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晓伟
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科学家座谈会上多次强调,要“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头活水,我们要加大投入,鼓励长期坚持和大胆探索,为建设科技强国夯实基础”。
钱学森早年在提及基础研究的重要作用时曾说:“我们重视基础理论的缘故,是因为对新科学、新技术的研究,是要在尚未完全开辟的领域里走前人还没有走过的道路,也就是去摸索,摸索当然不能是盲目的,必须充分利用前人的工作经验。可是在新科学、新技术领域里,前人的工作经验不会太多,因此我们只有更多地依靠一般的知识,也就是人类几千年以来和自然界作斗争的经验,通过总结所得出来的自然界一般规律。”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驱动力,科学实践告诉我们,创新只有在注入基础研究的“源动力”后,才能走得更远。无论是工程还是技术,基础研究都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源头活水”。
多年的发展实践证明,采用引进、吸收的方式,直接采用别人的基础研究成果或在已有的基础研究成果上开展技术创新,在特定时间内会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但当应用技术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如果不重视基础研究,没有基础研究支撑技术创新,发展就会受限。我们应当看到这样一个现实:我国已经从跟踪科技发达国家到了与这些国家并行发展的重要转型期,社会经济发展已步入对基础研究需求的密集期。在这样一个时期,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基础研究是科学之本、技术之源,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基础支撑和前瞻引领作用,关系科技发展的后劲和经济社会的长远未来。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发生着深刻复杂的变化,这些深刻变化体现在科技事业发展上,这就带来一系列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同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更加凸显了基础研究这个“源动力”的关键驱动作用。
要使国家发展全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加大力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这就必须坚持对基础研究加大投入,开拓创新的源头活水,夯实科技强国建设之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显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我们看到,在一些前沿领域,我国从此前的跟跑开始进入并跑甚至领跑阶段,诸多领域的科技实力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的整体提升。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尽管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的成果可圈可点,已成为科技大国,但还不是科技强国。我国面临的诸多“卡脖子”的技术问题,其根源就在于基础理论研究的薄弱,在于源头不清、基础不牢。
纵观中外历史可见,任何一个科技强国的崛起,都离不开对基础研究的重视。以美国为例,自“二战”后,美国对科技领域的资金投入在世界占比五分之二,其中一半以上用于支持基础研究,由此涌现出一批科学巨匠并取得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大突破。要想使我国科技发展获得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具有持续牵引动力,就必须紧抓基础研究这个“火车头”,使我国实现由大到强的跨越式发展。
基础研究一方面要遵循科学发现自身规律,以探索世界奥秘的好奇心来驱动,鼓励自由探索和充分的交流辩论;另一方面,要通过重大科技问题带动,在重大应用研究中抽象出理论问题,进而探索科学规律,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互促进。这些实现路径都可以在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职能发挥上找到高度契合的着力点,可以说进行基础研究是高校的优势,也是高校难以替代的价值所在。
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重要的例证。1953年创立于“哈军工”的声呐专业旨在培养维修和使用声呐设备的工程师,虽然当时已经是中国声呐专业领域的“高地”,但因为只是聚焦维修使用声呐设备,专业后劲发展不足,备受局限。随着专业的发展,科研工作者们日益认识到,对于水声学这一具有重要国防意义的学科而言,必须拓宽专业领域,进行基础研究,建设理工结合、覆盖全面的水声工程专业,才能真正提高国家水下防御的能力和水平,真正捍衛国家水下国门的安全。经过水声战略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杨士莪等几代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我国水声领域的基础研究水平不断提升,创新后劲动力十足。半个多世纪以来,从哈尔滨工程大学走出的人才占据了中国水声科研界的大半壁江山,这里也因此被称为“中国水声工程事业的摇篮”。可见,基础研究是学科发展的根本源泉和原始动力,决定着学科发展的高度和续航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杨德森认为,要实现在基础研究领域的突破,在科技领域实现弯道超车,就要把握好两个关键:首先,找到超车的弯道,找到这个弯道就找到了发力点。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角度来说,找到制约国家科技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和国家在战略领域的急需环节,就找到了需要突破的发力点和创新点,找到了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的机遇。其次,不能一味跟着别人跑,而要认清自身能够实现突破的优势领域,在国家急需的战略领域汇聚优势力量,努力做出原创性、引领性、颠覆性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进而带动其他相关方向和领域共同发展,最终实现整体超越。
要发挥高校在科研中的重要作用,调动各类科研院所的积极性,发挥人才济济、组织有序的优势,形成战略力量。要创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激励机制,鼓励广大科研人员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明确研究领域和发展目标,坚持不懈,久久为功。
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也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值得倍加珍惜和自豪的科技发展春天。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只争朝夕、勇于创新,夯实基础研究这个基础,为我国科技发展强筋健骨,为把我国建设成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系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李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