,很容易导致小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鉴于此,针对巧借关联思维,优化课堂作业设计课题分析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情境关联主要是指教师在语文作业设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将设计的内容与学生的具体应用情境相关联,促使小学生在问题的解决全程中感悟到所学知识点在现实中的应用价值。需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情境关联时,既可以是真实情境,也可以是虚拟情境,借此进一步提升小学生个人的语文知识应用能力。
例如,教师在进行《牛郎织女》的教学设计时,为了从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向学生阐述:“传说中,每年七月初七时,喜鹊们会在天空之上利用翅膀自发搭建一座鹊桥,如果你在七夕当晚处于葡萄架下,有可能会听到牛郎织女悄悄说话呢,那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牛郎织女真的会鹊桥相见么?在见面时又会说哪些话呢?可以用笔记录下你认为他们会说的话。”
通过情境关联的设计,小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迅速将注意力和情感投入牛郎织女鹊桥相见的情境中,此种状态下,学生个人的想象能力以及学习兴趣将会在极大程度上被激发,借此从以往的材料搬运框架中脱离出来,积极拿起手中的笔去描述和记录个人想象成果,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言能力的学习任务。
在课堂作业设计期间,教师从培养小学生个人语言表达能力视角出发,借助情境关联作业设计方法的应用,能有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真实情境的创设也可以通过与课堂作业设计的关联,促使学生无意识中形成语用意识,最终实现提升小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课堂教学目标。
在小学部编版教材中,教学的编排体系主要以“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为教学序列,借此更好地培养小学生个人的语文学科综合素养。基于小学生视角,其并非传统教学认知状态下的学习经验一片空白,此时,教师可以紧抓此项特征,在进行课堂作业设计时,充分将学生既有的学习经验加以关联,提升教学成效。
例如,在进行《那一定会很好》与《去年的树》的教学时,教师应该先行设定两篇故事的精读和略读分配。当开展《那一定会很好》童话故事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如下想象:“一粒种子从落地、生根、发芽到最终成为阳台之上的一块地板”这一全过程。随后,带领学生将其与《去年的树》进行对比。由于学生已经完成后者的学习,所以此时学生的既往学习经验将会被唤醒并激发,从而自觉且主动地将其应用到《那一定会很好》内容学习中。在比较阅读下,学生能发现两篇文章题材均为童话,且均描写到了树,不同之处在于,两个故事中《去年的树》主人公是树和鸟儿,而另一个主人公则为一粒种子所变成的各项事物,且两者结局也不同,《那一定会很好》的结局是幸福的,而另一个则是悲伤的。借助比较阅读,小学生能在关联思维的应用下,对两篇童话故事产生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知。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中,关联思维并非单纯存在于作业设计的纵向贯通中,同时在单次作业的设计中也十分突出,此时,教师可以对同一主题的作业内容进行优化处理,将设计核心集中在“主题”之上,借此进一步促进小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以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纸的发明》《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赵州桥》为例,三篇文章主题均为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可以此为基点,设计一系列综合性教学活动。例如,在班级中面向学生进行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等文化习俗主题小组活动,相互之间进行习俗交流和沟通,比较哪一位同学了解得最多,促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华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进行课堂作业设计时,培养学生抽象、比较及归纳等综合能力十分重要,期间可以利用与主题相关联的设计方式,促使学生针对不同的课本主题进行关联分析,从而培养其个人的语文学习质量。此外,教师还需进一步调动小学生现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促使其借助经验的运用,提升个人语文学习水平,最终为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