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吴语方言对日语学习的影响

2020-11-25 09:22章嘉倪徐娜
商情 2020年13期
关键词:教学建议影响

章嘉倪 徐娜

【摘要】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自古以来,在经济往来和语言文化上的交流就十分密切。2019年更是被称为中日关系的花开之年。日语学习也随之掀起一股热潮。吴语区是中国长期以来的经济文化核心区,吴语作为中国七大方言之首和最早传入日本的汉字音,对日语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吴语和日语发展的历史渊源进行梳理,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追探江浙籍日语学习者在学习中受到来自地方方言的影响,并对今后的日语教学提出建议。

【关键词】吴语方言 日语学习 影响 教学建议

昊语区是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与日本交流密切的经济文化核心区。近年来,随着两国频繁的经贸往来和友好的文化交流,作为外贸发展的领头羊,江浙地区已是日本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各方对日语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日语教育也发展迅速,受日本文化影响而学习日语的大学生不断增多,日语作为一项语言技能也被更多的复合型人才所需要。

昊语作为中国七大方言之首,底蕴深厚,总使用人数仅次于普通话。主要分布于现江苏南部、上海及浙江大部分等地区。吴语方言,是吴语的分支。在平日的生活学习中,我们发现相对于其他省份的学生而言,江浙籍的学生在日语语音语调或是音读字词上比别的生源地学生更为标准、敏感、有同感。其他省份的学生也常说江浙一带的方言听起来很像日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他们是否真的具有习得优势?

本次调查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吴语方言对日语学习的影响,从而使学习者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在学习日语这门语言时的优劣利弊,并通过对现有现象的分析,希望能为教学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在文献研读的基础上,为了能够更为直观地了解吴语方言给日语学习带来的实际影响、程度和具体现象,项目组设置了多样的角度问题进行问卷调查,以推动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从中抽取具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访谈,以求更为完整真实的反馈。经最终统计,共有50名来自大连科技学院在读的江浙籍日语学习者参与调查,调查对象具有学年、专业、籍贯、所用方言、学习动机等异同,这使得调查的结果具有一定的个人差异性与群体普遍性。

一、日语与吴语方言

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语言的产生和发展,语言的发展与传播也影响着文化的形成。了解日语和吴音之间的渊源,既能使日语学习者更深层次地感受中日文化的联系,也有助于理解昊方言对日语学习带来影响,以便更好地进行学习。

日语里的汉字发音分为音读和训读两种。其中,训读是在借汉字的形义的同时,保留日语原有的读音,而音读则是源于并模仿汉语的读音。“吴音”、“汉音”、“唐音”是三类比较常见的音读。

吴越文化是东传日本最多的中国文化,吴语方言依靠吴地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繁荣的经贸条件,作为最早传人日本的汉字音,深深影响了日语音韵的形成发展。

昊音一般指长江流域江南地区的发音。东晋南朝之前,中国还是以中原方言为基础,在当时被作为和现在普通话地位相当的标准发音。衣冠南渡后,政治文化中心由河洛向昊楚移动,建都南京。“中原正音”的地位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并受到了中古昊方言的影响。根据《日本书纪》和《古事记》的记载,公元285年,百济国王派阿直歧和王仁东渡日本,并将《论语》等中国典籍一同带去,这是日本人系统地接触到汉字汉语,且传说色彩较淡的最早记载。五世纪起,日本和中国南朝有了贸易使节往来。到了六世纪,当时走向统一的大和朝廷为了巩固统治,不断引进外来优秀文化,与中国交往甚繁。不少南朝的僧侣路经朝鲜半岛东渡日本,又带去了一些中华文明。佛教便是在这时传人日本,并被当时的大和朝廷用于统治国家,得以推广。作为僧人念经所:用的吴语和多数佛教经典所注的汉文读音昊音,也于此随之一同传人日本并得到普及。

虽然日语昊音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模仿了两晋南北朝的昊方言,但吴方言最早也是经过朝鲜才传人日本的。因此日本吴音和南朝建康读音,甚至于中古吴方言,并不是一模一样的。但不论是日本吴音还是现代吴方言厂白们有许多相同的发音规律,这在隋朝由陆法言记录南北混合音系的《切韵》中,都是有迹可循的。所以说日语吴音和吴方言相似,是有一定根据的。

汉音,是指公元七、八世纪从中国隋唐时期的长安、洛阳一带由遣隋使、遣唐使带回日本的读音。汉音自奈良平安时期起就被官府所推崇,后江户时代迁都东京,因朝廷提倡汉音得到了更进一步发展,现代的标准日本语也是以東京话为基础建立推广的。

吴音在最初传人日本的时候,日本的都城还在关西地区,关西话在当时也被称为“上方语”,地位和传播力度较高,但因为明治维新主推汉音和迁都所带来的影响,所以在现代日语中,昊音虽然在比例上不及汉音,但在佛教用语和关西方言和部分日常字词中还是有比较丰富的呈现。

此外,从平安时代中期到江户时代初期,即中国的宋朝至明朝期间,传入日本的汉语发音被统称“唐音”。唐音出现的时间较晚,“唐”字泛指中国。而唐音与汉音的主要区别在于,唐音的原型和现代江浙方言相仿。平安中后期的中国商人、镰仓室叮时代的临济宗僧侣、江户初期的中国僧人是将唐音东渡日本的主要人物。其中,临济宗僧侣传回日本的汉字音,多为浙江一带的方音。由隐元等中国僧人在江户时期带去日本的汉字音,也主要是南京官话。因此,唐音的出现,为‘旧语听着像江浙方言”这一现象的产生也有一定影响。

现代日语里,三种音读出现频率高低依次是汉音,吴音和唐音。据《日本基本汉字》统计,日语里最常用的3000个汉字里共有音读4012种,训读1538种,其中汉音读音2197种,占全部音读的54.8%,吴音读音1516种,占全部音读37.8%。《计量国语学》(1981年)调查显示,唐音在现代日语的音读词汇中只占1.5%。

二、吴语方言对日语学习者的影响

在家乡方言对日语学习产生的具体影响这一问题上,超过半成学习者表示这些影响是正面的。并分别从发音、语感、构词方式、语法结构上进行了回答。其中,有61.29%的学习者认为在往后的学习中,方言仍会带来积极持久的影响。剩余38.71%则认为不太会,他们表示在一定学习时间之后,大家的基本知识掌握差距不大。值得关注的是,认为会带来不可克服的负面影响的学生为零。

项目组对50名来自大连科技学院在读的江浙籍日语学习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对调查归纳后,我们认为吴语方言対日语学习有以下影响:

(一)在发音上,吴语方言和日语存在发音相似的地方。这对会说吴语方言学习者来说,在入门时能够更为准确地掌握日语发音,是一大优势。

Flege认为,如果用国际音标同时标注两种语言,在母语和目标语言的某两个语音中,共有同一国际音标表示的情况下,可视为相似语音。吴语方言和日语就有很多的相似音。《源氏物语》中标注为“アンリ”的“行李”,被称为“デデ”的父亲;“ニ”、“千”、“夜”、“絶対”、“味”等多词汇与吴语方言的读音几乎一致。另外,日语中的“もたもた”、“たらたら”在吴语方言中均有对应的“磨踏磨踏”、“哒落哒落”说法,语义上也保持了一致,分別指“行为慢腾”、“进展迟缓”和“液体滴哒流下的样子”。

又如古汉语的音韵有“四声”。其中,现代汉语没有体现的,具有字短急促特点的“入声”在吴语方言中广泛存在,如“六”、“日”、“突”。现代日语在模仿转化的时候一般会用两个假名表示,即从单音节变为双音节,并以“ぐ、“ち”、“つ”、“き”结尾。即“ろく”、“にち”、“とつ”。而“入声字”与“促音”关系紧密,当ー个二字汉字词语中,第一个字是入声,就会产生促音。如“各国(かっこく)”、“发展(はってん)”等。在日语汉字词中,有促音的汉字基本都是入声字,所以掌握“入声”对掌握促音是极为有益的。此外,吴语方言和曰语还有多用舌尖音、多浊音、以单元音为主体,发音ロ形较紧等共同点。

(ニ)对ー些词汇构成和语序能用联想对比的方法更好记忆、产生共鸣。

例如,现代日语中以“しい”结尾的形容词和吴语方言中的形容词“兮”用法相似。如“うれしい”(开心兮)。这里的“しい”实际上也是由古日语中的“じ转化而来的。在把表示単数的人称代词变为复数时,吴语方言通常在结尾加“拉”,如“我——阿拉(我们)”、“侬——侬拉(你们)”、“伊——伊拉(他们)”。日语则除了加“たら”夕卜,还可以加“ら”,如“僕一一僕ら”、“君一一君ら”、“彼一一彼ら”。其他还有像接头结尾词,也有ー些相似之处,在此就不做阐述。

而在语序上,日语有宾语前置的语法特征,吴语方言也有这个习惯。如“我吃过饭了”(私はご飯をたべました。),吴语中则是“我饭吃过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三)除了上述提及的正迁移的作用,吴语方言也易对日语学习产生负迁移作用。如在语音上,也会因前后鼻音不清,结尾“ん”音不易准确发声;江淮地区如南京、兴华等地存在“n(な)”、“I(ら)”或送气不送气音不分的情况等现象。有小部分学习者在学习初期会对与他人不同的发音感到羞涩,或是在没有系统科学地了解两者之间联系的情况下,仅凭薄弱的语感和自我感受想象发音和语法规则,产生“我有天赋所以可以偷懒”的错误想法等。

三、对于今后日语教学的启示

在对昊音和日语语音之间的关系了解程度上,仅有1%的学生表示很了解,些许和一般了解程度的占46%和12%,40'/.的学生表示在这之前毫无了解。在语音教学上,日本学者小泉保认为“语言学研究的第一步是从语音分析开始。”语音作为语言学习的基础,必须得到重视。很多带有方言的日语学习者在初学时没有打好基础或自学不到位,或对自己产生盲目自信,易导致日语发音不标准,而日语中由于一个音节或声调的细微差别,单词意思可能完全不同,甚至會使得学生对词义产生曲解,妨碍正确的表达和之后教学的开展。

我校现在使用的日语教材一般都会在单个单词后面标注声调符号,课堂大多是老师带领学生跟读。但除了学习作为单词的一般音调外,教师还应归纳总结如果将单词放置句子中或产生变形后常见的语音句调变化,用启发和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学习与回顾。其他还有如分为有来自不同方言区学生的小组,对各自存在的问题进行侧重练习,不断进行听、辨、纠、领的工作等。

在学习者的反馈中,可以发现他们对吴音和日语的关系抱有很大的兴趣,因此,将这个内容作为今后教学的导人,使其充分意识到方言与日语学习之间的联系,辨别其中的发音差异,发现发音的优势与劣处,在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拓展知识面的同时也能更加有效地进行正音和后续教学。同时,要让使用昊语方言的日语学习者认识到,一定要认真对待日语学习,单凭开始所谓的方言语感是不能支撑真正的学习到最后的。吴语方言对日语虽然有一定影响和共性,但遗留至今的使用和影响范围还是有限的,且其并不属同一语系,因此只有系统踏实地学习,才能更好地掌握日语。

此外,在本次调查中,写作被认为是在日语学习中的最难以掌握的薄弱板块,高于文法和听力部分,占比56%。不少专业学生表示前期的写作训练少,导致后期作文与论文写作难度大。词汇和语音语调反而是其中问题相对较少的板块。因此教师在除了平日语音语调的教学外,还应重视其他板块,尤其是写作方面的指导。同时也要加强学生的听说能力,避免“哑巴日语”现象的发生。

最后,网络媒体以74%的选择率位居学习者在平日的学习方法和信息获取渠道的首位。向老师请教交流的有62%,通过与同学交流或自己读书看报各占46%。可以看出学生们自主学习的选择十分多样化。因此,在平日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意识到要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使其主动建立与日语学习之间的联系,培养日语学习兴趣。积极组织日语角、参加各类如演讲、书法、写作、翻译等比赛、利用演剧舞台或配音、广播等多样平台,发现学生的潜力。营造多元包容的学习环境,并给予鼓励和相应建议,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提高自信和日语水平。

参考文献:

[1]孙瑶.日语与天台方言语音相似点的对比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11):50-51,53.

[2]毛史明.论吴越方言对日语的影响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01):133.

课题项目:2019年度大连科技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试探吴语方言对日语学习的影响——以大连科技学院江浙籍日语学习者为例》,项目编号:201913207171。

作者简介:章嘉倪(1998-),女,浙江温州人,大连科技学院2016级日语专业学生。徐娜(1983-),女,辽宁大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化、日语教育。

猜你喜欢
教学建议影响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关于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理论研究
浅析泛义动词“打”及其对外汉语教学
“沉淀溶解平衡”认知结构测查及其学习困难分析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
小顽儿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