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东县栟茶镇栟茶小学 周海燕
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对包括小学语文学科在内的教学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笔者注意到大多数研究里,都是在阐述如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其实对于教师而言,培育学科教学核心素养更加值得研究,尤其是对于乡村小学语文教师而言,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的探究,应当成为教师自身核心素养培育的两块基石。
乡村小学语文教师由于工作环境所限,再加上生活因素的影响,对自身的专业成长往往重视不够,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但是核心素养的培育,不能忽视乡村教育这个广阔的空间,对于乡村小学语文学科而言,建构语文教师的核心素养,对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具有重大意义。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要想让学生具有适应社会发展与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教师就必须具有这样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同时还得知道如何培育学生具有这样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这样一个基本的逻辑关系,决定着语文教师急需培育自身的核心素养。
学生核心素养落地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更多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自身慢慢成长的过程。乡村小学学生的语文学习材料并不丰富,甚至很多时候他们的语文学习方法还比较肤浅。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要想实现核心素养在乡村小学生身上落地,语文教师必须要用自身的学科素养、学科教学素养,去成为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的引线。
基于以上两点认识,笔者以为乡村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基于自身的实际,需让自己更好地适应核心素养培育这个新时代。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小学语文教师作为语文学科的实施者、主导者,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核心素养,可以更好地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成效,为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的做法可以是:
核心素养是一个新的理论体系,那么具体到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中,其理论架构应当是怎样的呢?又应当通过什么样的内容来丰富这个理论体系呢?笔者的观点是,将文本解读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结合在一起,培养自身发掘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素的能力。
例如,《巨人的花园》一课中,课文一开始的描写——从前,一个小村子里有座漂亮的花园。那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荫,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这样的描写既给学生营造了一个美的情境,又对应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类似的,课文的主旨也对应着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就是核心素养理论得以深入教师之心的有效举措。
核心素养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是要有效落实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这个实践过程自然是与理论结合的实践过程,同时实践的过程也是将教师自身所建立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理解,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结合起来并生成新的理解的过程。
例如,《巨人的花园》一课的教学中,“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是巨人“终于明白”的结果,而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设计让学生去生成这样的理解,具体的可以是将课文内容设计成学生认识花园、体悟花园,并且站在巨人的角度去认识的过程。实践证明,在这样的过程中,类似于角色扮演的学生解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较为准确地形成认识,这样学生就容易领悟“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这句话的真实含义,并且将其与文化结合起来,这就是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内涵,同时也促进了教师自身对文化传承与理解要素的理解。
在研究中发现,乡村小学语文教师在培育自身的核心素养的过程中,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从机遇的角度来看,核心素养是一个新生事物,其能够给教师新的启发,这对于乡村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容易形成内驱力;从挑战的角度来看,应试的挑战、精力的聚焦、动机的激发以及教师内化核心素养理论的水平、实践水平等,都影响着教师自身核心素养培育的效果。
但总体而言,核心素养对乡村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教师要以语文教学实践为基础,努力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这样才能奠定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