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杂粮的前世今生

2020-11-25 02:42张玉燕
银幕内外 2020年4期
关键词:五谷杂粮

摘要:五谷杂粮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发展,是我们这个民族长久不衰、不断进步的最根本的物质基石,粮食从我们古人培育种植的那一刻起就被赋予了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反过来粮食又造就了我们独特的华夏文明,从古代典籍到现代经济政策都无一不把粮食作为一个国家立足的根本。本文在阐述五谷杂粮概念及其生长传播的基础上,从文化的角度,探究了粮食背后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五谷杂粮;四时节气;养生之道

一、五谷杂粮的代表和起源

我们国家地大物博,物质资源尤为丰厚,气候条件也适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古人们早早就学会将农业生产与天时地利相结合,将粮食作为我们华夏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我们不仅要知道这五谷杂粮指的是什么,还要搞清楚它们何时出现。

(一)五谷杂粮的代表

(1)五谷的代表

五谷在早期书籍中就有所记载,例如《周礼·天宫·疾病》“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郑玄注:五谷,麻、黍、稷、麦、豆也;以及《孟子·滕文公上》所说的“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赵岐注:五谷,稻、黍、稷、麦、菽也。在古代,豆和菽是同一种粮食作物,除了由于南北的气候以及麻的主要用途不同造成五谷麻和稻的差异,其它所指粮食均相同,那么“五谷”其实是指的六种谷物,即麻、稻、黍、稷、麦、豆(菽)。

(2)杂粮的代表

杂粮通常指的是五谷之外的粮食作物,是人们主要粮食之外的“配角”,具有代表的是荞麦(苦荞)、燕麦(筱麦)、糜子、薏仁、籽粒苋以及菜豆(芸豆)、绿豆、小豆(红小豆、赤豆)、蚕豆、小扁豆(兵豆)等;它们之所以被称为杂粮是因为它们生长期短、种植面積少、种植土壤特殊、产量较低。

(二)五谷杂粮的起源

(1)五谷的起源

麻,早在汉代张骞始自大宛得油麻种来,是我国古代最早种植的粮食作物之一,《本草纲目·毂部·胡麻》也曾说道“古者中国止有大麻,其实为蕡。”在古代贫穷时期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它壳里的籽常用作榨油也可直接食用充饥,能感受到古代人民生活的艰辛。

稻,是南方主要的粮食作物,喜爱炎热、多雨的气候,稻米的种植历史可追溯到一万多年前的湖南,《史记》中记载到大禹时期就已广泛种植水稻,古时候无论是贫民百姓还是帝王将相都非常看重稻米的价值,例如古人将“食道衣锦”视为人生之极乐,乾隆皇帝甚至“无一日不食,无一食非稻”,可见稻米在古代生活中的重要性。

黍,早在《诗·魏风·硕鼠》里就有记载,“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种植,它的果实具有粘性,北方人经常做成黍饭,可去皮磨成面后做成油糕,也可以酿酒。陶弘景:黍,荆及江北皆种此。可见,黍的适应能力很强在大部分地区都能够种植。

稷,是百谷之长,早在《诗·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就对稷有所记载,稷粒富含淀粉而且黏性小,除了是人们的主要粮食外,它还可以用来酿酒,稷酒也就是俗称的高粱酒,稷的秆叶可以作为牲畜的饲料,自打种植以来就颇受人们喜爱,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培育出新的品种,丰富了古人的饮食。

麦,可细分为大麦和小麦,中国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公元前3000年)已在青海的黄河上游开始栽培大麦,如此可见麦也是陪伴了中华民族走过了漫长的历史;根据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的记载来看,当时小麦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5%,可见麦已经占据了全国粮食的主要地位。

豆,这种作物在南方被称为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制农具被人们创造以及灌溉技术得到了发展,人们开始大量种植对水土要求较高的豆,豆的地位不断上升,逐渐成为主要的粮食作物,在汉代司马迁《史记》中记载《五帝本纪》:“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鞠五种......。”郑玄曰:“五种,黍稷菽麦稻也。”可知,我国种植豆的历史悠久,豆的地位很高。

(2)杂粮的起源

杂粮是随着农业生产的进步,劳动者们在培育粮食新品种时不断探索和积累下变异的原有的谷物而形成的粮食作物,据现有的资料记载,清薛福成《应诏陈言疏》:“八旗兵丁,不惯米食,往往由牛录章京领米易钱,折给兵丁,买杂粮充食。”这是最早对杂粮的记载,但我认为自从人们开始种植粮食,杂粮就一直伴随着人们的生活饮食。

二、五谷杂粮的生长传播

五谷杂粮的出现改变了古时候人们的饮食结构,人们在发现了这些谷物能够养活大量人口后对它进行了培育和栽种,使之更能为人类所食用,这就免不了需要将气候作为种植和收割谷物的指向标,我国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四季的周期运转制定了适合农业生产的攻略,为世世代代的耕种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对炎黄子孙的生存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五谷杂粮的生长

(1)五谷杂粮生长的四时

我国古代的四时就是指现在的四季,指一年当中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后来夏历又将12个月份分成: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分别为孟春、仲春、季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分别为孟夏、仲夏、季夏;七月、八月、九月为秋,分别为孟秋、仲秋、季秋;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为冬,分别为孟冬、仲冬、季冬。

孟春这些名称,古人常常将其作为相应月份的代称,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可见当时人们就有意识要将粮食耕作与四时相结合,天气逐渐转暖就开始播种,炎热时除草,天气逐渐转冷后开始对粮食收割,在最冷的时候储蓄粮食,休养生息。

(2)五谷杂粮生长的节气

具体来看,《春秋·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意思是春分这一天太阳在赤道的上方,南北两个半球的昼夜相等,这日起太阳逐渐向北直射,北半球白昼加长,太阳辐射地面的热量也就增多,春分一过,雨水增加,气温转热,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谷物都开始进入生长阶段,“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春分是农作物种植的最佳时节。

“谷雨生百谷”,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此时寒潮天气结束,气温回升的速度也开始加快,充足的雨水可以滋润自然界的花花草草,同时也使得南方插的秧苗得到灌溉,五谷得以很好的生长。“谷雨前,好种棉”,“谷雨不中花,心里像蟹爬”,可以懂得,谷雨是大自然万物生长的好节气。

农历书记载:“斗指甲为小满,万物长于此少得盈满,麦至此方小满而未全属,故名也。”此时大麦等农作物已经结果,籽粒日渐饱满,是农作物生长的旺盛期。另外,农历书还记载,“斗指己为芒种,此时有芒之谷,过此即失效,故名芒种也”。芒种节气是麦类作物开始收割的季节,也是麦客开始出门打工的时节。

(二)五谷杂粮的传播

(1)西部通道

从甘肃南部经由川西进入云南这一路线是栗作物传播的一条途径,根据考古资料记载,马家窑文化在距今6000-5500年向南扩张到了四川的西北地区,出土的大量栗粟就是农作物向西南传播的直接证据,但在新石器时期的四川、云南仍发现了来自甘肃以外的栗粟,可能来源于长江中游地区。

(2)东南传播

栗粟向东南地区传播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南方地区单一的稻作农业区的影响,根据现有资料记载,农业大概距今5000前传入福建地区,农作物包括稻、粟、黍三种,至今也能看到这三种粮食在南方广泛得以种植,在距今4500年前后传播到了台湾地区,进而到达了菲律宾等地。

三、五谷杂粮的精神传承

一定的物质决定一定的文化,粮食是人们和大自然相辅相成最悠久也是最直接的作品,古人顺应时节的更替而种植、耕作、收集粮食;食用五谷杂粮让我们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粮食又作为我们国家立足的根本大计,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安于本分的深层文化底蕴。

(一)五谷杂粮养生的重要性

饮食是我们摄入营养、维持身体各项活动最不能缺少的物质活动,同时也是我们健康长寿的重要保证。五谷杂粮作为健康、无有害成分的典型代表,一直是人们饮食结构中得以保留的成分。

自古以来人们都有对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意愿和追求,古人尤为看重的就是食补,五谷杂粮作为人们每日摄取量最多的事物,养生功效早就被古人所探索,《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可以看出我们国家以五谷作为膳食模式的中心。

(二)五谷杂粮养生的作用

俗有“食五谷治百病”、“米粥饭暖胃养气”可以见得五谷的营养养生的功效,杂粮又是润肠通便的好帮手,人们平时一日三餐是离不开五谷杂粮的,在日积月累中古人发现了五谷各自的神奇功效。

具体来看,麻能润肠通便、润燥杀虫,但不宜多吃,否则会中毒;水稻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是人类能量的主要来源,还可以美容减肥预防腳气;黍富含膳食纤维能够补充人类所需能量,也可以降血压,富含的铁、锌等微量元素可以调节缺铁性贫血;古代陶弘景曾说道“黍,荆及江北皆种此。北人作黍饭,方药酿黍米酒。”米酒还可以促进肠胃吸收,软化血管;稷,李时珍认为稷米“气味甘寒”,有“凉血解暑”的功效;麦,《本草纲目》记载,大麦性味甘咸凉,有清热利水,和胃宽肠之功效。《别录》记载,“大麦主消渴、除热、益气、调中”;另外小麦所含的微量成分比大麦的种类多且丰富,是人们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主要粮食;豆,常言道:夏季吃肉不如吃豆,还能够达到清热解毒的功效;杂粮中的膳食纤维具有解毒能力,能够促进肠道蠕动,并且减少细菌、致癌物在肠道中逗留的时间。

参考文献:

[1] 曹幸穗.辨五谷之道,溯文化之源——读《中国粟文化研究》[J].北京:中国农业博物馆,2015.

[2] 邓振华.粟黍的起源与早期南传[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6-14.

[3] 李顺国.谷子与五谷文化[N].河北科技报,2014-12-11(B04).

[4] 姚庆.中国早期农业文化起源再探——以北方粟文化与南方稻文化交融关系为例[N].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

[5] 张云,刘斐,王慧军.谷子产业与文化融合发展新探[J].产经评论,2013(01).

作者简介:张玉燕(1996—),女,内蒙古呼伦贝尔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猜你喜欢
五谷杂粮
五谷杂粮吃对就是药
基于“五谷杂粮”系列针织服饰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可怕的包装
降档处理
《五谷蔬菜水果养生》
七天乐
五谷杂粮养生糊的研制
Health kitchen有机五谷杂粮系列包装设计
五谷养生糊:喜忧参半
喜忧参半的“五谷杂粮养生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