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 娜
(锦州市康宁医院,辽宁 锦州 121000)
在精神系统疾病中,精神分裂症属于重性病症,是由多种病症共同组成的综合征。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就是攻击行为,且易冲动、易怒,部分患者还会利用肢体和语言伤害他人和损坏物体,还有部分患者存在自杀、自残等伤害自身的行为[1]。在所有精神系统疾病中,精神分裂症是伴随攻击行为发生率最高的一种。由于此类患者存在较高的危险性,对医护人员、家属、自身安全均会构成一定的威胁,所以及时予以有效的治疗是控制患者攻击行为的有效途径。当前,针对精神分裂症伴攻击行为的患者,主要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包括喹硫平、利培酮等,虽然能缓解精神分裂症状,但是对攻击行为的控制效果往往不佳[2]。相关研究[3]表明,抗精神病药物联合使用丙戊酸镁的治疗效果显著。丙戊酸镁属于转氨酶抑制剂,能稳定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境,是治疗癫痫类疾病的常用药物,将其应用到精神分裂伴攻击行为患者的治疗中,能使患者很好的控制攻击行为。经临床实践发现,该药物若剂量使用不当,易诱发严重的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治疗依从性。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剂量丙戊酸镁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伴攻击行为患者的临床效果。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锦州市康宁医院收治的140例精神分裂伴随攻击行为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70例。对照组患者中女性34例,男性36例;年龄21~67岁,平均(42.34±6.17)岁;病程0.5~13.0年,平均(6.08±1.16)年。研究组患者中女性35例,男性35例;年龄21~68岁,平均(42.51±6.34)岁;病程0.5~14.0年,平均(6.14±1.26)年。两组患者的基线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明确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满足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中的相关诊断标准,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评分≥60分;②均存在攻击行为,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dif ied Overt Aggression Scales,MOAS)评分≥4分;③有2种及以上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史;④患者及其家属均了解本次研究,并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有明显的药物依赖者;②对研究所用药物不耐受者;③有严重酗酒史者;④合并心、肝、肾、脑等重要器官功能严重障碍者;⑤合并恶性肿瘤者;⑥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⑦中途不能配合完成研究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单纯应用抗精神病药物喹硫平(湖南洞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117,规格0.1 g×30片)治疗,起始剂量为每日25 mg,第2~4天每日增加25~50 mg,如果患者耐受,第5天增加至300~400 mg,每日最高剂量为60 0mg。持续用药5周。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丙戊酸镁(湖南省湘中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537,规格0.25 g×30片)治疗,起始剂量为每次200 mg,每日2次,之后逐渐提高到每次300~400 mg,每日最高剂量1.6 g。持续用药5周。
1.4 观察指标 ①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5周评估两组患者的PANSS、MOAS评分。PANSS包括16项一般精神病理量表、7项阴性量表、7项阳性量表以及3个补充项,得分越低表示患者的精神分裂症状越轻。MOAS内容包括体力攻击、自身攻击、财产攻击、言语攻击4项,得分越低表示患者的攻击行为越轻。②统计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在治疗后1、2、5周分别对患者展开心电图、血脂、血糖、心肌酶谱、肝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等检查,记录检查结果异常的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PANSS、MOAS评分等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ANS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AN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5周,研究组患者的PAN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ANSS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ANSS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OA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MO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5周,研究组患者的MO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OAS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OAS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中仅2例有头晕症状,对照组有3例有头痛症状,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2.86%和4.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7,P=0.649)。两组均未进行针对性干预,在持续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自行消失。
相关调查发现,全世界有3.80‰~8.4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而我国约有11.37‰的患者终身患有精神分裂症[4]。精神分裂症有着较为复杂的致病因素,包括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生物因素等。随着人们社会、生活、工作等方面压力的提升,其患病率和终身患病率呈持续增长态势。绝大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都存在攻击行为,表现为敌意、疑心重、易怒、臆想、幻听等异常行为,给家属、社会以及自身精神和身体带来严重伤害[5]。为了降低此类患者的危险性,减少不必要的伤害,一经确诊即需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相关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伴随攻击行为的原因除了与认知功能受损外,从生理学角度分析,还与机体中枢神经5-羟色胺(5-HT)功能降低有关[6]。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常通过抗精神病药物让患者保持镇定状态。喹硫平是临床常用的药物,被广泛应用于狂躁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类疾病的治疗中,且临床效果显著。该药物的作用机制:在进入人体后可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内的5-HT受体、多巴胺受体,抑制这些受体发挥相应的作用,进而起到镇定、稳定患者精神状态的作用[7]。但该药物在长期服用后存在一定不良反应,会降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对于精神分裂伴攻击行为的患者,尽管此类抗精神病药物单独使用能缓解精神症状,但难以有效控制攻击行为。
丙戊酸镁是一种心境稳定剂,也是临床治疗癫痫病的常用药物。该药物的作用机制:在进入人体后抑制神经的同时,可提高中枢神经中5-HT含量,并在γ氨基丁酸(GABA)降解过程中产生抑制作用,从而降低GABA转氨酶、琥珀酸半醛脱氢酶的生物活性,提高大脑中GABA的含量[8];而GABA含量的增加,能明显抑制兴奋的神经肌肉,缓解患者的兴奋状态以及冲动控制障碍,达到控制攻击行为的效果[9]。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完全缓解之前,仍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这提高了临床护理和治疗的难度。为了让患者攻击行为得到更快、更有效的控制,可联合应用抗精神病药物。丙戊酸镁与抗精神病药物联合使用能增强抗精神病药物作用,提高患者阴性和阳性症状改善程度,使患者很好的控制自身行为,且患者的药物耐受性好。此外,丙戊酸镁与喹硫平联合应用能达到协同作用,提升神经镇静效果及治疗依从性。从安全角度来讲,联合用药几乎不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其中喹硫平不会诱发强烈的锥体外系反应,也不会有显著的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10]。
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PANSS、MO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86%,低于对照组的4.2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小剂量丙戊酸镁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伴攻击行为患者的效果较好,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症状和攻击行为,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