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叶
(浙江省温岭市大溪镇第二小学 浙江 温岭 317523)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板块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在核心素养的教育视角下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阅读课堂,让学生们能够在课堂上学习到知识。为了促进学生们全面性的发展,我国教育对核心素养和学科教学制定了高质量的标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在阅读基础上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深度,促进文化之间的交融和发展发展,为实现新时代和人类进步做出一份贡献。[1]
1.1 教师在课堂上以讲代读。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教师一般强调对学生生字词的训练和文章分析总结的复制性训练。阅读课堂经常性鸦雀无声,教师会向滔滔不绝的总结文章,形成了学生围着教师思路转圈的模式,学生缺乏思考揣摩文章的机会,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在根本上阻碍了学生的成长发展。
1.2 通过提问代替学生阅读。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会经常利用提问代替学生阅读文章,教师总是抱着小学生无法把握文章思路的思想主导式教学,于是直接在教学中淡化了学生和文章之间的交流。教师在阅读课堂中会针对文章中的一些片段改成疑问句,让学生们进行回答,学生们有针对性的在文章中只找问题的答案,导致学生阅读的时间白白浪费掉。
1.3 封闭教学空间固定思想。语文学科的阅读思想教学会触发学生的情感,但是小学语文教师会过度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从视觉上让学生引发情感共鸣,使得文本阅读变得宽泛。教师在教学中可能会为了学生的升学率将目光局限在课堂内,单一的课本阅读会让学生们产生厌烦的情绪,所以导致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不容乐观。
1.4 学生缺失语文阅读兴趣。有些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会采用命令的口吻强迫学生阅读指定的文章,学生机械化的按照学习模板总结文章思路,这样的教学缺少情感注入。学生与文章如果没有情感共鸣的话,会很容易降低阅读文章的兴趣。另外,教师命令的口吻会让学生逐渐丧失学习语文的信心。
2.1 改变传统教育方式,把握阅读灵魂。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应该重视以读为本的教学观念,让学生们和文章产生情感共鸣。当学生们带着情感进入文章阅读时更加容易感受到文章内涵,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该生硬的强调学生读书,而是要引导学生静下心来真正的融入到文章中,每个学生在读完文章之后都会有自己的思维理解,教师不能在阅读的一开始将思路想法强加在学生身上,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摒弃之前照本宣科的方式,教师在课堂上教学中要采用新型的模式让学生体会文章情感,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在学生们学习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落花生》的过程中,教师用一个谜语作为导入:“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着个白胖子。”学生们很快的想到谜底就是生活中熟悉的花生。教师给出学生们两分钟的时间查找学习生字词,之后给出学生自己阅读文章的时间,学生们一起进入自由阅读的环节。由于文章的抒情性不强,所以学生们在对课文字面意思的理解不会存在什么困难,学生只有真正的投入到阅读中才能够悟出文中的道理。学生们的自由阅读结束之后教师给出问题,再带领学生进入文章阅读,之后提问问题指导性深入阅读,学生们应该着重理解“居然、很难得、最可贵”的文章句子,这个时候能够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和教师给出的阅读思路学会更多的知识,同时也不会丢失自己本身的思维发展方向,使得学生能够学得活,学得真。[2]
2.2 加深生字词句训练,提升阅读能力。文字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字词的训练教学同样十分重要。生字词的掌握是学生们阅读文章的基础,学生们在对每个字词的本义理解之后才能够更深层次的挖掘文章中的重要思想感情。教师在教学生字词时也需要注重方式方法,为学生们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们能够乐学。同时,教师除了改进教学方式也要加强对学生们的生字词句训练,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关注学生对字词的掌握程度,让学生们能够将词语和阅读内容句子练习在一起,真正的理解文章内涵。
例如:在学生们学习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慈母情深》的过程中,教师在学生们进入阅读之前可以帮助学生们解决生字词(震耳欲聋、陷、碌、攥和多音字“龟”),这样一来就可以让学生们流畅的阅读文章。学生们读会生字词之后,教师需要强调课文中这些字词的作用。本篇文章最大的特色就是语言,文章篇幅不长但是用字词短句十分生动的刻画出一个辛劳的母亲形象,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反复对生词推敲,走进文本,通过字词的反复阅读训练去深入理解“一元五角钱”意味什么,“震耳欲聋”这个词语更加能够体现出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学生们通过抓住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等词语很好的表现出了母亲爱儿情深,学生们通过对文字的认识也能够进一步感受到倒装、反复等写作方法的作用,从而提升了自身的阅读能力。
2.3 促进文章内涵理解,强化阅读思维。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增长,很多学生已经习惯了电子产品,纸质阅读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遗忘。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着重强调对学生们的核心素养培养,教师对于高年段学生的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字的熏陶。高年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量,能够读顺文章并且初步感知文章内涵。因此,教师在面对高年段小学生阅读教学时需要促进学生们对文章内涵的理解,让学生们能够从文章背景和文字中体会情感,并且找到文章写作的层次,从而强化自身的阅读思维。
例如:在学生们学习五年级语文下册一单元《祖父的园子》的过程中,由于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们通过查字典的方式认读生字词,学生们在阅读文章时结合课文理解词语,教师带领学生初步阅读文章捕捉文章信息,引导学生找到重点段和关键词,教师组织学生带着任务阅读,学生们通过熟读文章想象课文中描写的“我”在祖父园子里的生活情景,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到作者描写的童年情趣,并且能够在教师的引导学会如何找到文章关键点,抓准文章情感,更加有效的促进了阅读思维能力的提升。[3]
2.4 积累语文阅读知识,培养阅读习惯。阅读是学生们思考的一个过程,学生们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提高阅读效率,更是需要加强对文章的理解。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习惯对于文章的精准理解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习惯用笔记下文章的好词好句,对文章整体思路有一个更好的梳理。当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自己不懂的词语也要及时查找,更好的处理阅读文章的障碍,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学生们在阅读文章时需要不断的积累语文知识,促使自身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生们学习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夏天里的成长》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经过六年的学习,学生们已经养成了基本的学习习惯,但是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一生去坚持,所以教师在开展阅读课堂时需要引导学生们你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培养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是一篇通过描写夏天里万物都在生长的自然现象,属于一篇散文,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一些好词好句,学生们要先找出“夏天是万物长大的时期。”这一个中心句,在学生们扫清了阅读障碍之后,也要将学习生字词标注下来,学生们读完文章之后要尝试回顾拓展延伸。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促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们以后的语文阅读做好铺垫。
2.5 传授学生阅读方法,促进核心素养。良好的学习方法能够让学生们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小学语文在设计阅读方法教学时应该将学生们作为学习主体,为学生们选择出适合阅读的方法,促进学生们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将阅读方法分为:精略阅读、拉通阅读和精细阅读三部分,学生们按照步骤对文章进行完整阅读,更好的了解文章细节,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学生们学习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匆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先进行粗略阅读,对文章的意思有一个大体上的把握,学生通过这个环节也可以查找出不懂的生字词。之后教师组织学生拉通阅读,学生们对文章的重点进行详细阅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前两个环节结束之后,教师让学生们去寻找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学生们体会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伤感之后再次阅读文章,这样循序渐进的方式能够唤起学生珍惜时间的渴望,促进自身的核心素养。[4]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阶段,阅读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们的年龄特点开展核心素养下的阅读教学。同时,阅读课堂中的核心素养需要师生之间共同寻找整合,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断创新改革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能够从文章中感知真正的情感,发散自己的思维,提高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