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研究文献综论

2020-11-25 02:42陈亚男
银幕内外 2020年5期
关键词:民间信仰文献研究庙会

摘要:庙会又称庙市,是因为庙而形成的具有一定仪式等特定内容的聚会。一般认为,庙会的源泉在于远古时期的宗庙社郊制度——祭祀。在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的过程中,人们聚集在一起,集体开展一些活动,庙会便依托这些活动和场合发展而成,它一般是在特定的时间举办,具有一定的规模。高占祥认为“庙会文化就是以寺庙为最初依托,以宗教活动为最初动因,以集市活动为表现形式,融艺术、游乐、经贸等活动为一体的社会文化现象。庙会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种上层建筑,一种社会生活,一种历史现象”。学术界普遍采用这种定义。庙会起源历史悠久,早但期对它的研究却少之又少,直到五四运动以后,随着西方相关理论的传入,加上一批学者的重视,现代意义上的庙会研究才开始起步。顾颉刚先生对妙峰山庙会的研究开启了现代庙会研究的先河,此后庙会研究发展一直缓慢,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才有所起色,这其中既有学术界“寻根”思潮的推动,也有改革开放政策带来的的影响。相关专家学者为庙会研究开辟了不同的方向,新世纪以来庙会研究转向更深更广的领域,但存在研究的区域过于集中,在理论和方法方面也缺乏与其他学科的互动等问题。

关键词:庙会;文献研究;民间信仰

一、国内外关于庙会的相关研究

(一)国内学者相关研究

1.专著类:我国最早对庙会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唐宋甚至魏晋南北朝年间,如晋·周處《风俗记》、北魏·杨衒之《洛阳珈蓝记》等。到了现代开启庙会研究先河的是顾颉刚先生,顾颉刚先生的《妙峰山》一书出版于1928年,它从历史学和民俗学的视角介绍了妙峰山香会的名称、来源、组织、祭祀等方面的问题,得出了古代庙会起源于原始的祭祀社郊的结论,认为佛教和道教促进了香会的直接形成。该书一经出版便受到民俗学界的关注,妙峰山一度成为北京传统民间文化甚至是北方传统民间文化的一种象征。自顾颉刚先生对妙峰山庙会研究之后学术界对庙会研究逐渐成熟起来,比较有代表性的专著还有高有鹏的《中国庙会文化》、《庙会与中国文化》,作者详细地介绍了庙会的起源、嬗变的过程以及庙会的功能和类型诸问题,是我们了解庙会相关知识的一部佳作。张双林编著的《中国庙会大观》对全国各地、各种类型的庙会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指出寺庙对于庙会形成的重要性以及庙会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重要影响;赵世瑜的《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探究了明清社会转型时期的民众生活与大众生活,揭示了庙会“狂欢与日常”这一类游神祭祀活动的基本特征,反映了庙会对于百姓生活节奏的影响。王兆祥、刘文智《中国古代的庙会》则深入研究古代庙会的方方面面,包括庙会的起源、庙会与宗教信仰、庙会上的文艺活动、庙会的职能和社会影响等等,是较早对庙会研究的优秀书籍。华智亚、曹荣编著的《民间庙会》更是将民间庙会推向人民大众,是一本关于庙会知识的通俗简易文本。通过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庙会的研究是有历史可以追溯的,但是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的一些专著只是对庙会进行简单的介绍,而没有对其涉及的艺术学和人类学层面深挖,并且这些专著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2.期刊论文类:笔者在知网上搜索到以庙会为题发表的期刊论文有2000余篇,最早的一篇是1958年魏连陞发表在《中国防痨》期刊上的《庙会上的防痨馆》,这篇文章虽然以庙会为题,但是主要介绍的是天津新华区庙会上的防痨馆,以此为中介,进而介绍宣传防痨知识。在此之后数年间庙会的研究并不多,尤其是在文革期间,庙会一度被认为是迷信的活动,许多庙宇被拆除,神像被毁坏,庙会研究也因此一度中止,因此一直到1980年只有五篇关于庙会的期刊论文发表。1980年至2000年,文革结束后国家实施改革开放的对外政策,一些地方的庙会开始重新举办,研究也就随之增多,此期间相关期刊论文发表的数量有所增加,共有180余篇,但是数量相对还是较少。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庙会对于经济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再加上党中央经济强国、文化强国政策的施行,使得人们将目光更多的转向这一古老的民俗活动。从2000年到2013,期刊论文发表的数量在逐年增加,其中仅2013年就发表了99篇之多,为历年之最,在这之后直到2019年每年也有90篇左右的数量。

(二)国外学者相关研究

中国庙会文化不仅引起了国内相关专家学者的关注,而且吸引了相当多的国外学者。挪威汉学家、比较宗教学家艾香德在《安庆的寺庙及其崇拜:近代中国人的宗教研究》一书中以安庆为例,介绍了华中地区民间的宗教信仰状况。书中涉及佛教、道教、儒教以及其他信仰,作者采取了不同于三教说的方式,揭示了民间信仰的真实情况。他对安庆寺庙、祠堂、名人祠、官庙、佛寺、道观以及城隍,龙王、火神、八蜡、药王、财神、土地神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围绕着安庆寺庙展开了研究,详实地记录了当地普遍的宗教意识和信仰状况。

日本著名学者田仲一成更是通过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的方法,他于2013年发表了《明清河南地区庙会墟市与戏剧的关系》(《戏曲研究》2013年01期)一文,将明清时期河南戏剧分为乡村戏剧,和市场戏剧,并对其剧目做了分类研究,从而进一步探讨河南地方戏剧发展的社会背景和其特色,作者强调了山西商人和当地政府对戏剧的影响。虽然是作者仅是对这种关系一种大体上的推测,但是也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英国王斯福《帝国的隐喻:中国民间宗教》一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民间宗教组织是如何将分散开来的个人组织起来。并且讨论了在民间社会生活实践中,庙会中神明信仰与仪式通过隐喻的修辞学途径来模仿帝国的行政、贸易、惩罚体系达到维系社会稳定的目的。法国劳格文的《赖南地区的庙会与宗族》 主要记述了赣南地区的庙会组织、过程及经费等,并初步分析了庙会对当地宗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功能性作用。

二、庙会研究主要的方向

(一)某一庙会个案研究

这是学术界对庙会研究的普遍现象,在知网上有1000多篇以某个庙会为例而展开研究的期刊论文,具体的又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知名庙会的研究

知名庙会往往是学术界研究的重心,它们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保存的相对完好。在知网上有20余篇文章是研究北京妙峰山庙会的,如王立刚发表的《庙会组织与民族国家的地方社会——妙峰山庙会的公民结社》(《民俗研究》2011年01期),通过对妙峰山庙会及其香会组织的恢复和运作方式的个例研究,探讨新时期下庙会如何在地方社会中发挥作用以及如何以合理的方式实现国家的意志。魏颖发表的《民间信仰于现代社会中的适应与发展——以北京妙峰山庙会为例》(《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10期)等。有20余篇对淮阳太昊陵庙会的研究,如华中师范大学李燕的硕士论文《试论传统民俗文化的现代重构问题——以河南淮阳太昊陵庙会为例》、程玉艳《生殖崇拜文化——淮阳太昊陵庙会文化的底色》(《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是下载量最高的一片论文,文章运用神话学、民俗学、人类学的相关原理,结合当地文化和习俗,探讨太昊陵庙会的生殖崇拜文化内涵,将庙会研究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

2.民间信仰的研究

每个庙会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或传说,自然也就有相应的民间信仰,这往往影响一个地方的文化和风俗。不少专家学者以地方庙会中的民间信仰入手,试图理清这种信仰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民众心理并探讨其对地方风俗习惯的影响。这些信仰从大的方面又可分为人物信仰、图腾或动物信仰、神灵信仰。如闫爱萍《地方文化系统中的关帝信仰——山西解州关帝庙庙会及关帝信仰调查研究》(《山西师大学报》2010年02期)、王曉莉《明清时期北京碧霞元君信仰与庙会》(《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05期)、赵宗福《地方文化系统中的王母娘娘信仰——甘肃省泾川王母宫庙会及王母娘娘信仰调查研究》(《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06期)、李莉思《广西玉林寒山庙会民间信仰文化试析》(《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1期)、李传军、马文杰《庙会与乡土社会的建构——以青岛即墨马山庙会的狐仙信仰为中心》(《民间文化论坛》2009年06期)等数十篇。文章研究的重心都在庙会供奉的神灵或者信仰的对象,通过对背后的文化的分析,其中包涵的道德、伦理、价值等,从而得出得出当地特色民俗文化以及民众生活形成的原因。

3.庙会价值功能的研究

民间庙会能够经久不衰的活跃于广大群众之间,尤其是广大乡村之中,必然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价值,对这方面研究的期刊论文约有50篇。如张泽洪《西山万寿宫庙会的宗教内涵及文化意义》(《民俗研究》2018年04期)考察了西山万寿宫庙会历史及其在道教史上的影响,以揭示西山万寿宫庙会的宗教内涵及文化意义。赵新平的《庙会与乡村经济发展一一以晋北大白水村为例》(《晋阳学刊》2009年第3期)文章分三个小标题简明直接地做了相关阐述:庙会的传统祭祀活动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庙会的商品贸易活动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庙会的休闲娱乐活动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刘国郁在其硕士论文《泰山东岳庙会文化旅游》中分析了泰山东岳庙会的旅游文化资源,包括香客市场、日常用品市场、娱乐用品市场、小吃市场等并对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开发对策。李美荣的《试述乡村庙会的社会功能——以山西北楼口关帝庙为例》(《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以关帝庙为例,突出了庙会在当今社会的功能和价值,并对其良性发展提出了几点可行性措施。此外还有吴玉华、赖敏春、肖锋《国家在场的民俗体育乡村社会治理功能研究——以瑞金冯侯庙会仪式民俗体育为例》(《南京体育学院》2009年04期)独辟蹊径的提出了国家在场的情况下,庙会仪式民俗体育在当今乡村社会的社会治理功能,丰富和完善了对庙会功能的研究,为我们新时期挖掘更多庙会功能提供了思路。

4.庙会仪式和活动研究

民间庙会作为群众信仰和娱乐的场所,自然少不了相应的仪式和活动。杨静、高萍在《宗教仪式和戏曲的一次文化展演——甘肃环县兴隆山庙会调查报告》(《西北民族研究》2007年04期)一文中着重描述了兴隆山庙会斋醮仪式,详细记录了仪式的内容和过程,并对庙会上的戏曲——皮影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仪式和戏曲不仅最大程度了满足了群众精神慰藉和娱乐需求,更是对当地民俗和文化的保存。辛思洁的在论文《九华山庙会音乐探析》(《池州学院学报》2014年04期)将关注点放在了九华山庙会的音乐活动上,对庙会上的佛教音乐进行了分类,探讨了佛教音乐和宗教仪式的关系。此外,作者还提及到池州傩戏,并对其起源和演唱形式做了说明。于琼芳在《浚县正月古庙会中踩高跷的表演过程》(《大众文艺2012年06期》)一文中,以古庙会中的踩高跷为例,着重介绍了这项活动的表演场所,并详细梳理了踩高跷的整表演流程,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浚县踩高跷中的艺术表演形式打好基础。任双霞《庙、庙会、仪式与神圣感——以泰山王母池为例》(《民俗研究》2006年04期)探讨了庙会仪式活动给香客所带来的参与感和神圣感,从而与世俗生活区分开来的特点。

(二)区域庙会综合研究

相较于个案庙会的研究,此类研究方向大多涉及到多个庙会和不同的时期的庙会,需要大量的资料和走访调查来支撑,因此此类综述在知网上数量相对较少,约有60篇。首先是对特定区域的研究,较早的有宋抵发表的《中国东北地区的庙会》(《长春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04期),作者具体的写出了东北各地区庙会的时间及地点,以儒释道三庙并祭的特点,突出北方民众精神信仰民俗的创造力。与此类似的还有王猛发表的《华北地区庙会研究综述》(《高校社科动态》2009年06期)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和实地田野调查,对华北庙会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进而分析其经济功能、娱乐功能、思想功能等,让我们对华北地区庙会有个整体上的认识。另外还有学者在区域庙会研究之后进行对比的,这方面的论著只有几篇,但也不乏优秀的代表。如赵世喻的《明清时期江南庙会与华北庙会的几点比较》(《史学集刊》1995年第1期)就从经济发展水平、市镇发展程度、宗族性、开放闭塞程度等方面来比较明清时期江南与华北庙会的异同。再有就是对特定时间点的庙会的研究。如河南大学牛晓丹的硕士毕业论文《唐宋时期庙会研究》,作者分四个部分介绍了唐宋时期庙会的分布、该时期庙会的活动内容、庙会活动的管理以及庙会兴盛的原因,为我们了解早期庙会的相关内容提供了参考。曾亚玲发表的《清至民国东北地区庙会研究》(《沈阳大学学报》2009年03期)根据清至民国东北地方志资料对该地庙会的形成和发展作了尝试性分析, 并且对庙会的种类进行了详细的划分。通过对该地庙会特点和影响的分析, 了解了当时东北地区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城乡经济的发展。

区域庙会的总体研究一般趋向于同一个地区的庙会群的共性研究,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几大庙会群的分布状况,如华北庙会群、江南庙会群等。然而中国的庙会群远远不止如此,南方地区也有许多庙会,可以归类进行综合研究。通过区域庙会的总体研究,可以对这一地区文化和风俗习惯有个整体的认识,从而为该地区历史研究提供史料。

(三)“非遗”与庙会文化及影响研究

此类庙会研究方向的期刊论文在知网上有40篇之多。如今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庙会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必然得到政府和普通群众的认可和保护,尤其是民间庙会作为活跃于老百姓中间的庙会,彰显了人们信仰观念的变化轨迹,承载了传统文化中极为丰富的精神财富。中央艺术研究院的管宁2008年在其硕士论文《淮阳人祖庙会与泥泥狗的现状调查及其保护性研究》中对淮阳人祖庙会与泥泥狗的整体保护问题进行梳理。先探讨淮阳人祖庙会与泥泥狗的关系,再引申到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空间的关系,然后对文化空间中的民间美术作品的价值认定和民俗活动的整体保护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文章力求打破仅关注一种民俗现象的研究方式,而是将庙会中很多民俗元素联合起来进行调查研究。文章最后分析了淮阳县人祖庙会、淮阳民间艺人和“泥泥狗”的现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提出了民俗文化空间的整体保护问题和一些想法与建议,以供参考。赵德利在其论文《民间庙会的“非遗”保护与开发规范》(《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11期)中就把作为“非遗”中的宝贵遗产之一庙会分为官方和民间两种类型,在对其进行开发利用时,应以文化生态保护为前提,还要把政策贵任落实到位。作者还针对庙会的“非遗”保护与开发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可行性措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李华伟在其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妙峰山庙会之影响——以妙峰山庙会申报非遗前后的活动为中心》(《民间文化论坛》2014年06期)中探讨了非遗申报及非遗称号的获得对于妙峰山庙会活动和香会组织的影响,非遗申报的成功一定程度上吸引了众多的游客资源,同时也使庙会本身获得更大的合法性,但庙会管理者在为了争取生存空间的同时,抛去了旅游外衣,使得妙峰山庙会游离民间信仰与民间文化之外。可见申请非遗对于庙会文化的保护是有利的,但是如果不与时俱进,保护性开发,反而得不偿失。

三、庙会研究的不足与改进

综上所述,我国现代对庙会的研究始于顾颉刚先生,此后相关专家学者研究的方向和内容也很细致,但是研究的区域大多集中在河南地区以及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对于南方地区庙会的研究相对较少。另外学术界对知名庙会研究过多,而相对忽略了其他地区有价值的庙会资源。虽然河南、华北等区域庙会资源相对丰富,但是每個地方庙会都有地方特色和价值,尤其是文化方面的差异更值得我们去研究。此外在研究方法上虽然采用了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的方法,也有部分学者采取了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但是参加庙会的主体——人往往被忽略,庙会毕竟是由人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化活动,庙会上的人们往往差异很大,既有不同的职业,也有不同的阶级,而庙会却能将这些人凝聚在一起,背后原因是不得不去思考的,这不仅仅需要民俗学还要借助人类学的相关知识来解决。最后,庙会上有精美的手工品、传统的戏剧、音乐等各种艺术,其中许多已经传承了几百年,人们在庙会不仅能够求吉祈福还能获得艺术带来的美感,虽然此前有关专家学者对庙会中的艺术进行过研究,但是数量远远不够,也没有形成完备的理论体系,这就需要借鉴艺术学相关理论来弥补此方面的不足。总之,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新的时期,庙会研究需要更多的与当今社会的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得庙会研究更多的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参考文献:

[1] 高占祥.论庙会文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

[2] 高雅楠.庙会研究文献综述[J].理论界,2012(02).

[3] 李琦.传统庙会的当代转型——以上海浦东“三月半”圣堂庙会为例[D].上海大学,2013.

[4] (英)王斯福著.帝国的隐喻:中国民间宗教[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5] 董宝玉.近年来赣南客家庙会研究述评[ J].中外企业,2009(24).

[6] 赵德利.民间庙会的“非遗”保护与开发规范[J].山东社会科学,2010(11).

作者简介:陈亚男(1996—),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间文艺。

猜你喜欢
民间信仰文献研究庙会
新年智慧庙会
元宵节,逛庙会
庙会经济
基于问卷调查的民族高校大学生民间信仰问题调查分析
中医健康教育相关的护理研究现状分析与思考
南乐《目连戏》文献研究综述
探析民间信仰作用下的社区公共生活
我国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现状及其对策
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历史溯源及民间信仰
闹中取“景”话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