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从“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教学转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学科育人,真正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进而有效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当下中小学普遍关注的核心问题。基于对此问题的深入思考,重庆市两江新区星湖学校通过对当前学生的学习困境进行分析,探索从教师、课堂、学生三方面入手,以“情”促学、以“问”促思、以“实”促评,不断优化深度教学的实践路径,从而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让学科核心素养有效落地。本文将以数学学科为例,具体阐述深度教学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实践和思考。
根据调研我们发现,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普遍存在欠缺反思和质疑精神、对关键信息的提炼能力不足、缺少主动思考的习惯等问题。因此,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去探索、去发现,由此促进学生在真实的学习中发展思维、锻炼能力,是我们探索深度教学课堂着重思考的问题。
合理运用问题情境在小学数学深度教学课堂中具有重要价值。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深度思考,问题情境可以根据数学在解决生活问题时遇阻或数学本身发展冲突的再现来创设。
其一,创设情境应遵循三个原则。一是要具有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二是要具有探索性,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自我发现、自我实现的机会,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探索、自主发现。三是要具有拓展性,素材内容要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思维强度。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情境化,让情境生活化,有意识地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这样的问题情境既可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引导学生从记忆、理解、应用的低级认知思维,向分析、评价、创造的高级思维发展,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有机联系。
其二,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灵活运用问题情境。将知识还原到情境中,会使学习者很直观地感受到知识的原始形式,更快地理解知识,提高学生的感受力、理解力、创造力。比如:在教学《折线统计图》时,为了体现折线统计图在解决生活中重大问题时的独特价值,教师给学生播放了某年国庆期间重庆洪崖洞人山人海的场景微视频。随后,通过收集9月28日到10月2日的旅游数据,学生们了解到当地旅游人数从3万猛增到15万,进而提出人员过多集聚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现实问题。基于前期讨论,教师把“如何应对国庆旅游热潮”作为课堂学习活动的情境线索,组织学生参与信息收集、数据整理、绘图预测的全过程。通过让学生体验基于数据分析进行科学决策的历程,课堂教学真正实现了激发学生对统计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等多维教学目标。
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存在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而且由于教师缺乏对教学知识的整体把握,使教学内容游离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外,存在挑战性不足或超出学生能力范围,因而使学生感觉枯燥艰涩等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通过精研教材,精准把握学科知识体系;进而通过精研设计,确立教学核心问题,以此引导学生走向深入思考。
1. 高度关注核心问题
学生学习往往都是从问题开始的,要想从容把握课堂整体运行的方向,将教学内容和环节安排得井井有条,必须找准整节课的“核心问题”。核心问题不同于一般问题,它是一堂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中心问题,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具有鲜明的指向性和高度的整合性。指向性即核心问题指向教材的核心内容和教学的核心目标,整合性即核心问题既关联到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现有学习能力,又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思维水平相联系。核心问题的设计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为此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并精准定位每堂课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2. 多条路径确立核心问题
核心问题的确立可以通过不同路径。一是立足课堂教学目标,确立核心问题。课堂教学活动需立足于课堂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设置关键性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直接或间接地明确学习任务,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样课堂目标的达成往往事半功倍。二是精研重点概念知识,确立核心问题。教师可以整合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设立核心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深入挖掘知识的内核本质。教师在教学中要借助核心问题和一般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乃至整体建构概念知识。三是关注思维含金量,确立核心问题。教师可以在知识的关联处、迁移处、疑难处、本质处、整合处设计核心问题,问题设置应考虑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历认知冲突和思维澄清,跳起来最终摘到果子,实现思维的深度发展。
3. 利用核心问题组织教学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要遵循学生的思维进阶规律,基于核心问题统领课堂教学,课前以核心问题直入主题,课中以核心问题引导探究,课后以核心问题深入反思,真正做到以问题为导向,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素养提升。在深刻把握学科内涵及知识领域交叉特点的基础上,教师通过有效利用核心问题,精心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和学习活动安排,可以让知识更加结构化,让教学更加系统化。
在当前的一些课堂教学中,评价往往局限于学生知识的获取维度,忽略了对学生的参与度、情感体验、经验获得等多维度的评价。在深度教学实践中,课堂评价强调把重心放在关注学生的学习投入,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投入、意志投入、个性品质投入、情感投入以及社会性投入上。那么如何优化深度教学评价机制?
1. 运用多样化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习获得
关注知识的多维教育价值,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性结果,对学生的学习投入水平及时做出判断,肯定成绩、找出问题,是建立深度教学评价机制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尝试改变“唯分数”的单一评价方式,将评价分解到学习过程中,如通过作业诊断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课堂教学的内容,通过课堂表现评价教师是否调动起了学生的课堂参与,通过问题互动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或问题解决能力是否得到提升。
2. 建构过程质量标准,规范评价学习过程
深度教学以学生思维为核心,只有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才能有针对性地评价课堂教学。为此,学校选取善于倾听、敢于质疑、自信表达作为三维课堂表征,将课堂教学评价化虚为实。关注学生倾听,就关注了深度教学的信息输入;关注学习交流中的质疑,就关注了深度教学的信息再加工;关注学生表达,就关注了深度教学的信息输出,就关注了学生的参与程度与兴趣发展。以三维表征为依据,学校开发了《观课议课表》《深度教学观课量表》等课堂观测工具,让学生们的隐性思维可见可感可评,切实提高课堂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质量。
3. 课堂评价及时有效,真实反馈学习状态
如果课堂评价滞后,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得不到教师的及时回应,这对于学生的学习会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教师首先在课前要明确评价标准。考虑到学生个体千差万别,教师可以对照培养目标,及时评价反馈,并在教学过程中相应调整教学方式。其次,教师在课中要及时评价反馈。教师要对学生的反馈积极回应,这样课堂教学的整体氛围才能够热烈开放,学生们才能真交流、真合作、真表达。
人物小档案:
张先彬,重庆市两江新区星湖学校校长。中学高级教师,重庆市名师,重庆市名师乡村工作室主持人,西南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校外导师,曾获全国中青年教师数学优质课大赛一等奖,主持教育部重点课题1项,市级重点项目4项,发表文章20余篇。编著《全融合教育场》《儿童哲学启蒙》《面向未来筹建高品质新学校》等書籍。
(编辑 刘 姣)
注释:①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深度教学培养小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证研究”(课题批准号:DHA1804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