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巧容
(福建省福鼎市机关幼儿园,福建福鼎 355200)
幼儿的学习大多是借助于一定的形式或游戏来进行的。这些多元化的形式或游戏实则为幼儿创设了体验情境。在这一情境中,幼儿能够融入其中,学习知识与技能[1]。所谓的情境体验式数学教学,是指幼儿园在开展数学课程的教育教学时,以情境体验为主。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游戏、生活、问题等特定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幼儿提供多种数学学习情境,有利于深化幼儿对周围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
情境体验式数学教学对于幼儿综合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之所以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引入情境体验模式,是基于幼儿园数学课程的特点和新纲要的文件精神而确定的。新纲要指出,在开展幼儿教育活动时,教师一定要与幼儿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这告诉我们,数学来自生活,所以应该应用到生活中去。教师要善于挖掘幼儿日常生活的素材和内容,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幼儿感知和获取数学知识,积累数学经验,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幼儿正处于认知和感知世界的重要时期,他们具有自控能力差、容易情绪化、不配合教师教学工作等特点[2]。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总结出幼儿园情境体验式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第一,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是基于新纲要和教育学相关理论而言的。在教育活动中,学生是重要的教学组成部分,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幼儿园的数学教学中也是如此。由于幼儿始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数学能力,组织开展幼儿感兴趣的数学教学活动,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第二,兴趣性原则。毫无疑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对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有着很高的热情,把幼儿的兴趣与数学教学充分结合起来,可以显著调动幼儿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并为提高数学教学效果创设良好的条件。因此,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与情境体验模式融合方面,教师需要把握幼儿的兴趣点,在幼儿的兴趣点和情境体验模式、数学教学三者之间寻找最佳契合点。第三,生活化原则。生活化的情境能够促进幼儿的理解和参与。因此,在幼儿园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会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在这一情境中,教师以幼儿的生活体验为基础,开展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活动,最终产生良好的数学教学效果。总之,在具体的幼儿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灵活把握上述三个原则,从而做好幼儿园的数学教学活动。
情境体验式数学教学,往往都和生活之间有着各种联系。而这些生活化的情境最容易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因此,在幼儿园数学教学的实际工作中,教师要善于将生活中的一些数学元素运用到数学教学活动中,为幼儿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以提高幼儿的参与度,提升数学教学效果。从教育学相关理论来看,这样的教学方法符合幼儿的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幼儿更快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知识,从而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幼儿园“发现不同”的数学教学活动中,为了促使幼儿积极参与,让幼儿对“发现不同”的数学活动感兴趣,降低“发现不同”的数学学习难度,教师就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场景:将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杯子排成一排,把杯子的所有把手都朝同一个方向放置,其中一个杯子的把手与其他杯子的把手相反,引导幼儿观察这些杯子,找出哪些杯子是不同的。教师通过为幼儿创设这样一个非常熟悉的生活情境,鼓励幼儿在观察和发现杯子摆放规律的过程中,掌握一些生活技能,学习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同时,这也可以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分析能力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对培养幼儿今后的数学学习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又如,在“数高楼”活动中,教师的主要目标定为让幼儿理解上下概念,引导幼儿学会以物体为参照说上下位置,提高幼儿的空间定向意识。在活动中,教师展示新旧同样高度的楼房图片和小动物卡片,介绍它们:小动物在森林里建了一座新的楼房,现在它们要搬到新楼房居住了。教师要引导幼儿先观察旧楼房,理解小动物们居住的上下楼层关系,×××住在×××的楼上,×××住在×××的楼下,并对幼儿提出要求:如小兔子住在楼上,嘟嘟牛住在楼下,“搬”到新楼房时,要按原先的上下楼层关系居住,或按照教师的要求把小动物“搬”到相应的位置居住,或者让幼儿谈谈自己希望动物居住在哪里,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为动物们安家,引导他们正确使用“上下”方位词。
幼儿对游戏有着莫名的喜爱,游戏始终是幼儿学习的主旋律,幼儿的学科学习,都是发生在游戏过程中的,因此幼儿课程教学的实施,也一定要通过游戏化的形式进行[3]。中国著名学者陈鹤琴先生说:“游戏是孩子生来就喜欢的东西。甚至可以说,孩子的生活就是游戏。”幼儿正处于启蒙教育的重要时期,教师要积极倡导游戏精神,注重幼儿创造性和探索性的激发,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积极转变传统单一枯燥的教育教学观念,倡导游戏精神,不断促进数学教学与游戏的有机结合,以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教师在引导幼儿树立数字概念时,可以创设趣味性的数学游戏,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感知数学概念。首先,教师可以拿出一些小卡片,卡片上有一些简单的图片,如小兔子和小象站在一起,大象在草地上慢慢地走,小海豹抱着球的图片等。其次,教师随机拿出一张卡片问幼儿:小兔子站在小象的左边还是右边?有几头大象在草地上慢慢地走着?小海豹带着几个毛球?如果幼儿答对了一个问题,他会得到一张卡片,以此类推。活动结束后,得到卡片最多的幼儿则为获胜者,这样的游戏活动具有一定的竞争性,符合幼儿竞争的心理特点。再如,在帮助幼儿建立形状概念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10个不同形状的道具,如圆球、正方体、长方体、五角星等。首先,教师可以尝试提问幼儿这些道具一共有几个。在幼儿参与回答之后,教师可以继续提问这些道具都是什么形状的,然后邀请幼儿举手抢答。其次,教师可以选取其中一个五角星形状的教具,同样采取抢答的方式来提问。通过这种抢答游戏,幼儿全身心地参与到了形状认知的教学当中,有效地促进了幼儿数学素养的提升。因此,诸如此类的游戏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有很多。客观上而言,这种情境体验式数学游戏的设计并没有特别的模式和套路,只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和幼儿园数学教学需要,就能够有效地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促进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学习。
这里提及的多元建构主要指的是,在开展情境体验式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细节和多种环节,灵活创设,通过编织良好的数学教学情境,有效调动幼儿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换言之,情境体验式数学教学不仅是单一的环境与氛围营造,而幼儿数学学科的学习也不是单一化存在的,需要多元化知识的建构,也需要多元化场景的体验,毫无疑问,幼儿始终是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的主体和参与者,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互动情境是双向的。幼儿园教师要引导幼儿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从而保证幼儿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数学互动活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为沟通创设良好的条件[4]。在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的互动中,促进幼儿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幼儿园教师可以利用花生和奶糖作道具来开展教学。首先,教师准备好几颗花生和奶糖,并把它们放在一个小碗里,把班上的幼儿分成几组,每组有三个幼儿,然后问:小碗里有多少颗花生?有多少颗奶糖?有很多奶糖或花生吗?引导幼儿分组讨论,看哪一组的答案最准确,所需时间最短。其次,在每组回答完所有问题后,教师应合理评价幼儿的行为过程。对于性格比较内向的幼儿,教师可以积极鼓励和表扬,来增强他们继续参与数学活动和学习的信心;对于性格外向、表现较好的幼儿,教师也可以多鼓励并引导他们,为他们延伸更多的知识;同时,教师应当积极地与幼儿进行互动,引导幼儿说出自己内心的疑惑,并从中感知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总之,这种师生的互动,能够很好地实现在互动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5]。相信,教师在多元化环境的支持下,能够有效助力幼儿数学学科的学习,从而多元化建构助力幼儿数学学习。
总之,新时期的幼儿教师应该始终把幼儿的成长放到第一位,要关注幼儿的兴趣点,通过不断学习,努力探索出适宜幼儿的学科教学方法[6]。同时,幼儿教师要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技能,要善于创新数学教学模式,促进幼儿持续快乐学习。教师采用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可以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在互动交流中感受数学知识的独特魅力,拉近他们与数学知识之间的心理距离,促使他们在数学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感知数学原理,不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