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煜嘉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00)
中国对外开放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对外开放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时代前进潮流的,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进步的重要动力,中国的发展需要世界,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当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大环境,新时代的中国更应该树立国际视野、牢牢把握时代前进的风向标,准确分析外部环境的“变”与“不变”,坚定不移地深化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完善对外开放的布局和体制机制,进而促进我国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潮流,当下的世界,全球价值链、供应链深入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国经济金融融合是大势所趋。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突破国家的界限在全世界范围内流动和配置的过程,是减少乃至消除国家间的各种壁垒,使不同国家的经济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具体表现为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金融国际化趋势加强、全球生产经营网络形成、区域经济集团化向纵深发展、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关心的问题等一系列的合作日益加强等众多方面。一国产品的生产、销售已经不再局限于内部,经营合作国际化,销售渠道市场化,已是每个商品所必备的标签。随着时代的发展,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向纵深方向延续,一国的经济贸易和他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现实同频共振就必须融入全球化浪潮;另一方面,更多的融合发展不仅带来了经济的持续进步,同时贸易摩擦也在不断上演,当下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正在冲击国际经济秩序,全球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
问题的出现谋求理念先导的指引,在如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紧要关头,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开放合作创新共享的发展理念,继续深化多边合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要建设开放合作的世界经济,各国交流难免会产生摩擦,面对冲突矛盾,坚持协商合作才是解决问题的良好途径,通过开放谋求共同发展,通过交流深化各个国家地区的合作,培育共同的市场需求;我们要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经济,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当前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关口,各国应该加强创新方面的合作,推动创新成果共享,打破阻碍人才、技术和知识等创新要素的流动,鼓励企业开展创新层面的合作,通过开放谋求全球创新领域的发展,共同推动人类进步;我们要建设开放共享的世界经济,未来的世界是包容互惠的,我们应共同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使其在贸易发展和投资建设领域都朝着便利化方向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迈向更加开放、包容、普惠等更高层面,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的国家和地区。
处于新时代的中国,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经济局势,坚守开放合作创新共享的发展主航道,在百年未有大变局中抓住机遇,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改革开放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开放促发展促改革,助力全球经济的进步和优化。
马克思的对外开放思想并没有形成专门的篇目,但在《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等著作中提出的世界市场理论、世界历史理论等都彰显着一国和他国经济往来、突破地域限制对外开放的思想,这些都为我们实行对外开放奠定了理论层面的根基。
马克思论述到,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原因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不断追逐剩余价值,尽可能多地获取超额剩余价值,因此,在一国无法满足资本需求时,其发展就会触及国外市场。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会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更新,科技上的进步反过来对生产力的提高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加上资本对剩余价值的天生逐利性,生产商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这使得本国市场已经无法满足资本的需求,资本主义就会突破国家地域限制,在全球贸易这个更大的市场中获得更丰厚的利润,进而,世界市场形成。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阐述到,随着各个地区的民族和国家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科技进一步的发展,贸易往来、经济交流已经突破地域限制,世界上各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正逐步趋为一体,世界上不同国家地区的历史逐渐发展成为世界历史。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发达的运输条件,将先进的工业、商业和铁路交通运输扩展到偏远落后的贫困地区,进而这些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改变,资本总是向高收益低成本的方向运动,落后的偏远民族地区因为交易成本低就逐渐成为生产链上的一环,国际之间的分工和交换因此逐渐形成。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不同国家民族地区之间的往来日益加强,一国对他国的生产依赖性也在渐渐形成,原本单个发展的国家民族最终走向了开放的、全面的世界历史,各个民族相互依存并走向统一。
开放是资本发展的必然要求,世界市场和世界历史理论都折射出开放是资本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人类的命运从没有像当前这样的紧密相连,各国的利益从没有像当下这样深度融合,因此,开放合作创新共享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
全球化的生产发展是当今社会的趋势,马克思对外开放理论经过长期发展于当下并没有过时,对于我们更好地应对全球化浪潮、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更好地准确把握世界趋势都有着深远的指引作用。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一路走来,始终将马克思对外开放思想作为实践的理论基础,结合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总结与他国合作经验,不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创新式发展,经过几代领导人的艰苦奋斗,中国的对外开放取得丰硕成果,成绩斐然,马克思对外开放思想在新时代的中国生根发芽,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的对外开放是从沿海地区开始的,1979年7月,处于沿海地区的广东省和福建省率先得到国务院批准,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的管理办法。1980年8月,国家又进一步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1984年,中央政府对实施开放政策以来所取得的经济成就给予极大的肯定,决定进一步扩大开放范围,将沿海的天津、上海、大连等14个港口工业城市设为开放的地区。1985年2月,中央又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以及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的51个市、县开辟为沿海经济开发区。1988年3月,中央决定将沿海经济开发区扩展到北方沿海的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以及其他沿海的市县。我国的对外开放区域从沿海个别地区和少数城市扩展到了广大沿海地区。1990年4月,中央决定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新区,显示了中国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的巨大决心。
随后中国政府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对外开放,开放6个沿江城市,形成沿江开放格局,开放13个沿边城市,形成沿边开放的雏形,增设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大外商投资领域。至此,我国对外开放已经扩大到全国各地和国民经济的众多领域,形成了沿海、沿江、沿线、沿边、内地的多层次、全方位开放格局。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成为其中的一员,这也象征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领域,这使中国对外开放的领域不断扩大、使中国的企业在竞争的国际大环境下进一步的提高竞争力。2013年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并进一步增设广东、天津和福建三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同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时提出了一项重大倡议,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015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更加推动中国对外贸易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进程[1]。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确立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邓小平指出:“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2]20世纪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处于迅猛发展的阶段,面对这一新的形式,党中央明确提出确立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战略思想。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在引进来方面,加快适应经济转型的要求,注重引进他国先进的创新管理技术和高素质人才,在走出去方面,提升我国产品在国际中的竞争力,逐步向贸易强国转变,支持国内企业扩大对外投资,提高对外出口贸易、服务、技术等水平,提升走出去的相关竞争力。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一方面充分发挥我国在资源、市场、制度等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重视国外经济联动效应,抓住外部机遇,提高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综合运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推动互利共赢发展。
实施“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经济全球化使各个国家和经济体成为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一枝独秀,这就要求各国同舟共济、和衷共济,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3]
坚持独立自主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相结合。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中一贯坚持的方针,改革开放40年以来,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格局,更应该处理好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二者的关系。对此,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全面对外开放各项事业发展。全球应对挑战应该以共识为基础,共商是形成共识的前提;共建是推动合作的重要途径,世界上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发展程度不一样,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历史等原因,不仅资本缺乏,一些先进的管理技术也是比较封闭的,需要通过共建,引进外部支持;共享是对外开放合作能够参与共商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能够展开合作的重要动力。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坚持任何国家一律平等,支持并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当下世情国情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要求我们发展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在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方面提升参与度,提高我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塑造汇集各个地区的利益共同体;要求我们主动发出自己的声音,打破少数发达国家对全球经济规则的“垄断”,使规则朝着更加合理的均衡的方向发展;要求我们积极推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促进国际经济秩序的发展。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工业国,最大的商品贸易商和最大的外汇储备国,中国多年来为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中国对全球进出口贸易总额的贡献率名列世界前茅,中国拥有广阔的市场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中国居民一年赴境外消费潜力巨大,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对外开放的新变化,并对中国继续扩大开放所带来的红利充满期待。
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概念得到了很好的实施,并支持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发挥其全球经济治理职能,维护世界贸易组织在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方面的作用,加深区域合作,加速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实施,逐渐参与全球经济的治理,并成为重要的贡献者。由中国发起建设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的杭州峰会以及2018年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都彰显了中国为推动全球新发展所做的巨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必须共同努力,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并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和共赢的方向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思想已经被多次写入联合国文件。
2013年以来,“一带一路”创造了一条繁荣发展之路。截至2018年9月,中国已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49个政府合作文件。“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中国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涉及铁路、公路、水运等一系列运输协定。“一带一路”建设使贸易更加畅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断对中国实现免签或有条件免签、电子签证等一系列优惠措施,极大促进了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往来。
事物的发展规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国的对外开放历程也充满曲折,4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国在最初的经济全球化风潮中获得了市场经济带来的巨大效益,同时也在遭受着近年来全球经济贸易增长缺乏动力,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以及与全球化背道而驰的“逆全球化”趋势的挑战。新时代的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当下的中国更要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打造更高水准的对外开放格局,高质量有竞争性的对外开放才能在全球经济浪潮中坚守主航道,推动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平稳健康运行。
坚持包括马克思对外开放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为理论根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相关原理的立场方法观点分析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面对的种种问题,深入研究分析马克思对外开放思想,找到适合新时代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方法与路径。
共建开放合作,创新发展的世界经济。当下世界经济大融合已是大势所趋,要继续深化各国交流合作,坚持平等协商,反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推动全球生产链更加完备;各国加强创新合作,努力打破人才、技术等流动的专业壁垒,加大对技术创新的研发投入,鼓励企业之间创新层面的合作,让知识创新成果更多的造福人类;继续谋求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坚持多边贸易体制的核心价值和基本原则,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全球经济朝着更加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扩大市场开放,发挥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建设更加活跃的国内市场,为国际市场的开拓创造条件,重视进出口作用,进一步打造进口贸易示范区,提高本国出口的产品质量,加大国内国际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完善开放格局,加快推进自由贸易港和区域经济的建设与发展,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着力培育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需求,提高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合作水平,加强与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有效对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以更高质量的“一带一路”引领中国高层次对外开放,发挥经济的联动效应,进一步扩大“一带一路”的国际影响力;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以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推动高层次对外开放提供制度层面的保障;深化多双边合作,支持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改革,和其他经济主体坦诚交流、交换意见,共同采取行动,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贡献正能量。
我国的对外贸易要从过去的要素推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发展,借助自由贸易试验区、运用新的信息技术发展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平台进一步扩大服务领域的开放,提高在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等领域的水平,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立足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适当调整贸易政策,扩大进口,促进我国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市场”的转变,适应并不断满足国内经济转型和消费升级的需求,让中国的市场成为各国贸易服务的优质综合性平台。
世界贸易组织进行相关改革的变化影响我国今后的国际发展环境。我国应积极主动参与提出符合世界共同发展的改革方案,在制定国际经济规则中不断增强中国的话语权,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各领域的对话与磋商,推进世贸组织进行相应的改革,使新指定的经济贸易规则充分反映发展中国家诉求,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
中国的对外开放步伐没有停歇,只会越来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并逐渐从对外贸易大国向对外贸易强国发展。新时代中国更应以马克思对外开放思想为理论依据,立足国情世情,巩固我国的传统贸易优势,深入挖掘培育对外开放新的竞争优势,拓展外部发展空间,积极主动融入世界浪潮,致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