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岱山实验小学 袁 萍
现代教育技术很早就出现在我们的教学当中,它可以简化教学过程,生动教学内容,用直观易懂的形式呈现语文课堂。
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习作四主要是训练中年段学生学会正确使用象声词,这是一种完全靠想象去描摹声音的词汇。如果我们按照平常的思路,让学生靠读例文并且联系生活实际想象,那样的习作课堂未免显得枯燥,学生的思维也会承受太多的负担。我们可以按照下面的案例进行上课: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多媒体播放春天百鸟争鸣的热闹场面)。
师:请拿出纸笔,将你刚才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
教师将学生现场写好的片段展示修改,再进行具体情境的模拟。
师:看,同学们把刚才听见的声音写成文字这就叫象声词。老师今天来上班的时候也遇到了让我烦心的声音(多媒体出示图片:堵车)。
教师这次出示的是一幅无声的静态画面,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象堵车的声音,想象画面的场景。
这样的视频导入渲染了情境,也将学生迅速带入习作,节约了大量的时间。用这样的导入方式,拉近了学生与自己生活之间的距离,将抽象的声音想象变成具象的图像画面以及视频,便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无论是动态的视频或者是静态的画面,我们都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巧妙地融合到中年段作文的教学当中,有效节省了课堂的时间,将一节本来空洞的习作课变得丰富起来。
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情境是语文习作教学常用的方法,但创设的方法可以不同,可以用音乐渲染,可以用故事导入,甚至可以利用一个短片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思维,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情境教学模式起源很早,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也起到了明显的效果,它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将学生的已有认知在活动参与的过程中丰富建构,实现知识的外化到内化的过程,当然在习作的教学中也同样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巧妙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就能很好地实现这样的效果。如三年级教师在教学生如何巧妙运用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习作中就用到了大量的多媒体情境教学手段。因此我们不难断定,短视频创设便于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会联系实际进行习作,这比直接简单地让孩子回忆生活中或者曾经看过的视频中汤姆偷吃的画面要来得直观,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关注生活,而不是痛苦地回忆。所以笔者认为,巧妙运用短视频在习作教学中,可以减轻大脑负担,更加有效、高效地进入习作教学,实现教学目标。
多媒体教学的一大优势就是动手。教师可以摆脱传统的学生纸笔断离的教学模式,采用多媒体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一缺陷。多媒体不仅可以通过鼠标绘制出各种图片,还可以通过学生手中的平板等电子设备传送给学生,实现教师和学生统一的链接模式。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投影将学生的作品投射在多媒体上,采用白板直接在大屏幕上进行修改,更具有直观和视觉冲击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习作3《续编童话》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在课堂上已将完成的半成品习作利用投影加白板进行展示,摆脱传统的直接在学生作品中圈画麻烦,取而代之的是在大屏幕上用简易的白板笔进行简单直接的批注,学生也可以上台来进行尝试修改,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提高了习作讲评的效率。
“微课”是近年来兴起的实现远程教学的新模式,它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精简化,教学方法生动化,更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和接受。另外,微课的视频内容一般短小精悍,适合我们小学生的阅读习惯。笔者在教学习作的时候,通常会搜集一些短小的视频素材:《感动中国人物》《探索宇宙》《法治在线》等。通过真实的案例和广泛的素材让学生的习作有理有据,有血有肉。
目前,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微课这个平台,将习作的教学内容制作成小视频,如教师可以通过将PPT转换成视频的形式,利用自己的口头语言配音,将重点显示在视频上面,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与学生的共享。学生通过网端都可以轻易搜索到需要学习的习作视频,这无论是对于课前习作预习,或者对于那些课堂上没有一下子掌握写法的孩子来说,都将起到很好的课后巩固的作用。如在学生作文指导和评改方面,传统的当面批改作文针对每一个学生,一直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但其对教师的要求高,使得教师工作量大,效率大打折扣。如果多媒体手段运用得当,就可以实现教师学生互助教学模式。学生可以短时间有效进行互相批改,个人批改,教师指导的环节,使得习作教学“五彩缤纷”。
教师在录制习作教学的微课时,一定要心中装有学生,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时间,其教学与常态下的课堂教学流程一样,对于学生的问题,教师要装在心中,并且在教学的最后环节给学生指出,恰到好处地点评,可以增强学生的习作自信,并且有的放矢地对自己的习作进行编写和修改。总之,“微而精,小而奇,内容少,蕴意深,从小处入手,解决一个问题”是微课的魅力,也是多媒体状态下习作教学的魅力所在。
总之,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以及重点段习作的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切勿本末倒置,依赖信息技术手段来取代教师的思维。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人认识到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今后的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它将引领我们向着教育多元化、信息化的路程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