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哲
(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九龙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辽宁 瓦房店 116300)
科学课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对于思维没有得到有效开发的学生而言,仅仅依靠教师进行讲解,学习的效率相对较低。要提高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效率,便需要从教学方式上进行改进,而信息技术的使用在教学方式改进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文主要从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等角度对信息技术在科学课程中的使用提出改进措施。
科学课程不同于语文、数学等,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既有生物也有物理等各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对于接触这些知识相对较少的学生而言,当前的科学教材并没有从原理上对各种科学现象进行讲解分析,而是对各种表面现象进行介绍供学生学习。而仅仅按照课本进行学习,学生难以对知识有直观的了解,各种文字难以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立体形象的图像,因此很难实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以及研究思维的目标。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按照课本内容进行讲解,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经常会出现知识断层的情况。学生在学习某一知识时,突然转换到其他领域的知识,导致思维难以及时转换,跟不上教师教学节奏。教师没有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科学课程教学,仅仅是在课堂上讲解知识,导致课堂缺乏活力,学生学习效率较低。此外,部分学校过于注重语文、数学等科目,对科学课程缺乏重视,也有教师兼职教学科学课程,缺乏专业教学素养,严重影响教学质量。部分学校缺乏对科学学科的重视,没有引进相应的教学器材,导致无法进行实验。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但仍处于初级应用阶段,大部分信息技术的应用都是为了教师在进行备课、教学时更加方便,而且依旧主要用于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可以用电脑进行备课,可以根据需求,自行设计课件或者从相应的网络平台上下载相应的课件,之后在其上面进行更改,在上课时播放课件便可以进行讲解,从而省略了较多的板书内容,能够提高教学效率。由于无须板书,教师常常在完成一部分知识讲解之后,直接进行下一步教学,虽然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但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一个知识没有理解,影响后续学习的情况。信息技术的使用虽然能够给学生带来新鲜感,但过度使用可能导致学生养成不好的思维习惯,对图像产生依赖性。如果没有图像进行辅助教学,学生很难对文字知识进行理解,这会对学生后来的学习习惯造成不良影响。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会提高课堂活跃程度,但如果教师没有进行有效控制,可能会导致课堂混乱,教学无法顺利进行,影响教学计划的实施。
信息技术在科学课中的应用,能够解决科学教学思维跨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在正式讲解课程内容之前,通过信息技术将设计的思维导图展示给学生,能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对课程教学内容结构有一个较为直观的了解。此外,采用信息技术教学能够实现动态演示,对于生物方面的知识讲解而言,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尤其是介绍生物各种习性时。不同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的生活习性以及形态特征都具有较为明显的变化,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以在短时间内对该类生物的整体生长发育过程进行直观的讲述,而不是仅仅依靠课本图片继续效率较低的静态讲解。除此之外,信息技术还为学生的复习提供了便利。教师在进行备课时,往往会对课件进行相应的标注,注明各个部分知识点需要掌握的程度。学生在进行复习时,可以根据相应的标注进行有层次的复习。教师也可以不定时分享一些学习网站,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非课堂学习资源。信息技术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与教师的互动频率,有效避免学生上课走神的情况出现。
信息技术的种类很多,但当前在学校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依旧以教师端为主。通常情况下,大多是较为简单的信息技术使用,也就是教师在进行备课时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相应的课件,在授课时通过投影设备进行教学,或者直接将课件拷贝到U 盘中,上课时通过班班通硬件设备播放。对于语文、数学等课程而言,这种基础的信息技术使用能够满足教学任务。因为这些科目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在利用信息技术时,同样需要教师充分板书。但对于科学课程而言,其涉及的知识内容较多,范围较广,主要目的是开拓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知识广度,仅仅依靠课前准备的与课本相关的课件,难以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这种情况下,便需要教师提高信息技术的利用水平。教师还需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能够根据教学内容以及课堂具体状况适当通过互联网进行相应的搜寻,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理解。在利用信息技术时,应当尽可能避免出现过犹不及的情况:本来要用信息技术活跃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却造成课堂过于活跃,影响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信息技术的使用可能会对原本的教学模式造成影响,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科学教学时,应适当对教学模式进行改进,使其与信息技术实现互补。在科学课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使用不能完全代替黑板。在一些重点知识的讲解中,教师还是应当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其进行板书详细讲解。而在讲解与物理相关的知识时,依靠信息技术虽然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直观,但依旧可以通过其他教学模式对知识内容进行简单的说明。由于学生的知识都是通过表面现象获取的,因此越直观的教学效果越好。一些物理现象,教师可以通过实验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学生获取直观的知识后,教师再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的3D 模型对知识进行介绍,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
信息技术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依旧具有较为明显的局限性,其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仅仅依靠互联网获取多媒体文件进行教学,浪费了大量信息技术资源。当今网络上具有较多的软件可以对各种科学现象进行模拟,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下载这些软件,不仅能够为学生展示科学现象,还能够通过对相应数据的调整,得到不一样的结果,为学生对科学现象的深入理解打下基础。此外,进行信息技术的拓展,还可以从学校方面入手,通过信息技术建立相应的交流平台,让不同学校之间进行相互交流,提高区域内的整体教学水平。
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而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整体学习水平便能够得到提高。因此,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提高科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构建思维导图,或让学生通过在网络上搜索相应的信息,提高信息筛选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在科学学习中不会出现无从下手的情况。
总之,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有效结合,合理选择和科学使用信息技术,改进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的结合方式,及时丰富科学课的信息技术利用方法,通过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