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文化记忆中的腓特烈大帝

2020-11-25 09:22朱惠东
商情 2020年13期
关键词:矛盾记忆

朱惠东

【摘要】对腓特烈大帝形象的文化记忆在德国一直存在争议,在其逝世后,他的形象一直被各种意识形态所影响。文章以时问顺序对腓特烈大帝的形象进行阐释,以期找到腓特烈大帝形象在德国文化记忆中的演变。

【关键词】腓特烈大帝 矛盾 记忆 统治

历史上有多个腓特烈,这里所说的弗里德里希是出自于霍亨索伦家族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在霍亨索伦家族里比较重要的腓特烈有四位,分别是大选帝侯腓特烈·威廉四世,第一位国王腓特烈一世,以节俭闻名的士兵王威廉一世,和这里想要谈论的腓特烈大帝。

基于腓特烈大帝形象的矛盾性,他的形象在他逝世后两百年都一直被各种意识形态所影响。在此以时间顺序对他的形象进行阐释。

史书记载,1786年8月17日清晨腓特烈国王在波茨坦去世的消息,令人诧异的是臣民们流露出的更多是解脱感。在他去世之后,外界对他的批评声蜂拥而出。这种批评多是针对在腓特烈的统治中所缺少的公民集体意识。政府与人民的信任关系无法建立,人民没有任伺发挥作用的机会,所以人民的支持也渐渐减少。

在当时的欧洲正在形成全新的主导思想,人们反对专制统治、主张人民解放和公民直接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这样的思想在法国大革命之后更是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所以腓特烈遭到了坚决的摈弃。诸如诺瓦利斯的浪漫主义者们(包括政治浪漫主义)也对这样集中管理的国家提出了尖锐的批判,这种官僚集中化的普鲁士专制制度和它以理性的、高效和实用为准则的统治体系违背了浪漫派反机械化、反物质化的国家思想。这种保守的反腓特烈思想在19世纪20年代开始兴起并在日后大行其道。普鲁士保守党创始人及长期领导人恩斯特·路德维希·冯·格拉赫一生都致力于反对腓特烈,在腓特烈威廉四世时期的宗教环境下,这位“无忧宫哲学家”不断遭受到路德宗教徒的批判。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说,这位川卜特烈四世也为保护王朝传统做出了巨大努力,他支持对伟大先驱的纪念活动,后来还扩建无忧宫、重新启用无忧宫作为夏宫,也正是在他的倡导之下,1851年腓特烈大帝纪念碑在菩提树下大街举行了揭幕仪式。在这个时期中,即使对腓特烈大帝的批判情绪充斥着普鲁士,但是统治者出于巩固政权的合法性、减少对皇权的威胁因素等原因也需要借助历史传统或是榜样来加强君主统治。

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普鲁士保守派与腓特烈式政治达成的一次和解。对普鲁士内外的三月前自由主义来说,腓特烈正是君主的榜样。黑格尔就称赞他,称他为统治者中第一位固守国家普遍原则,始终将国家利益作为基本原则的人。之后的许多老牌自由主义作家都肯定了这位开明君主在执政时期的贡献,他被视为进步和自由思想意识的先驱。更重要的是在普鲁士统治下追求德国统一的民族自由主义先驱的见解。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带有自由主义色彩的腓特烈形象完成了从人类自由思想向德意志民族范式的转换。在俾斯麦时期腓特烈的行为和成就被解读成,为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建立指明了发展道路。但是作者认为这一点有一点牵强附会,因为必须要指出的是,腓特烈政治中一直都存在着反奥地利倾向。19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自由主义历史学家都对腓特烈大加赞赏。这个观点长期主宰了德意志历史编纂学及帝国的公共舆论。腓特烈在民间的形象也因此受到影响,这位统治者一方面是英雄般的统帅,一方面又是体恤民情的君王,贤明有为,平易近人。这一印象深深扎根在俾斯麦时期出生的人的脑海中。当然对于他治国理念的批判之声也一直存在,历史学家政论家奥诺·克洛普就把腓特烈视为开船暴力征服传统的政策奠基人。腓特烈主义就是无节制的强权者和毫无顾忌的统治欲望的胜利,腓特烈也被妖魔化成一个富有野心、统治欲望强烈并且阴险狡诈的形象。在1871年之前腓特烈大帝在法国一直被视为18世纪最光芒四射的统治者和英雄,普法战争之后他又变成了法国被征服的间接肇事者,是普鲁士一德意志民族追求霸权传统的奠基人。而在英国则称他为肆无忌惮的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好斗的军事主义者,肆意独裁,奴役大众,压迫统治体制的维护者。

时间来到20世纪,对腓特烈形象的关注重点迅速转移,这反映了历史发展所具有的破旧立湘两口形式转换的活力,同时也是对德国20世纪所面临的政治挑战的一种回应。第一个挑战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酿成的灾难。这场战争受到大多数德国人的热烈欢迎,因为和七年战争遭遇同样的对手的缘故,腓特烈大帝成為了前线的榜样。托马斯曼就曾将他塑造为领向最终胜利的不懈精神的榜样。魏玛共和国时期右派、新老保守派、民族主义者以及纳粹主义者还对腓特烈传统念念不忘,以他为反民主论战的参考标准。不只是在政治领域,在流行娱乐文化中腓特烈形象也时常出现。国王被描述成英雄般的存在,具有斗争精神的天才、伟大的孤独者。批评国王的作品则常常滞销。人们需要腓特烈的反抗精神和自信来激励自己面对1918年帝国崩塌带来的危机感和失败感。腓特烈记忆场在经过近两百年的动荡后逐渐趋于稳定,弗里德里希·梅尼克在1924年把腓特烈放到了权力与道德、国家利益至上和人性观念的框架中,国王本人及其政策中的矛盾性被清晰展现出来:一方面是维护普鲁士国家利益的行为,一方面是对贤明和理性治国的追求。国家社会主义者,也就是我们所称的纳粹主义者,出于自身的利益需求也开始了对腓特烈形象的大规模利用。演讲、广播讲话、报刊文章甚至是政府主要代表的日记里,到处都充斥着腓特烈相关形象。他们把他定义为第一位普鲁士王位上的国家社会主义者。阿道夫希特勒对川卜特烈也是极度崇拜,对于这个形象的理解被极度片面化:而他而言,这位领袖勇于面对危机,在使用武力达到扩张目标之前绝不退缩。七年战争时期腓特烈表现出的在逆境中顽强坚持的精神经常被拿来与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进行比较,纳粹德国期盼着腓特烈式的奇迹能够再次降临。,945年初戈培尔在地下掩体中的演讲中依然在引用着对腓特烈的评价,鼓舞纳粹主义者。

纳粹主义者对于腓特烈形象的滥用影响了后续数十年里德国记忆文化对统治者徘特烈的评判。因为纳粹分子对腓特烈形象的滥用,普鲁士的战争传统、霍亨索伦王国都遭到了很长时间的非议。腓特烈思想和纳粹精神总是被联系在一起,德国历史学家为了应对这一问题,便突出强调腓特烈国家理想中道德和人性的一面。他们声称,腓特烈在追求国家利益的过程中从未放弃过他博爱的人性理想。这个形象造就了联邦德国早期的历史文化。但是腓特烈形象中的矛盾性依然存在。

猜你喜欢
矛盾记忆
夏天的记忆
矛盾的我
“矛盾多发”可怕吗?
神秘的汀娜
端午记忆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恋爱中能否一直让着对方
架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