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有“通知”吗?没有。因为自秦汉到清末直至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官府之间有事互相告知,或者上级机关有一般性事项告知下级机关,所使用的公文,都没有“通知”这一名称。
古时候有“通知”吗?有。唐朝时的早朝,那一声击鼓,就是通知重臣五更上朝。
你过生日了,希望往日好友到你家里来参加聚会,在微信群里发了一条“通知”,这是通知吗?不是!通知是下行文,也就是上级给下级的。比如,你可以代表年级组给年级各班级发通知。
古往今来,关于通知那些事,我们一起来读读。
谢觉哉是中国共产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我国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之一、著名的“延安五老”之一。这里讲一讲谢觉哉学写通知的故事。
谢觉哉曾是前清秀才。1933年,他来到了江西苏区,给毛泽东当秘书。有一次,毛泽东在繁忙的工作中,吩咐他赶写两份通知。谢觉哉认为自己耍笔杆子多年,写通知犹如探囊取物,何难之有。于是,他按照往常的写法,很快就把通知写好了。殊不知送去给毛主席看后,毛泽东把他写的内容都删掉了,一句话也没有保留。谢觉哉很纳闷,毛泽东和蔼可亲地望着他,只说了三个字:“你学吧!”
谢觉哉从这句话得到了启示:过去虽然写了不少文章、文件,但都是写给知识分子看的。现在要写给工人农民看,对象变了,文风也得变。工农群众中有不少人还不识字,给他们写通知,要念起来让人听得懂。于是,谢觉哉认真学习毛泽东的文风,终于写出了许多通俗易懂而又富有文采的好文章。
在我国的传统观念中,人生“三喜”是: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他乡遇故知。古时学子参加科考,功名以放榜公布为主。朝廷放的是“金榜”。张榜以后,还要报喜,即把学子考取的功名消息告知学子。
唐朝时,“通知书”是帖子,这个帖子是“金花”。《容斋续笔》曰:“唐进士登科,有金花帖子”。《容斋随笔》对这种金花帖子有详细的描述。“唐进士登科,有金花帖子,相传已久,而世不多见。予家藏咸平元年(公元998年)孙仅榜盛京(指北宋东京开封)所小录,犹用唐制,以素绫为轴,贴以金花,先列主司四人衔,曰:翰林学士给事中杨,兵部郎中、知制诰李,右司谏直史馆梁,秘书丞直史馆朱,皆押字。次书四人甲子,年若干,某月某日生,祖讳某,父讳某,私忌某日。然后书状元孙仅,其所纪与今正同。别用高四寸绫,阔二寸,书‘盛京’二字,四主司花书于下,粘于卷首,其规范如此……”
宋代基本上也沿用唐代的“金花帖子”。
很有趣的是,唐、宋时期的“金花帖子”,除报学子考取的功名外,还特别突出地记载主考官,除了他们的头衔,还有他们的详细资料,如生于哪年哪月哪日,还有他们的祖父名字、父亲名字等。主考官都要在上面签下自己的名字。有了“金花帖子”,不少学子,名正言顺从此成为“金花帖子”上某主考官的门生,进入官场,官运亨通。
在这个技术发达的时代,街上照片告示,高清摄像头监控,让许多犯罪者无所遁形。在许多古装电影上,我们会看见古代抓犯人,官府会在城门进出的地方,或比较显眼的位置贴上犯罪人的画像和具体信息。
古代告示上的画像,真的能抓到犯罪人吗?
其实在古代,人们的画像技术十分高超,特别是像官府这样的告示,不是随随便便找个人来画画就可以的,在古代官府告示上的画像是由专业人士来画的,其识别度非常高,不像我们电影上看的那些,比较简单,粗略。
当然,古人除了贴告示抓捕犯人,还是有其他手段的,其中一种就是保甲制度。
这种制度就是把一个地方划分开来,分成几个块,每一块的人就是一个保甲。那时候的人口没有现在这么密集,一个保甲上面的人数不是很多。有了这保甲的划分,对政府来说就好办了。当政府要抓人,首先发出通缉令,提供犯罪的画像信息,户籍,哪个保甲里面的人。
有了保甲制度,政府还会颁发给民众一个身份证明,就是古人所说的路引。现在的身份证,上面录着你的户籍地方,属于哪个甲,然后就是你的大体外貌特征。一旦被告示,你的相貌住址就会暴露。
“古礼,朝辨色始入,君日出而视之”。
百官上朝,唐诗中也有说以“鼓声”为号令的。李贺《官街鼓》诗中说:“晓声隆隆催转日,暮声隆隆呼月出。”王琦注《唐书》:“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鼓三千挝,辨色而止。
由此可知,朝会在凌晨四五点左右,唐朝的皇帝每天都要上朝,以击鼓的方式,来代替通知。朝中重臣也是每日上朝的,但是像是六部小官只能参加大朝,或者皇帝有事情要询问的时候才上朝,大朝一般是初一和十五。
按照清律,皇帝是五更上朝,即卯时,相当于5时至7时。而大臣一般在寅时就会在午门外等候,即3时至5时。
明朝也差不多,早上五点左右开始朝会,不过古代除了少数皇帝,其实朝会都是几天才有一次,也不是天天都要开的。只有像明孝宗这样勤勉的,开朝会才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