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敏平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钟村锦绣小学 广东 广州 511495)
数学是非常基础的一门课程,教师在贯彻落实“研学后教”理念的时候,也应该将重点放于学生思考、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数学这门科目的实际特点,将“研学案”作为主要载体,探索互助共学模式对于小学生学习态度和个人情感的影响,从而达到一个减负的效果,推动课堂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数学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在上课前就要制定好完整的导学案,“学前指导”的基础上,明确自主学习的“路线图”,推进小学生互助共学的有效进行。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大多比较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这些就是互助共学的主要素材,而教师要善于利用合作来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根据本章节的重难点来制定学习目标,提出的问题具备针对性和探讨价值。例如在“多边形面积”的教学中,将合作目标定三个:第一,剪切、旋转的时候,掌握到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并学会如何运用;第二,懂得计算出组合图形的面积;第三,小组互助实操的时候,提高对图形的掌握程度,逐渐形成一个积极的思想观念。当学生拿出两张相等的三角形纸张进行拼接的时候,也要与小组内的其他成员一同讨论、交流,懂得图形内在的联系,寻找到变化的途径,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最终得出了S△=底×高÷2。给出多个教学目标,为学生指明合作的主要方向,加深对知识的具体印象。
要想小组合作具备操作性,一定要找准教材中的重难点,选择具备探讨价值的问题,用于促进学生的综合性发展。例如在“倍数”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在学习了2、5倍数的基本特点,短时间内难以从中脱离出来,所以教师在屏幕上通过数位表(百位、十位和个位)来实行优化教学。小组互动学习的基础上,做好分工,利用3、6、9个按钮,将其放置在不同的数位空格下,百位下是5,十位是4,组成的540这个三位数是否是3的倍数?无论学生如何摆放,都能得出3的倍数。这时候,教师要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让学生分析两者之间存在着怎样的潜在联系?为了强化比较的效果,还可以采用分组计算的形式来验证,当学生在竞争的过程中,很快就能得出其中的特征,如若继续减少按钮的个数,如何才能保证最后摆出的是3的倍数。从最终的实践表明,自主研学转向互助共学的过程,既能让学生更为全面地去理解倍数的特征,还能获得最真实的体验,感受到数学这门学科的趣味性。
时间是互助共学模式得以继续进行的关键,如若时间不够丰富,学生无法对内容产生深刻的印象,所以,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无论是配合活动,还是总结等工作,都要找准落脚点,明确共学的时间。同时,教师也要做好相应的指导工作,重点探讨那些具备价值的问题,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懂得如何合作。对此,教师可以围绕着相关的主题去组织活动,不要否定学生在独立思考下获得的答案,意识到个人和独立思考的关系,给予学生更多想象的空间。例如在“小数除法”的教学中,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得出小数除以整数的答案,说出小数点位置和被除数小数点位置有着怎样的关系?当学生在讨论的时候,教师要进行巡视、观察,及时归纳出各个小组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进行适当性的点拨,从最终的实践也能看出,有效指导有助于师生的共同进步。
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共学模式,如若内容过于简单,这也没有探讨的意义,而且讨论得过于频繁,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厌烦心理。因此,教师要深刻意识到每位学生的差异性,按照他们的思维发展特点,创设开放性比较强的问题,让学生从这些问题中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避免出现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例如在应用题的分析中,五年级1班48名学生,在一次阅读会中准备每人都买一本10元的期刊,书店对购买等于或者是大于50本的进行9折优惠活动,按照上面给出的已知条件来制定方案。当学生在小组交流的时候,要启发他们根据信息去得出答案,从最终的答案来看,有的小组选择单独购买得到的10×48=480;有的小组采用统一购买10×90%×50=450;最后一个方案是同其他班合作购买:10×90%×48=432,从三种方案来看,计算方法不同最终得出的答案也不同,第三种最佳。这种多元的探讨问题,具备极强的趣味性,也更容易吸引学生。
“研学后教”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能够改变以教师为重点的教学理念,重点突显出学生的主体性特点,所以,数学教师要立足于教材的基础上,对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深入探讨,生生互动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还要针对学生在探讨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对此进行必要的延伸和扩展,给予适当的点拨,这样才能符合“研学后教”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