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枫 章芸 楼大伟 王旭航 徐高虹
(金华教育学院, 浙江 金华 321000)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全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2]这些重要论述为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指明了根本方向。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农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面对铸魂育人新使命,学科专任教师如何有效开展课程思政,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这已经成为当下高校学科专业教师应有的新担当。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在理论和实践上为美丽中国建设指明了方向,而且也为生态科学探索系列生态问题提供了金钥匙。高职“园林生态学”是生态学理论在园林实践领域中的应用,是园林专业的基础性课程[3]。 近年来一些学者在推动“园林生态学”的教改中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虽然他们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模式改革、实习实践教学、产教研融合等不同角度改进了“园林生态学”的教学效果[4-6],但如何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地、系统地融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以提高学生的生态思维、生态意识、生态视野,还有待于课程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因此,探讨建构融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园林生态学教学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生态观的继承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提出的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新理念的系统总结和集成。它科学地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闪耀科学光辉,充满中国智慧,也为世界探索文明发展之路提供了中国方案。
2018年5月18日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这一重要讲话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献,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熟的标志性文献。2019年2月习近平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系统地概括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六项原则、阶段性目标、各项举措等[7],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主要包括人类命运共同体观、生态民生观、生命共同体观、生态文化观、生态价值观、绿色发展观、生态法制观和生态安全观等[8-11]。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其要义:一是坚持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习近平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活动发展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12]二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习近平反复强调:“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这个道理要铭记于心、落实于行。”“我们的先人们早就认识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吕氏春秋》中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这些关于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思想,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是规律,谁也无法抗拒。”[12]11-13三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习近平创新性地提出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转化和联动关系——“两山”理论。“两山”理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主要内容的生动描述。习近平强调:“为什么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如果其他各方面条件都具备,谁不愿意到绿水青山的地方来投资、来发展、来工作、来生活、来旅游?从这一意义上说,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不是要把它破坏了,而是要把它保护得更好。”[12]23四是坚持良好生态环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生态民生观。环境问题不能单一地从学科研究的视角来对待,环境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更是政治问题。习近平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12]4,8“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要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要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相结合。”五是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法制观。习近平反复告诫人们:“实现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生态红线的观念一定要牢固树立起来。”“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制。”“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12]99六是坚持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在全球化、信息化、互联互通的时代,世界各国利益息息相关。全球性的大气污染、水资源匮乏、森林绿地不断消失、荒漠化日益加剧,人类面临严峻生态环境挑战,只有全球携手,方能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正是着眼于人类未来发展、实现全球共赢,习近平指出:“保护地球,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气候变化关乎人民福祉、关乎人类未来。”“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12]11-12七是坚持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文化观。“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奢侈消费造成的。”“要珍爱我们生活的环境,节约资源,杜绝浪费,从源头上减少垃圾,使我们的城市更加清洁、更加美丽、更加文明。”“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我们必须强化绿色意识,加强生态恢复、生态保护。”“绿化祖国,改善生态,人人有责。……身体力行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推动与自然和谐发展。”[12]36,115-119八是坚持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生态安全观。“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构建集政治安全、……资源安全、生态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筑牢生态安全屏障。”[12]58,64
这些精辟论述,不仅科学地回答了当前人类发展、人类与自然关系中面临的迫切需要化解和应对的种种生态环境问题,而且为人类解决全球生态问题、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建设美丽环境、公园城市,不断增强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提供了理论指南和实践方向。其中,习近平有关公园城市、绿色城市、绿色发展、生态工程规划、生态修复、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变化等许多领域的系列重要论述更是对生态学、园林生态学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至少在这些方面为园林生态学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一是为园林生态科学研究提供了新视野。要从”环境就是民生“的视角开展生态环境研究,要从最大限度提供人民最需要的公共产品高度开发好城市生态建设,等等。二是为园林生态学的实践研究提供了系统方法和科学方法。在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生态工程建设等实践中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学习习近平的系统整体观,学会从流域、区域、区块乃至全球角度分析生态工程实践面临的种种问题,秉持生命共同体观、共赢观,打破地界、水界、山界的隔离。要善于从生态制度建设着手,做到生态环境治理标本兼治。三是为园林生态学理论研究拓展了新境界。破解生态环境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只见物不见人。要全民行动,开展生态文化体系建设。要运用历史观开展生态理论探讨,既要充分挖掘中国古代先民的生态智慧,更要深入践行和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阐发中国生态制度的学理基础,讲好中国的生态故事,把握生态实践理论研究的释语权。
因此,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园林生态学”课程的教学体系,并使之成为教学中的根本价值理念,这理应是我们构建高职“园林生态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为有利于在课程教学过程深度融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我们对“园林生态学”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即从园林生态学定义出发[13-15]组成包含了园林基础生态知识、人居环境和人类活动三大模块(见图1)。
图1 “园林生态学”教学内容整合示意图
在园林基础生态知识模块教学中,着力引导学生运用园林生态学的基础知识、概念、原理理解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系列论述中的生态术语,夯实学懂弄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知识基础。习近平时常娴熟又精准地运用生态科学术语表达新观点,展示了习近平在生态文明建设方略上的渊博学识、科学精神,如生态环境、重金属污染、雾霾污染、生态系统退化、资源约束、环境容量、生物多样性、生态空间、生态损害、碳循环机理、水循环、生态系统自我循环和净化能力、海绵城市、湿地生态、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生态修复、自然恢复、人工恢复、温室气体、生态要素、细颗粒物(pm2.5)污染、大气污染、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意识、野生动物栖息地、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等等,这些生态学术语常见诸习近平关于生态问题的重要论述。例如“将环境容量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作为城市定位和规模的基本依据。”[12]32“……不仅要研究生态恢复治理防护的措施,而且要加深对生物多样性等科学规律的认识;……而且要从全球变化、碳循环机理等方面加深认识……”[12]34“环境容量的基础是生态空间。”“没有认识到水是生态要素,没有看到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是有不可抗拒的物理极限的。”“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而实现循环的自然链条,水只是其中的一个要素。”[12]52,54-55“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深刻影响着地球的生态环境。”[12]145
在人居环境模块教学中,着力引导学生超越学科局限认识环境重要意义,充分感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环境认知的新境界,增强生态保护意识。例如:“实现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12]27“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12]45“土地是农产品生长的载体和母体,只有土地干净了,才能生长出优质的农产品。”[12]50又如,结合生态因子三基点(最高点、最适点、最低点)知识,领悟习近平关于生态环境作用“新三基点”的新论断:“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12]37这是对环境因子生态作用新的科学概括。
在人类活动模块方面的教学,着力引导学生领会习近平从人类发展视角阐述人类活动生态作用的本质。习近平从唯物史观的高度,在汲取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取之有时、用之有度”的生态保护智慧的同时,审视当代全球生态问题以及总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创新地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是生产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安全观”等科学论断,充分彰显了习近平对人类活动与生态文明关系的深邃洞察力。园林生态学中有关生态系统评价、生态功能恢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生态系统平衡维持、群落演替原因、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原理、景观干预等知识无不包含了人类活动这一生态因素的作用。因此,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把握习近平关于“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12]77“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转向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不要试图征服老天爷”[12]24等生态文明理念内涵,无疑能够促进学生对环境中人类活动生态意蕴的新认知。
教学理念是教学的灵魂,决定教学能行多远,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培养人的思想境界高度。习近平指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1]因此,在“园林生态学”教学中,树立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价值引领的教学理念,责无旁贷,也是教学体系构建的题中之义。笔者通过梳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观点,并将这些观点与园林生态学教学相关内容进行了有机契合,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园林生态学”课程相关内容对应表(见表1),以树牢“园林生态学”课堂教学的价值导向。
表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园林生态学”课程相关内容对应表
现以表1中生命共同体观、生态治理观为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将这些理念有效地融入“园林生态学”课程。
首先,以“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观教育为例。在教授了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知识的基础上,首先激发学生思考:如何看待生态系统中人、生物、非生物环境的相互关系?不同组成在生态系统的角色是什么?生态系统功能存在和实现的基础是什么?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什么?怎样才能维护生态平衡?生态系统某个组分消失会产生怎样的生态后果?环境变迁对生态系统将造成什么样的生态效应?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有哪些?等等。其次,引导学生开阔思考问题的视野:虽然从生态学科视角如食物链关系、结构与功能关系、生态平衡与生态因子关系等来探讨上述问题或许可以找到一些答案,但是这无法回应人与自然关系的现实困境与矛盾的根源问题。其原因在于没有科学认知“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思维、生态价值。最后,引导学生提高对“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内涵的把握,提升他们的学习境界。一方面讲清“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本质要义;另一方面充分运用习近平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些重要论述,如“坚持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等,启迪开拓学生认识生态系统理论的新境界,自觉站在“生命共同体”的科学高度审视生态系统组成之间的联系、生态系统功能与人类永续发展之间休戚相关的命运关系,更好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从而实现教学过程中自然地融入习近平“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深邃哲理。
其次,以生态治理观教育为例。生态治理是人类改造和利用环境的生态实践过程。教材有关内容分别体现在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人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园林植物种群构建、园林植物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城市绿地景观生态规划、生态系统评价和园林生态学应用案例等章节。以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这一实践问题为例,教材给出了在超负荷和没有超负荷两种情景下生态恢复、重建的两条路径。[3]72-73然而,对这类自然恢复问题,习近平的相关论述体现了高屋建瓴与科学睿智。习近平指出:“城市发展不仅要追求经济目标,还要追求生态目标、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12]32生态修复应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相结合”[12]74,“环境容量的基础是生态空间”[12]52,“要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12]67。针对生态环境痼疾,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的制度建设,如开发保护制度、污染防治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环境损害赔偿制度[12]100以及划定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大红线措施等[12]37。这些制度安排推进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向了新台阶,也为世界提供了生态治理的中国成功经验。因此体悟习近平的生态治理观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可以促进学生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可见,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机地融入“园林生态学”学习过程中,能够达到深入生态知识的学习与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双丰收效果,从而实现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园林生态学”教学的育人目的。
实践教学是课程理论学习的外延,是在课外、校外空间场所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实践探索活动。对“园林生态学”教学的实践活动而言,就是学生通过对生活周边的园林建设、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感知,从而形成情感、价值观体悟,并由此深化园林生态学知识、生态思维、生态文明思想认识和理解,以增强运用生态文明思想、生态原理和方法思考或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从教学实施过程看,实践教学应主要围绕主题活动展开。主题活动的形式主要有参与型实践、认知型实践、情景体验型实践。参与型实践:如垃圾分类、五水共治、低碳生活、绿色出行、校园花卉栽培养护、节约用水、生态小设计[16]、绿色消费等。通过参与,使学生认识到生态文化培育、生态意识形成、生态价值观确立贵在行动,深化对“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12]122的重要意义的感受。情景体验型实践:如参观考察湿地公园、城市绿地、休闲公园、生态公园等活动。通过亲身的体察,体悟习近平关于“人民群众对宜居城市生活的期待很高。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12]89“山水林田湖是城市生命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随意侵占和破坏”[12]67等论断的高瞻远瞩及其引领价值,让学生进一步看到当前城市建设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发生的靓丽巨变。认识型实践:如通过开展如城市公园与公共健康、公园城市与城市文明、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园林建设与生态发展等主题式研讨活动,实现理论与实践沟通、明理与践行贯通。实践教学表明,主题活动的有效性与主题内涵是否紧扣社会发展、能否反映园林生态学关切问题有关。此外,各类实践活动应始终贯穿教学思想理念的内化过程,让学生在各类实践中真正体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伟大力量。
教学方法既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技术化表现,也是教师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外在艺术化展现。在“能力本位”和“类型教育”的视阈下,职业教育目标指向是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同时增强他们的生存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通过职业教育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适应社会竞争中寻找到自己的“生态位”。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方法关系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实践中,笔者着力运用不同教学方法,促进园林生态学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化,使园林生态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思维、态度、生活经验和价值观。
如通过对公园与公共健康关系、城市绿地与城镇化关系、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园林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生物与生态安全、生态的自然修复与人工修复等话题的论证,开展论证式教学,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17]。又如,通过项目驱动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对学校周边的城市公园、三江六岸绿化带、茶花公园等专类园进行考察,进一步加深生态城市建设与美好人居环境的唇齿关系的认识,以及对“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哲理的领悟。再如,通过文献导读法推行自主研修,以拓宽学习视野;通过本地鲜活的生态文明建设样本,开展案例教学;以社会关注的热点生态问题,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资源保护、环境工程修复等开展议题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间的辩证关系,提升生态意识。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展问题式教学,引导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论述内涵的深刻理解。
教学评价的实质是教学活动的反馈。通过评价检测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实现程度,使教师、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调适和优化教学行为或学习行为。作为“园林生态学”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评价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理论知识的掌握度评价、自主研学能力评价和实践活动创新力评价。评价强调过程化、多元化和价值化特点。所谓过程化就是评价不仅仅是对结果的评价,也是对理论知识、自主研学和实践活动过程状态的评价。多元化是指评价的形式要多种多样: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言语表达形式;评价的客体可以是有形的,如作业、小论文、设计、文献阅读量等,也可以是无形的,如交流对话、思维论证过程、参与实践活动态度等;评判指标内容既可标准式的又可开放式的,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参与度、积极性为目的,以学科思维、方法、思想形成为指向。价值化是指评价学生在理论学习、实践活动、自主研学三方面有无思想收获、是否形成科学价值观,并以促进学生真学、真用、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导向,真正引导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价值观。
总之,通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和教学评价五个方面,全方位地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教学全过程,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园林生态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实现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的教学目标(见图2)。
图2 “园林生态学”教学体系构建图
一是构建的“园林生态学”教学体系体现了鲜明的价值取向,即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园林生态学”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从而增强学生自觉运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分析园林生态建设问题,指导生态实践的能力。
二是通过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髓重构园林生态学知识模块,有效帮助学生形成超越学科视角审视当今生态问题的生态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园林生态学的境界。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其知识的转化成效,助推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是通过实践教学的开展,使学生在亲历学习的情景中感受了园林生态学在建设美丽中国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同时运用多元化的评价强化了学生的生态意识、生态文化涵养、生态实践能力,推动他们在注重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知行合一。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美丽中国正在渐渐成为现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科学思想、生态思维、生态价值理念,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深入地转化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园林生态学”作为高职院校园林专业的基础性课程,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实践上都应自觉承载起学习、宣传、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使命与责任担当。通过深化课程教学改革,重构教学体系,自觉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到“园林生态学”教学内容和过程,使学生不仅学习到学科专业知识、概念、原理,而且能够主动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要旨,提升生态意识,学会生态思维,把握生态文明建设意义,增强学生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自觉。为更好实现这一课程的教学目标,持续不断地深化园林生态学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索,尤其在如何更有效地运用符合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评价手段、新颖的智慧教学方法推动学生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髓方面,任重道远,使命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