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超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是党中央赋予成渝地区的重大使命。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对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了系统安排部署,科学回答了“怎么看”“怎么干”等重大问题,鲜明提出了“支持绵阳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科技城和国家重要国防科研生产基地”,打造成渝绵“创新金三角”。绵阳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第十四次会议要求,“绵阳科技城要建设科技创新示范区,着力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创新高地”,赋予了新时代科技城建设新使命。作为中国唯一科技城、四川第二大经济体和成渝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绵阳在全省、全国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肩负重要使命,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盘“大棋局”中的“关键棋子”,理应在这一国家战略中展现更大作为、贡献更大力量,以“一子落”助推“满盘活”。
在深学细研中理清深度参与思路。准确把握党中央和省委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考量和目标要求,切实找准深度参与国家战略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集中学习悟透。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市委中心组学习会,举办市级领导干部和县级主要负责同志读书班,深入学习和研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决策部署。汇集众智研透。组织开展8个大类专题调研,形成“1+16”研究成果。联合四川省社科院、重庆市社科院举办绵阳市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把脉问诊、建言献策。召开专题协商座谈会,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意见建议。通过深学细研,进一步增强了绵阳推动国家战略落到实处、见到实效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在系统谋划中绘制深度参与蓝图。绵阳市委七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对绵阳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了“四个发展定位、四个主攻方向、八大行动”的系统谋划。其中,“四个发展定位”是奋斗目标,即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科技城、建设国家重要国防科研生产基地、建设西部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成渝地区副中心城市;“四个主攻方向”是着力重点,即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建设I型大城市;“八大行动”是实施路径,即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行动、协同创新能力提升行动、交通基础设施畅通行动、国土空间布局优化行动、城市发展能级跃升行动、生态环境保护协同行动、体制机制创新深化行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行动。这一谋划,统一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极两中心两地”的目标定位,标定了绵阳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路线图。
在苦练内功中攻克深度参与重点。建立市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暨推进区域协同发展领导小组,抓住最重要最紧迫的工作聚焦发力、集中攻坚。全力攻克项目建设。聚焦“686”现代产业体系和“两新一重”,谋划一批重大项目,尤其是抓紧抓好绵阳机场迁建、重庆至遂宁至绵阳高铁规划建设,为长远发展打下基础。全力攻克平台打造。加快建设一批涉及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要平台,重点推进省级新区申建,建好综保区和跨境电商综试区,与重庆、成都一道加快共建中国西部科学城,打造成渝绵“创新金三角”。全力攻克改革创新。认真落实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第十四次会议决策部署,努力建设科技创新示范区,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科技城和国家重要国防科研生产基地。携手在绵院所、高校推进重大科技创新协同协作、科技创新平台共建共享、科技成果双向转移转化。同时,扎实抓好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試点和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综合试点。
在深化合作中汇聚深度参与合力。主动融入川渝和全省区域协同发展格局,与成都、重庆北碚等地方签订合作协议,确定合作事项256项。强化交通共建。共同推进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重点推进九绵、广平、中遂、G5高速成绵段扩容、绵苍项目建设,成绵间城际动车周内每天突破100趟、周末每天突破120趟,实现公交化运营。强化产业共育。积极参与成都平原经济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深入推进成德绵产业联动区、绵阳阿坝共建产业园区建设,联合建立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成都分中心等合作载体,与重庆北碚共同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联合开发精品旅游路线等,初步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产业发展格局。强化环境共保。深化跨流域跨区域生态保护合作,共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跨区域生态补偿制度机制,协同推进涪江等流域环境综合治理,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强化公共服务共享。与重庆北碚建立两地专业技术人才职称、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互认机制,积极试点行政审批跨市域“无差别化”办理,推动优质教育、医疗等资源共建共享,实现就业、社保等信息互通,让企业和群众在一体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作者系中共绵阳市委书记) (责编/范吴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