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媒介特点分析

2020-11-25 02:42林媛
银幕内外 2020年5期
关键词:大众传播手机媒体新媒体

摘要:相对于以往靠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等)获取信息的渠道而言,以手机为代表的自媒体终端可谓是兴盛正当时。手机客户端的便携、快速等特点,尤其是受众广泛给新媒体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传播速度快、受众广泛,在可允许范围内言论自由,互动式的交流,获取信息成本低等都是手机媒体的优点。本文将从手机的功能、特征、媒介的特点等方面分析手机媒体的大众传播特点。对待“手机文化”,广大受众应充分利用其正确的一面趋利避害,加强自我约束,净化周边网络环境。

关键词:大众传播;手机媒体;新媒体

一、手机媒介的传播特点与新媒体时代的联系

自1973年第一部商用手机问世以来,短短几十年的发展,手机的功能不断拓新,早已超越了简单的通讯功能。我们需要认识到当前的网络环境是充满虚拟性与不确定性的,手机借助网络进行信息传播,网络社会中个人角色的定位和权力应用都是自由的,传播者可以匿名甚至是虚拟身份发表言论或是传播信息,这就导致目前互联网大环境的鱼龙混杂。即时性与参与性是手机媒介日益普及与发展的基础,通过手机媒介,受众可以从单一的内容消费者变为生产者,运用手机等自媒体可以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可以说,手机媒介是受众身份切换的重要转换器。当前的传播环境重视传受方交互,以及大容量信息高速传递,手机媒介以其信息传递多向且非线性的能力,相比于传统媒体具备了更强的生命力。自2011年1月21日起,微信这一社交软件开始兴起,经过9年发展,我们能感受到QQ的风靡时代已经过去,微信正是兴盛之时,特别是“扫一扫”和“摇一摇”,这两个功能更是吸引了一大批用户。用户不必需要像过去一样进行账号查找加好友,一个二维码更加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与此同时,广大用户更加愿意也适应了“扫一扫”的生活,坐车、付款、查询等等都可以一劳永逸。这种简单、快速且普及率高的功能使得社交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属,尽管微信和QQ都是腾讯公司的杰作,但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中老年人也加入到这支庞大的队伍中,这也正是新媒体时代大众参与的特点。

二、手机软件的发展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

伴随移动互联技术和智能手机发展的还有APP。作为新兴平台,手机软件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它也在深刻影响着大众传播的生态环境,改变了信息的提供方式,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频率与速度。它的发展也给传统的信息传播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手机APP具备了过去几代媒介不完全具備的监视、协调、表达、娱乐甚至还有麻醉的负面功能。一方面,它刺激了传统媒体的更新迭代、推陈出新;另一方面,也与现如今大众传播功能失调有着很大的关系。举例来说,手机短视频正如火如荼的发展,抖音、快手、火山小视频、小咖秀、美拍等一系列软件正在悄然走进大众的生活空间。网络空间存在着虚拟性,也有一部分用户从早期的分享心理变为想火、想红,于是“网红”这样一个强大的群体诞生。快手群体以恶搞、模仿出道,但是缺少文化内核的网红最终难逃昙花一现的命运。

三、新媒体大环境下大众传播中“人”的变化

在上世纪70年代,互联网技术与电视行业的大发展也使得我国观众密切了与电视机等传统媒体的联系,在手机占据市场之前,大众对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的依赖性还是很高的。点击量越高的信息,就越会制造一种人的盲目跟风现象,大家就会将目光迅速集中到一个热点上。以微信朋友圈为案例分析,面对庞大的受众群体,各种公众号推送、平台传播大量夸张失实信息,甚至其中 包含不少诈骗信息,在这种信息中,一些虚假信息诱导中老年人上当受骗,严重扰乱了新媒体市场秩序。但是对于中老年人群来讲,朋友圈推送是有一种潜在的导向性的,传播社会正能量、随手随处分享新鲜事,这都是大众传播发挥其社会影响的主要载体。大众传播聚焦社会,引导大众,必须要有正确的价值导向,平衡社会机制。

四、未来发展预估

综上所述,大众传媒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重要影响,而这种影响是越来越明显,并波及到各个领域,大众传媒显然已经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

新媒体时代发展至今,以其开放性、全球性和共享性为全球互联网用户所共有。手机媒体作为最常见也是成本最低的传播工具已经占据当前市场。手机用户无论何时何地,在有网的状态下,均可随意共享信息。手机传播的特点之一就是只智能。举个例子来说,智能手机中有一个功能叫定位,只要开启定位功能,网络终端就能查到用户所处的位置。我们可以利用地图导航去到任何地方,并且给用户提供多种路线加以选择,相较于以往的传统人脑记路线的方法,智能手机大大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在新媒体环境下,大众传播的共享性和公开性进一步增强,当下正是发展的最兴盛之时。互联网应加强审查,净化空间,受众群体尤其是最大的手机用户应加强自身监管与控制,规避风险。

参考文献:

[1] 吕璇.中国新闻资讯“手机APP”的传播学研究[D].湖南大学,2014.

[2] 秦怡.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J].传播力研究,2018(22).

[3] 王颖.传播效果的发生范式及其嬗变对我国当代传播学的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15.

[4] 蔡骐.传播研究范式与中国传播学的发展[J].国际新闻界,2005(04).

[5] 宫承波,王欢,栾天天.新闻客户端受众媒介使用习惯探究——基于以北京地区大学生为目标群体的调查[ J].青年记者,2014(09).

作者简介:林媛(1995—),女,山东烟台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猜你喜欢
大众传播手机媒体新媒体
手机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影响探析
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融合
浅谈手机媒体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的作用
广播新闻创新性改革文献综述
新形势下的主持人舆论引导力
浅析大众传播中的“媒介暴力”现象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论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