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吟诵对古诗词学习的优势

2020-11-26 02:47丛龙梅
名师在线 2020年20期
关键词:曲调美感古诗词

丛龙梅

(江苏省泰州市实验小学,江苏泰州 225300)

引 言

诗词作为中华民族千年流传下来的一种艺术形式,不仅有其独特的美感,而且蕴含着中华文化时代沉淀的语言智慧,所以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古诗词教学需要作为学生文学和文化素养启蒙的一个重要契机被教育者重视。古人作诗要吟,填词要唱,以歌和诗,平仄韵调都带着空灵宁静的“中国风”的美感,所以我们学诗、读词亦不可泛泛,理解一首诗,体会一首词,文字入眼,浸入意境,发自内心,字字吟唱,去感受撇捺点折的抽象美,平长仄短的音韵美,再将这份感受言传身教地传递给在座学子,代代相传。

一、古诗词学习的重要性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诗词不仅是课本教材上的几行必背课文,也不仅是升学考试中的几道填空题,它既是诗人情感的寄托,也是一段历史的缩影,更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对于古诗词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以升学为目标,作为代代相传的传统语言文化的宝贵结晶,古诗词的教学不应该单纯地让学生仅仅注重了解诗词字面意思的大体翻译,还要通过一定的历史铺垫教学,让学生可以基于精练的诗句感受诗人所生活的历史环境;通过对诗人生平的叙述,让学生感受诗人的境遇以及悲喜;通过诗词吟唱的方式,让学生沉浸在诗词意境韵味里,让学生切身体会诗词的韵律美感,让学生对高低起伏可吟可诵的诗词产生兴趣,进而不断深入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提升审美境界

虽说对小学生要求有自己的审美境界可能有些苛刻,但小学是学习古诗词最适合也最有利的年龄段,吟唱教学确确实实可以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意境中培养审美能力,从初步平韵仄声的吟唱开始,培养学生对传统音韵的审美能力,为一辈人扛起继承文化的重担提供契机。

1.音韵美感

中华音韵的美感是独树一帜的,孩子朗朗上口的童谣,学童咿咿呀呀地唱诗,宫商角徵羽交织成音调,琴筝笙瑟流于指尖,随便几声都是一种意境。古人爱作诗题词,又独独偏爱以歌和诗,辞令成曲。诗可以唱得豪迈,如“大江东去”;亦可清丽婉转,似“磐韵还幽”;诗能怀志“了却君王天下事”:亦能怀春“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古诗词有着其无可比拟的韵律美感,平仄有序,字字斟酌,中国诗词自成一派,是其他语言所不能比拟的,也无法做到的。在中华古诗词熏陶下,所培养的文化气息,也是只有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者才有的。因此古诗词教育需要被重视,不仅对于民族文化的爱好者,现身地学习古诗词,切身地学习古诗词,传承诗词文化,而且做文化的继承者也是每个学生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同样也是每一位教师所应该重视的重要方面[1]。

“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柳永的词是美的,唱出来更是雅俗共赏。辞令诗赋是用来唱的,懵懵懂懂的学生从高高低低的音韵曲调中体会文字的情感,不仅是对诗词的学习,也是对自身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希望通过对诗词吟唱进行学习,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吟唱和诗词鉴赏能力,还能够通过吟唱声韵环境的沉浸培养对音韵美感的欣赏能力。

2.诗词美感

李白的诗洒脱似仙,杜甫以诗明志,柳永奉旨填词,陈子昂风骨正荣,白居易的诗平易通俗,苏东坡的词磅礴大气,李清照的词诉尽一生欢喜悲戚,鱼玄机的诗一如其人的拓落形骸。诗词的美因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诗人、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读诗人,而各不相同。诗词寄托着诗人的情感,诗人塑造了诗词的意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诗词中的文字意象本身便有着朦胧又清晰的独特美感,而学生在较少受到传统文化培养的情况下,是很难理解这些看起来很容易翻译的意象背后的情感氛围的。而通过带有特定曲调的诗词吟唱,便可以让学生较直观地从音调、语速和教师的情感中体会诗词更深层面的含义[2]。同时,以更贴近古代诗词的读法对诗词进行吟唱,也可以让学生体会诗词平仄选字等方面,除朗读时朗朗上口以外还带有的音韵意象的美感。相信学生沉浸在对韵律婉转的诗词吟唱学习中,也会爱上这属于自己国家的文化,加深自身对东方审美的理解。

(二)提高文化修养

《彖传》上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即“人文化成”的缩写。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也是一个民族延续下去的媒介,所以在素质教育中,从小进行民族文化方面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3]。

素养即一个人的修养,素养的层次决定了一个人沟通的层次和给人传达印象的层次。文化素养不仅是学校所学的知识,还包含了历史、文学等各方面所传授的知识,更体现在一言一行中。我们可以有目的地通过练习和选择,去培养学生在一定方面的素养,而古诗词的学习就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和文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式。通过学习古诗词拓展到促进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和对文学审美的培养,也是把学生放在一种培养文化素养的环境中,目的指向传统文化素养的教育。所以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深入学习,不仅是为了完成小学素质教育,为升学做准备,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使自己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在此,我们讨论通过课堂的环境,选择古诗词吟诵的方式,进行关于传统语言文化的练习,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对诗词、文学以及文化的兴趣,并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

二、传统吟唱的方法

吟唱作为一种表现形式,一定有其自己的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普通话吟唱一般遵循一本九法,要根据字音字意套用不同的音韵和方法。而对于小、中、高年级生而言,对古诗词吟唱的学习,并不一定要过多地掌握这些技巧,而是了解即可,其主要的学习方式还是跟随教师,根据特定的乐谱来学习,这些技巧在学生有余力的情况下再去深入了解也可。我们现在要了解的是古诗词吟唱中一本九法的规则。

(一)一本

一本,即声韵含义,意思是利用声韵的手段,将诗词本身的含义完整而且深刻地传达出来。诗词的义,即是吟诵的本。

(二)九法

九法,即古诗词吟唱的九种方法也就是九个技巧,分别为入短韵长、虚实重长、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模进对称、文读语音、腔音唱法。通过这九种方法来调节诗词的韵律、曲调、咬字的长短等方面,以确定古诗词吟诵的唱法。其中九种方法的具体要求,在此不做赘述。

三、传统吟唱对古诗词学习的优势

(一)结合音律高效学习和记忆

古诗词吟唱是用一定的曲调去表现某一首诗,将诗中所描述的内容、意境、情感表达融入曲调的编排中,使学生在学习古诗词吟唱的同时,潜移默化中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具体内容和诗词所带有的情感,这样要比单纯教学诗词的字面意思和大体翻译好,让学生更加快速地接受并理解整首诗。同样,音乐的编排也要比文字的诵读更容易让学生记住,就像记歌词永远要比背课文容易一样。单纯教材上的课文让人觉得枯燥乏味,但如果换作歌词就不一样了,结合音乐课程的教学,会让学生对诗词更加有兴趣,更愿意去理解诵读,而凭着韵律的情感基调,学生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这种吟唱的教学方式,有效提高了诗词教学的效率。同样,由于曲调是可以传达情感的,一些学生很难理解的意象,其在曲调的映射就可以让学生明白其情感走向,从而使学生产生意象的概念,为今后更好地学习古诗词甚至古文做准备。

(二)通过共情丰富精神境界

诗可以读,可以唱,也可以吟;可以抒情,也可以咏志;可以酬客,也可以传思;可以题于壁上书怀,也可流于孩童口中成为童谣。如同上面所说的一样,曲调的高低、字音的长短、音韵的走向等各方面所编排成的曲调,都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曲调中所包含的情感走向,也就是诗中的情感。而小学生是很容易产生共情的,他们可以通过高效地学习诗词理解情感,并产生共情。就如同与诗人面对面,带领学生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虽说不全面,但却可以尽可能地使其体会到诗人作诗时的精神意志。那么我们在诗词教学中,会接触不同的诗人、不同的诗作,将每一首诗化作一种境界,学生就可以通过吟诵去理解诗人的情感产生共情,使学生在不同的诗词境界中穿梭,丰富自己的精神境界。

(三)促进音乐和文学的结合与发展

传统吟诵顾名思义是用吟唱的方式去表现诗文,那么以文学专业见长的语文教师便无法完全满足吟唱教学的要求,我们需要去寻求音乐的帮助。在吟唱教学中,声乐实践和文学教学是不可分开的,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融合,共同发展,使学生在高效地学会古诗词的同时,也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即对文学的审美和对声乐的审美。古乐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分支,将语文教学和音乐教学通过古诗词有机地结合,这样的例子一直都存在。例如,小学音乐教材中提到了《阳关三叠》的古琴谱,只是大家都不曾重视。所以,我们便可以以吟唱作为一个契机将中国古乐与古诗词相结合,将音乐与文学相结合,促进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文学素养的共同发展。

结 语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学积淀下来的瑰宝,几千年的传承不断,那么作为新一辈的学生和教育者,更应该好好保护这种诗词文化,并使其代代流传,古诗词中所蕴含的中国意境是其他文化所不可比拟的,这属于中国人独有的精神传承。如今,我们将诗词吟唱重新重视起来,以帮助学生学习古诗词,也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文化是一国根基,亦是一个民族的根基,不论时代如何变化,切不可忘本,愿诸位共勉。

猜你喜欢
曲调美感古诗词
心情如曲调般平衡缤纷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几何映射
秋冬的暗黑浪漫
撞色雅痞,撞色乐章
不一样的地面美感 地砖扮靓空间
自然美感的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