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友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梅仙中学 福建 尤溪 365100)
前言
为实现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综合能力,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必须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培育其专业素养,使学生有能力自主学习计算机技术知识。为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教师必须秉持“因材施教”教学理念,对有着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次分进度信息技术教学,尊重学生智力发育差异,为学生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学习方法,让信息技术教学具备较强针对性和合理性,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效率,充分发挥分层教学优势。
学生因为自身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心智发育水平、家庭教育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对信息技术课程所讲授知识的接纳程度各不相同[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多关注学习成绩较好、表现较活跃的学生,而学习成绩较差且羞于发言的学生缺乏教师关注,没有得到及时指导,限制了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使用分层教学法,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水平进行划分,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严格训练,打好其知识基础,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拓展课程内容,讲授更多知识。分层教学模式可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得到同步发展。
2.1 对学生进行分层,尊重个体差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层之前必须对学生进行长期观察,通过观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等特点,考查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此对学生进行分组,确保学生分层的科学性和合理性[2]。任课教师可根据观察研究将学生分为优秀、合格、较差三个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进行调查,总结归纳各层次学生的共同特性。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建立学习合作小组,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培育学生信息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2 对学生的学习任务进行分层。任课教师有必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难度的家庭作业,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课后学习任务进行分层,确保教师所留作业难度符合学生专业素养水平[3]。例如教师在教授“PPT”制作知识后,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布置课后作业,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可布置“用艺术字编辑一篇文章”的简单作业,对于学习能力强、求知欲旺盛的学生,教师可布置“利用PPT技术制作文本动画”的高难度作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难度作业,能够对各层次学生进行针对性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训练,打好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将课后作业的布置与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紧密联系到一起,确保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信息技术知识能够在课后获得温习。
2.3 课堂教学任务分层。学生由于各类外部环境因素影响,逐渐养成了各不相同的学习习惯,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接受程度也并不一致,教师在规划课堂教学任务时必须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适宜的、符合学生学习能力和心智水平的学习任务,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充分理解课堂学习目标的意义。教师可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讲解新知识,提高课堂教学内容的难度,激发优等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还应当及时指导差生复习旧知识,让基础不牢的学生温习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操作技巧,培育差生的学习习惯,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制定合理的课堂教学任务,让教学任务具备阶段性,教师可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确保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任务规划的有效性。
2.4 课堂教学内容分层。因中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各不相同,有着不同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如果任课教师采用统一教学进度的授课模式,则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受到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接纳程度差异的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较差。教师必须秉持分层教学理念,对授课内容进行划分,对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进度,满足学生学习需要。根据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水平将课堂教学内容分为“课外新知识”、“课内技术知识”等不同层次,提高教学针对性。例如教师在讲授“数据表处理”一课的知识时,应当对教学内容按照难度进行分层,最简单的建立表格和输入数据的知识可面向所有层次学生进行教学,中等难度的表格编辑与修饰知识教学则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展开,最高难度的图表分析和图表插入其他文档的操作知识教学针对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较高、学习能力较强的优等学生展开。让学生在不同难度的课堂教学中各取所需,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有益的信息技术知识。
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使用分层教学法能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每个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都能获得相应的提高。现阶段,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显著,课堂学习效果参差不齐,任课教师采用分层教学法能够妥善解决这一问题,该教学方法可抹去学生个体差异,改善课堂学习氛围,增强教学效果,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让信息技术教育具备应有的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