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书涵
(福建省明溪县城关中学,福建三明 365200)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已经被普遍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大领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操作已经成为初中信息技术课的重要任务,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因此,构建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其掌握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素质教育提倡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当今是一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虽然信息技术这门课不是考试的内容,但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计算机的应用和互联网的发展也在不断促进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小学就已经开设这一门课程,为学生在初中的学习打下基础;初中的信息技术课是为了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新型状态,为其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基础,这些都是环环相扣、相互促进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信息技术。时代在进步,信息时代需要每个人具备相应的信息素养,它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部分。所以建设高校的信息技术课堂是教师的紧要任务,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就当前初中信息课而言,学生对这门课程存在误解,认为它就是玩一玩电脑,也不需要考试,所以没有得到大家的重视。之所以信息技术课不被重视,是因为多数人没有真正认识到这门课的重要性,使其在初中课程中的地位较低。
很多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师认为,只要教授学生简单的电脑操作就可以了,上课时基本都是自己将操作演示一遍,然后让学生自由操作,这样的教学方式会让课程变得枯燥无味。此外,对没有电脑基础的学生来说,操作就像烫手的山芋一样,教师的不积极指导会让学生对课程学习产生消极的态度,对学习计算机操作失去兴趣。
学生的学习基础不一样和对计算机操作的学习兴趣,同样会影响自身的学习效果。初中生大多来自不同的小学,在小学中所学的课程和学习效果会有所差异。在具备计算机基础的学生眼里,教师教的内容自己基本都会,且枯燥无味,进而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无基础的学生在学习时,学习内容过难或者缺少教师指导,不理解教师的专业词语,在操作时无从下手。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导致他们放弃操作。
从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起点出发,学生来自不同的小学,接受不同学校的教育模式,因此,每个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基础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来自城区的学生,家庭基础较好,可能接触过电脑,甚至对电脑操作十分熟悉;相比之下,乡镇学生的电脑操作能力就比较弱了,因为家里没有计算机,可能连打字都不太熟悉。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或者把学习任务简单化,做出适当的调整,特别是对学生自己实操的部分,练习内容要区分开来。比如,在教学制作电子板报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对Word 文档的掌握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自己演示之前,简单回顾Word的操作方法,再进行演示[1]。讲解时,教师可以适当联系生活实际,讲解板报制作时的排版等知识,展示生活常见的排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布置课堂自主操作任务时,学生可自己选择操作内容。教师在教室内走动,融入学生,随时点拨学生制作电子板报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对基础较弱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或者引导学生相互帮助、相互解析。这样便可了解他们的基础学习情况,从而展开有针对性的分层指导,又能跟学生打成一片,增进师生的友好情谊。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积极融入课堂,高效进行课堂教学,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是必不可少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在信息技术课程上,教学方式革新是十分必要的。只有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丢掉呆板的教学内容,把自己的教学方式变得有趣,创新教学内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内容吸引他们,使其感受到学习课程的趣味性,更好地达到高效课堂的标准。教师可以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将生活中的内容引入教学,让他们感受到其实与生活很接近,提高对生活感知的体验[2]。教师在介绍信息技术发展历程时,多向学生讲述与之相关的小故事,再与现阶段的科技运用成果相接,把生活中通过新闻了解的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学习相照应,从而了解学习这一门课程的重要性,让他们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喜欢上这门课程。比如,学习Excel 软件本身就比较难,内容也比较复杂,教师可以选择载入一批学习成绩,边讲解边演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看到软件的“神奇魅力”,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这门课程的笔就是键盘和鼠标,纸就是能够操作的桌面,这是它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所以,实践操作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中之重。在理解了操作内容的理论知识后,教师要提供大量的操作素材,供学生操作学习和操作训练。这相当于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实操时间要占整节课的三分之二。教师需要实时进行指导,也可安排小组学习,相互促进,最后再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统一的讲解,加深学生的操作记忆,从而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地引导、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成为学习的主人,自觉进行课程探索[3]。比如,教师讲解完知识点后,可采取分组的形式,进行训练比拼,看哪组先完成布置的操作任务。小组成员需要相互督促和互相帮助,教师应给予他们更多发挥的空间,使其遇到疑惑时能够通过集体的智慧解决。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提高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建构初中信息技术的高效课堂是十分必要的,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较多,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发展状况,还要综合学生的兴趣点,积极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掌握基础的计算机操作,为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4]。同时,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教学水平,改善教学方式,引进新型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全面提升专业素养,为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