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冰迪,高 蓉,胡娱新,马天罡,张庆华,任 锦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长春 130000)
随着5G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给医学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使得医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入一个新的改革时代。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领域,可以实现教育个性化、精确化,提高教育的互动性,使教育摆脱时间和空间限制,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提高参与积极性,培养具有良好沟通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丰富人文知识的医学专业学生。
第一,实践学习需要掌握和理解疾病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等内容,有的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与理论教学有差距,且临床技能操作必要性、适应证和禁忌证纷繁复杂,相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期间学时相对少。第二,患者和家属不愿意配合临床实践教学。在目前的信任度下降的医疗环境中,患者就医时情绪急切,自我保护意识高,对待实习医师不信任、甚至是排斥教学活动。第三,部分疾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比如春季是哮喘的高发季节;部分疾病、体征比如气胸、胸膜间皮瘤、皮下气肿等在临床上不常见,学生在短暂的实习期内可能见不到此类疾病。还有的临床病患病情危重、紧急,不允许学生操作。
医学专业学生进入临床实践前经过理论教学学习后多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但进入临床实践学习时,不能与实践工作融汇互通。例如,学生询问病史过程中常缺乏条理性、系统性,往往东问一下、西问一下,常会有遗漏的内容,或者由于方法不恰当不能有效进行病史采集,或者反复询问患者耗费大量时间,容易引发患者不信任;实习学生对病人进行体格检查不系统,让患者产生不适;分析病情过分依赖模板,丧失了自己思考问题的主动性,思考问题缺乏逻辑性,忽视将患者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判断,存在分析层次不够等情况,容易造成误诊或漏诊。
目前的实践教学仍多是采用典型病例的床旁教学、教学查房等手段见习示教。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难以达成学习目标。实践教学中,多依赖老师的说教,听从与老师的分析,学生很少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不愿意参与讨论,导致学生无法很快适应临床工作,需在自己工作后逐渐养成本该在临床实习阶段就应具有的临床思维方式。随着移动信息、互联网的发展,教学的数据化、信息化将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实践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基于呼吸内科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点,结合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解剖学等知识设计、制作一系列的慕课视频,将每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表现、鉴别诊断、治疗、预后等内容系统地展现。针对其中涉及的重点、难点等问题通过一个个小的微课展开、展现。教师可在慕课、微课制作过程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把声音、视频、动画、网页链接等融入授课中,将枯燥、难懂的呼吸系统解剖、生理及病理生理过程通过这些技术手段生动、易懂地展示出来,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支气管哮喘的学习中,支气管痉挛和气道阻力的变化之间的关系如何,我们可以将气道痉挛、气道直径和气道阻力制作成动画形式,使教学更加形象,使静态的教学过程动态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还可以录制短视频,将技能操作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流程中的常见和典型的问题一一展示,融于监护指标、操作要点、并发症处理等内容,让每个技能操作系统化。还可以通过电子程序模拟操作,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各种操作的手法。教师还可在微课、慕课中加入相关的课后练习和辅助阅读内容,便于学生及时复习、加固所学知识,同时建立在线答疑、在线测试、在线调查、在线反馈等自主学习活动和反馈体系,增加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力,提高其学习兴趣,有效地解决教学实际存在问题,大大地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挑选一些既能体现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又符合实习者现有知识及能力水平的临床常见的、多发的、典型的案例[1]。再利用信息技术将知识点梳理后链接到病案中,制成基础知识点、原理、鉴别、处理办法、观察内容,转折点、后续处理为一体的典型病案库。让学生将教材理论知识与实际真实病案相结合,在现实病历中观察疾病的不同临床表现,再把着重注意的体格检查内容、检验和检查结果与患者的临床表现有机结合起来,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及鉴别。通过情境驱动,将学生仿真地一步步带入病例中,通过这种体验式的互动学习,学生在进行病例分析时容易进入角色,有助于将晦涩难理解的书本知识灵活地融会于实际工作中。在此过程中还可以进行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过程,深入探寻其内在依据,完成教学目标。利用信息技术还可以在病例库中设置多种目的明确的互动直播,如典型影像学表现,各种操作的适应证、禁忌证等,方便学生按照需要进行快速检索和查询相应的数据信息。
以真实患者病情发展、变化为基础,根据教学目的和培训需要,通过计算机对智能模拟人进行流程化编程设计,模拟重现真实案例情景。学生可根据智能模拟人给出的病史提示进行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再利用模拟人给出病史及体格检查的情况实施临床诊疗工作,模拟人根据学生的操作自动产生相应的反应,体现患者疾病的走向和预后[2]。通过高度模拟展现临床的真实工作环境,使医学生得到更为真实的临床操作体验。教师不再局限于现场指导,可以通过软件注释及记录,在当次模拟程序结束后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逐条一一点评指导。利用智能模拟人进行教学不仅在保障患者权益基础上准许学生有改正错误的机会下进行反复练习直至他们彻底掌握。通过智能模拟人培训不但能够减轻医学生初到临床工作时面对患者的恐慌无措,还能通过不断的失败和总结教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反复训练锻炼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深入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论—模拟—实践—反馈”的模式,逐步建立医学生科学的、正向反馈的临床思维。
在正式授课前教师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向学生发布学习任务,学生提前通过在图书馆或者网络上查阅资料、观看视频、参加网络课程等方式将课程学习需要的背景知识完成,通过与同学探讨加深印象、提出问题,课堂上教师再深化概念、解决问题,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推动和促进他们的自我探索学习。信息化教学平台可以帮助教学资料素材的快速分享和及时更新,包括文字、幻灯片、微课慕课视频等多种多样的展示方式,覆盖疾病病因、发病机制、诊断、鉴别诊断、治疗、预后等多个方面。例如学习胸腔积液时,教师选择典型病例后,第一,提出哪些疾病可以引起胸腔积液;第二,提出胸腔积液的临床特点、病因、相关实验室检查及诊断、鉴别诊断方法;第三,提出胸腔积液的治疗原则。实习医生利用手机信息化教学平台App可以不限时间、不限地点的围绕这些问题结合病例资料,查阅教科书及相关文献。通过这3次提问,实习医生对胸腔积液的各项基础知识已熟练掌握。PBL教学结束后,随即转化到CBL模式下进行学习,可基于腾讯QQ、微信等常用社交工具。教师将实际病例通过这些社交工具进行多媒体文件的共享,学生尝试对所收治的临床病例进行综合分析,独立地做出诊断分析判断,提出合理有效的诊疗流程,设计可行的治疗方案并阐述其理由,带教教师再对此分析判断进行指导和评价,赞同正确观点、指出不足,积极引导,学生不断修正,为患者提供一个最佳的诊断和治疗方案[3]。
运用网络平台、微信平台、公众号等手段,教师可以发布医学大家的访谈、心路历程、人物传记、个人事迹等,或者链接专家网络授课,促进学生与医学专家的互动交流,发布医学正能量信息,让学生不断汲取人文精神营养[4]。学生可以利用课下休息时间通过电脑或手机观看发布的教学视频,让学生了解科室背景、患者入院流程、住院须知、相关疾病介绍、出院注意事项及院外患者生活指导、疾病管理等,使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在接触患者时更加自信。
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互联网、互动平台、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优势,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融合实操性、互动性更强的信息化教学内容,打破了传统教学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使传统实践教学得到真正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更加方便和高效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学习实践知识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激发学生实践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增加其探索精神,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引导其成为能独立从事临床工作的合格医生,更好地为社会和人民群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