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利兵
可以说,关公信仰是一种非常典型和普遍的民间信仰。作为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关羽,何以会在历史潮流相互交锋、激荡、融合的漫长展开中演变为一个广为民众信仰和祭祀的神话般人物,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所热衷钻研和讨论的话题。
关公信仰早已成为世俗生活与神灵世界交通的一种经典文化符号,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意义不断地得以建构、诠释、流传,由此从信仰与秩序的视角呈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再造中丰富多样的厚重画面。
由郝平、杨波二人著的《超越信仰——明清高平关帝庙现象与晋东南乡村社会》(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一书就是从区域社會史视野探讨关公信仰研究的一部新作。该书在研究方法上的一大特征就是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田野调查,积累了数量可观的史料基础。如“本书对高平地区四百多个村庄进行了逐村逐庙的调查。调查以村庄为基本单元,以庙宇为基本单位,以碑刻为史料重点,将碑刻文献归户到村庄庙宇之中,将庙宇放到村庄环境之中,将村庄放到高平地区的区域社会背景纸中。”另一创新之处,体现在其问题意识上,即作者通过田野与文献的反复钩沉,确立了由“神灵中心”向“庙宇中心”转变的研究主线,由此侧重以关帝庙作为讨论对象,试图将抽象的关公信仰落实到“具体的庙宇、村庄和区域社会”中,进而揭示出乡村庙宇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的复杂而多样的作用。
这一关于关公信仰研究的新进展,尤其是其扎实的地方史料发掘和利用,无疑为进一步推动关公文化研究的纵深发展提供了借鉴。不过,我想指出的一点是,不管是“神灵中心”的关公信仰,还是“庙宇中心”的关公信仰,实际上仍归属在“关公信仰”这一文化符号的整体规定之下,这样一来,就不只是要强调两者间的差异性,更重要的在于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成、转化的历史环节和实践机制纳入到研究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