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鲁豫边区抗日名将杨得志

2020-11-25 02:40吴济夫
文史月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伪军边区根据地

吴济夫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杨得志任115师344旅685团团长,率部参加平型关战役。1938年夏,八路军总部命令115师344旅代旅长杨得志带队,东进冀鲁豫边区创建平原抗日根据地,杨得志也因此成为一位战功赫赫的名将。

两进冀鲁豫边区

1938年9月,杨得志奉命率100多人,翻越太行山,穿过平汉路,东进冀鲁豫边区,在河南省淇县与先期到达的115师689团会合。根据总部指示,杨得志率部截击由冀向南逃窜的伪军扈全禄部,歼敌1000多人。后转战冀鲁豫边区,经过一个多月的作战,重创了日军,基本肃清了平汉路以东、漳河以南、卫河两岸近百里内的伪军和顽军,开辟了大片根据地。入冬,杨得志率部返回晋东南。

1939年2月,杨得志奉命二出太行山,到达河南省濮阳、内黄、滑县交界处的沙区、豫北平原一带,与在此活动的部队统编为冀鲁豫支队,杨得志任司令员,崔田民任政治部主任。3月下旬,杨得志遵照“依托冀南,坚持豫北游击战争,开辟鲁西南”的斗争方针,率主力挺进鲁西南,驻扎山东省曹县一带。4月下旬,他又远程奔袭日军重要据点——山东金乡县城,毙伤日伪军250多人,震慑了济宁、徐州之敌,打开了鲁西南及豫东边区的抗日局面。7月,中共鲁西南地委成立,驻刘岗村,该村为鲁西南第一个党支部所在地。刘岗、曹楼、伊庄三村,相距各约1公里,呈“品”字鼎足之势。三村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减租减息,除奸反霸,搞得热火朝天。日、伪、顽多次征剿,皆遭惨败,闻之胆寒。他们在军用地图上,用红蓝铅笔将三村圈住,中间写一“赤”字,“红三村”因此而得名。这里是鲁西南革命的策源地、抗日根据地的中心,素有“小延安”之称。

陇海路沿线是敌人的重点守护地带,杨得志率部在铁路两侧反复打击日伪军,迫使敌陇海线交通一度中断。

7月—11月,日伪军采用“分进合击”战术,连续对冀鲁豫支队进行了三次大规模“围剿”。杨得志根据“敌打我,我不打;敌不打我,我打敌”的战术原则,指挥部队适时跳出合围圈,在敌人侧后频频出击,使敌人的“围剿”屡屡失败。冀鲁豫支队的蓬勃发展,也引起了当地国民党顽固派的不安,定陶县长姚崇礼多次向支队挑衅。杨得志率部反击,一举歼灭定陶顽军500余人。

战斗间隙,杨得志对开展平原抗日游击战争进行总结。他认为:一要进行平原游击战,必须动员和组织民众,只要广大民众投入抗日洪流之中,就能形成平原游击战所依赖的“活的人山”;二要进行平原游击战,必须执行正确的战术,如:“硬的不打,软的打”“ 敌打我,我不打;敌不打我,我打敌”,以及进行夜战等;三要紧紧依靠民众,把根据地内的主要道路挖成壕沟,使敌人的汽车、坦克等机械化作战装备无法横冲直撞,把其优势变为劣势;而我们则利用壕沟做掩体,灵活机动打击敌人,把劣势变为优势,扬长避短地进行游击战争。杨得志这些创造性的概括,丰富了我军开展平原游击战争的经验。

创建边区根据地

杨得志在创建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中,十分重视群众工作和地方的党政工作。支队初到鲁西南时,地方党组织的力量比较薄弱,群众团体也没有发展起来。他在不误作战的前提下,积极帮助地方党组织开展群众工作,并在经济上予以支持。1939年7月,鲁西南地委成立后,各种群众团体相继建立,鲁西南抗日游击根据地初步形成。部队仅一年时间,就发展到了4000多人。

1939年冬,中央军委电示杨得志:冀鲁豫边区所辖的冀南、豫北、鲁西南等地区,处于平汉、陇海两条铁路干线的交会处,虽然地区不大且狭长,但却是华北与华中抗日根据地的连接枢纽,也是太行与鲁中两大山岳地带抗日根据地的连接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不论日军还是顽军,都志在必得。因此,要在复杂而残酷的抗日游击战争中创建这块根据地。

1940年春,杨得志率部向顽军丁树本等部发动大规模讨伐,用“联合”的名义,派部队到与丁树本有联系的县驻防。一切准备好后,杨得志便和丁树本“摊牌”,揭露他依靠日军,妄图挤走、搞垮八路军的反动计划。丁树本拒不认账,杨得志便指挥部队从各地同时发起进攻,打得丁树本措手不及,2万多人及地方顽军大部被歼灭,最后携残部逃往豫西。

4月初,石友三部投靠日军,向北反扑冀鲁豫边区的濮阳。杨得志指挥支队对其发起讨逆战役,5次战斗歼敌2500余人,俘敌800余人,缴获枪支800余支,给石部以沉重打击。

随着反顽击叛斗争的胜利,冀南、豫北、鲁西南党组织广泛发动群众,初步实行民主,改善民生,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和人民武装,于4月17日成立了冀南六县专员公署。

4月23日,黃克诚率领八路军第二纵队主力,由太行来到冀鲁豫边区,统一整编,杨得志任第二纵队司令员,黄克诚任政委。4月30日建立了冀鲁豫边区党委和军区。

6月,日军1万多人“扫荡”边区。杨得志指挥部队打了整整13天,歼灭敌人大批有生力量。不久,黄克诚奉命率第二纵队和由冀鲁豫支队改编的新二旅到华东加入新四军,冀鲁豫的部队只剩下3个团,要战胜多于自己几十倍的敌人,困难很大。这时,中央军委来电,征求杨得志等人的意见,是继续留在原地坚持斗争,还是去苏北地区发展根据地。杨得志知道,这是中央体谅他们的困难,但他更知道,开辟冀鲁豫边区这块根据地确实不容易,他不能离开这片洒着烈士鲜血、埋着烈士忠骨的土地。杨得志等向中央复电,决心同冀鲁豫边区人民一起,坚持抗日斗争。

黄克诚离开后,杨得志任新组建第二纵队司令员并兼任冀鲁豫军区司令员。1941年3月,日军在华北推行第一次治安强化运动。4月12日,敌人调集日军和伪军各1万人,分五路对濮阳、内黄、滑县交界处的沙区进行血腥的“铁壁合围”,实施“三光政策”,杀害群众3400余人,制造了惨绝人寰的“4·12”大惨案。军区独立团6连副连长何尚及6名战士陷入敌人包围后仍坚持战斗,在破车口村,出其不意地给敌以杀伤。敌人惊魂未定,他们又出现在运输线上,击毁敌运输物资的汽车两辆。19日夜,他们在薛村打了一个伏击战,打死日军7人,日军军官管清源被击毙,被誉为“打遍沙区七勇士”。

杨得志率领纵队机关和主力突出重围,跳到鲁西观城县。杨得志认为,敌人这次“扫荡”,基本是倾巢出动,他的后方必然空虚。因此,他运用罗荣桓的“翻边战术”,绕开敌人主力,直捣他们的老窝——河北省清丰县。清丰离敌人“合围”八路军的地区较远,守备力量不足。杨得志留主力一部攻城,其余部队打据点、端炮楼、炸碉堡、夺物资。这样一打,敌人被迫缩短了“扫荡”时间,于20日仓皇撤出了沙区。

7月中旬,为了统一冀鲁豫平原抗日斗争力量,中共北方局、八路军总部决定,鲁西区并入冀鲁豫边区,杨得志任第二纵队司令员、区党委委员。崔田民任军区司令员,苏振华任政治委员,杨勇任副司令员。

1942年7月,实行“一元化”领导,军区和二纵合并,杨得志任司令员。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基本形成,濮阳、范县、观城成了冀、鲁、豫边区中心区。

生产自救闯难关

1940年—1942年,由于日伪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实行“三光政策”,加之北方蝗、旱灾害频繁,物资极度匮乏,抗日根据地缩小,形势非常严峻,进入最困难时期。军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实行“精兵简政”,加强自身建设,在广泛开展反“扫荡”斗争中,大力开展生产自救。

1940年6月5日,驻开封、新乡日军35师团与驻商丘第4旅团,步骑兵8000余人,汽车、坦克170余辆,分3路向濮阳西南桑村集一带合击。八路军二纵队3旅8团与敌进行激战,毙伤敌军400余人,击毁汽车26辆。10日,敌人又调集日、伪军2万余人,分12路向清丰、濮阳、内黄合击,妄图歼灭二纵领导机关。在司令员杨得志的率领下,二纵领导机关及时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分散、机动作战,使敌人处处扑空挨打,被迫于18日结束“扫荡”。

28日,顽军石友三部3万余人重占濮县县城和濮阳、清丰、观城、范县一带,联系顽军齐子修部,企图切断华北与华中、山东抗日根据地的联系。7月11日,宋任穷、肖华、杨得志、杨勇组成讨匪司令部,指挥由冀南、冀鲁豫区八路军和晋西独立支队组成的左、中、右三路大军,对石友三部进行反击。至17日,在范县、濮县一带重创顽军,共毙伤2700余人。8月30日,晋西独立支队在范县西南一带歼灭外出抢粮的石友三部181师700余人。9月3日,该支队又在濮阳南部将给石军送弹药和军饷的顽军一个团大部消灭,俘国民党军校学生120余人,切断了石军的交通补给线。12月,中央纵队收复观城,右纵队的冀中南进支队攻取濮县东北古云集,歼灭高树勋、孟昭进部2000余人,将高军压缩在濮县城及周围四五十里的狭小地带,从而转变了冀鲁豫边区根据地的斗争形势。

在粉碎敌人多次“扫荡”的同时,在根据地内部,以各种形式,发动军民开展了减租减息、生产自救,减轻人民负担,使抗日根据地军民战胜了前所未有的大灾荒,度过了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

破日军“铁壁合围”

1942年9月25日,日军分别从河南省濮阳和山东省聊城、莘县、郓城、巨野、济宁等地集结兵力,于27日夜,秘密向冀鲁豫军区中心区“铁壁合围”。日、伪军1万余人,分8路包围了濮、范、观中心区,形成了以范县单堂村为中心、半径约30公里的包围圈,妄图消灭边区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彻底摧毁冀鲁豫边区根据地。杨得志得到情报后,紧急指挥军区机关向外线转移,主力部队和党政军机关26日夜从西南跳出合围圈,于当日越过黄河故道到达南华地区。军区后方机关、南进支队直属队和陆军中学等单位被敌合围。教3旅政委曾思玉率7团第1连、8团第1连和两个班长训练队,误入敌人合围圈中,在范县甘草堌堆與敌激战,掩护被围人员突围。转至外线的八路军与各游击队紧密配合,奋力打击敌人,经过18天的浴血奋战,毙伤俘虏日、伪军300人,缴获步枪百余支,打破了敌人的“铁壁合围”。

1943年秋冬之交,日军经过长期准备后,又对冀鲁豫边区展开了大规模的“扫荡”。10月2日,日伪军1.5万人分13路,合围濮、范、观中心区。各路伪军乘机疯狂“蚕食”根据地。其中,伪第二方面军孙良诚部最为猖獗,将总部移驻到距中心区较近的濮阳东南八公桥,设置碉堡、据点百余个,企图向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范县、观城中心区推进。为袭击孙良诚总部,冀鲁豫军区决定发起八公桥战役。

这次战役由军区司令员杨得志、二军分区司令员曾思玉、三军分区司令员马本斋亲自指挥。11月15日夜,杨得志、阎揆要带领冀鲁豫军区主攻部队,经过一夜40公里的急行军,从鄄北地区到达了八公庙附近的火神庙。16日下午4点左右,第二军分区第7、第8团,经20余公里急行军,秘密绕过敌外围据点,插入敌之纵深——濮阳东南八公桥附近。

针对孙良诚部前实后虚的弱点,杨得志接受马本斋提出的“牛刀子钻心”战术,统一指挥,乘夜暗风大突然发起奇袭,激战至17日上午,全歼伪军第二方面军总部及其特务团等部,连克徐镇、王郭村、梁庄等18个据点、碉堡17处,毙伤伪军数百名,俘虏伪军3200余名,缴获迫击炮2门,重机枪4挺,步枪1900余支,短枪90余支,子弹4万余发,电台两部,战马300余匹,粮食数百万斤及兵工厂一处(包括全部机器),粉碎了伪军“蚕食”抗日根据地的图谋,收复了八公桥及周围大片地区。

杨得志指挥内外线部队紧密配合,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经过一个月的战斗,歼敌4120人,攻克碉堡、据点74处,攻克县城2座,袭击县城4座,突破和粉碎了日伪军的“铁壁合围”,为平原地区反“扫荡”提供了宝贵经验。

挥师巨南创战绩

1943年,日军春季大“扫荡”后,驻巨南地区(泛指巨野以南,包括菏泽、成武、定陶、济宁、金乡、嘉祥、鱼台等县)的伪第二方面军北上。蒋介石为实现其在山东建立反共基地的战略意图,委任李仙洲为第二十八集团军总司令兼苏鲁豫皖边挺进军第一路总指挥,并许以李仙洲山东省主席职位。4月,又委任路可贞为鲁西挺进军总指挥兼金乡、嘉祥、单县、曹县、定陶、成武、巨野、菏泽、郸城、濮县十县联防办事处主任,拉开了向山东、冀鲁豫边区大举进攻的架势。巨南地区位于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首当其冲。

杨得志遵照中央军委一定要牢牢控制冀鲁豫边区这块战略要地,确保山西和山东、华北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联系,遏制日军南下和西去的指示,在反顽斗争中本着“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一方面劝李仙洲、路可贞枪口对外,一致抗日,不要进攻我抗日根据地,做亲者痛、仇者快的事;另一方面在实际斗争中,主动与其联络和通报情况,鼓励和欢迎他们北上抗日。对李仙洲部的非友好行为,则采用政治斗争和善意批评的方法,促其改变对我的态度。在这一方针指导下,湖西、巨南抗日根据地党政军民力求与李仙洲部疏通关系,团结抗战。但李仙洲部不但不听劝告,反而坚持反动立场,继续与我为敌,步步向巨南抗日根据地中心逼进。5月,李仙洲总部进入湖西地区单(县)砀(山)边境。6月,其先头部队进入巨南根据地中心区大田集一带。6月16日,李仙洲指挥其主力8000余人及地方顽军2万余人,趁日伪“扫荡”之际推进,形势变得十分严峻。

6月21日,杨得志指挥部队发起反击李仙洲部的战役,8月25日战役全部结束。此役前后共进行战斗69次,毙伤敌师长、纵队参谋长以下官兵1450余人,俘其纵队司令以下官兵3572人,缴获迫击炮3门、轻重机枪94挺、掷弹筒28个、长短枪3250余支、子弹14万余发,粉碎了李仙洲的入鲁企图。同时,开辟了东西约70公里、南北约50公里的新区,使巨南抗日根据地得到恢复,湖西、巨南、鲁西南三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反击李仙洲入鲁战役的胜利,有力地策应了陕甘宁边区和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反顽斗争,配合打退了顽固派的第三次反共高潮。与此同时,杨得志还派遣游击支队深入近敌区和敌占区开展反“蚕食”斗争。这是实行敌进我进、开展分散游击战争的重要一环。1942年底到1943年2月,以吴忠为支队长、邵子言兼政委的昆(山)张(秋)支队,前后三进敌占昆、张地区,配合地方党政组织发动群众,建立武装,抗日除奸,机动灵活地开展对敌斗争,迅速恢复和扩大根据地,很快打开了局面,取得了显著效果。边区党委、军区总结并在全区推广了昆张支队的经验。

1943年全年,边区共派遣124个支队,运用罗荣桓的“翻边战术”,深入敌后,积极开展群众性游击战争,阻止了日军的“蚕食”,扩大了游击区和根据地。1943年,冀鲁豫边区的日伪军达到10万人,几乎是我军的3倍,能否战胜日伪军,决定边区抗日根据地能否坚持和发展。在日伪军中,气焰最为嚣张、对我威胁最大的是驻朝城的文大可部和驻卫南的杜淑部,军区决定给他们以沉重打击。7月9日,杨得志指挥部队发起了朝南战役,战斗进行了3天,拔掉92个据点,歼敌700余人,最终迫使文大可部龟缩在县城附近的8个据点中,不敢轻易出扰。7月30日,杨得志又指挥部队发起卫南战役,历时20天,歼敌5600多人,收复和开辟了大片地区。朝南、卫南战役有力地打击了日伪军。到1943年底,冀鲁豫边区的斗争取得了巨大胜利。全年攻克敌碉堡、据点比1942年增加了4倍多,收复、扩大根据地和游击区约4000多个村庄,敌后最大的冀鲁豫边区根据地已经形成。在这些战果中,凝结着杨得志的大量心血。在五年多的艰苦转战中,他为建设敌后平原重要的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做出了杰出贡献。

刘华清、张震在文章中评价杨得志:“作战勇敢,敢打硬仗、恶仗、苦仗,关键时刻过得硬、顶得住、上得去、拿得下。”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冀鲁豫是个好战场,到哪里都有饭吃,都有翻身农民的支援。”这是对冀鲁豫边区党政军民的高度评价和赞扬。

1944年2月,奉中央军委命令,杨得志率冀鲁豫边区子弟兵奔赴延安,保卫党中央、毛主席。

抗日战争时期,杨得志率领八路军部队,转战冀鲁豫边区,大量歼灭日、伪、頑军,是立下了赫赫战功的抗日名将。尤其在鲁西南“红三村”和豫北的濮阳、内黄、滑县等地,杨得志将军的动人故事和英雄事绩,至今在黄河两岸的人民中间广为传颂。

猜你喜欢
伪军边区根据地
“东临楼”日常
“东临楼”日常
伪军大举进攻,绥东形势严重
窗台上的妈妈
学术研讨会征稿函
抗战时期边区人民调解制度研究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在陕甘宁边区的宣传斗争
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纪念馆
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纪念馆
伪军是什么样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