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兴婷
(重庆市南岸区珊瑚中铁小学校 重庆 401336)
书法发展至今,每个时代的特色不同,所处语境下的书法状态也不同。我们知道晋人书尚韵,唐人书尚法,宋人书尚意,明人则尚态。中国文化语境的大环境下,书法作为一个小小的分支,也表现着它不同时代的魅力。语言,以及团体文化背景与社会之间的距离是我们常常使用的语言环境,包括言语者的一切因素。书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也经历了不同的演变与发展。
1.1 书法语境变化下的书者(以工具使用为例)。宗白华在《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中曾认为中国人所写之字成为艺术品主要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中国字的起源于象形,二就是中国人用的笔,以兽毛制成的笔,“铺毫抽锋,极富弹性,所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也就是说,中国人就是用这样的笔创造了中国特有的书法文化![1]
中国书法艺术的成就不仅来自于书写工具的卓殊,也来自于书写者的运用,笔的存在自然离不开人的使用,从早期的实用工具再到超越使用领域到审美过程的跨越,是书法艺术的必经之路。是美与用二者的结合,是生命之态的流动。各路书家的艺术作品都是源于生活之中的书写常态,无论王羲之的《兰亭序》,还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都是书写着各自的情感与生活常态。直至后期的高度自觉,却也不是艺术家与书写工具的背离,而是愈发的紧密联系在一起。以书写作为艺术家的生活、气质、精神、甚至是生命!
1.2 书法环境的骤变。书法的存在自然离不开书写着,人类不断书写着自己的历史,书法也面临着与科技的抗衡。快捷时代的到来,高科技产品的不断出现使得人们的书写工具也越来越多样化,逐渐钢笔代替毛笔,计算机代替钢笔,还在不断升级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的工具。
环境的骤变使得书法在新环境下,变得古老和新鲜,我们不得不说毛笔的实用性确实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此后的教育改革和一系列的制度,也将文言文这一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标志的一大特色也全部抹杀。不仅是书法,新环境下中国文化下的各类分支都受到冲击。再一次证明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下,交流语境的改变,语言的交流正在发生巨大的断裂,文言文作为书法的载体也不复存在了。可这已经是必然,当今的社会发展,教育体制,各类机制的制定也还在研究制定中,也在探索着转变中的传统书法的创作交流走向。
书法审美是在交流的环境下产生的,当代书法的大环境以“展览时代”为代表,让各路书家有机会大展拳脚。以传统的语境交流为例,也有着在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之分,我们也可以说这自古以来就存在,但是高语境文化中人们所交流的内容大于言语,低语境中只是单纯交流的内容就必须彻彻底底的讲清楚,并不怎么依赖双方所处的语境[1]。
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说,在当今“展览时代”盛行的今天,我们虽然在书者与鉴赏者之间的距离愈来愈近,但文化与书写的断层严重还没有以最快的速度将两者之间的交流以平等的语境展现,也就是审美的不平等性。这依赖于现代交流方式的传播力度。在当代,信息化的交流频繁加速人们的信息阅读量,书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必须重新将自己的审美基调建立,建立健全机制,高质量传播给大众,这样以来书法艺术家的自我审视程度就会大有不同,而现在新媒体的产生,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传播方式。贡布里希也曾在《艺术的故事》中说过:“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所以当前最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书法艺术,以艺术家为主体,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书法艺术家们不仅是创作的主体也是艺术的生产者,在艺术创作中对于审美起着决定作用,而现代的人们可能会对于高质量和大浏览数据下的传播内容感兴趣,提高大众审美程度与创作者之间有最直接的交流,这还需要进一步努力才能提高书法在当代的艺术价值。
一个民族所出现的特有文化有赖于整个民族当时的各种环境因素,书法本身的热潮永不会泯灭,但是在对于艺术本身,还需要在当前创作大环境下做出深度的思考。书法创作在当今的市场中是火热的,在满足客户需要的同时,对于创作者本身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所以书法艺术的多元化也是目前所面临的问题。艺术市场性是挑战也是机遇,市场的存在由来已久,但在当今人人可参与,人人可买卖的环境着实让市场环境在某一方面是主动的,但对于书家来说某种程度上又是被动的[2]。
而在当今的书法市场中每每一位数家都在努力的参与着市场中的竞争与交易,当然对以自身价值的定义也在不断以极端的方式突破,人人都想在这一场竞争中夺取属于自己的位置。但我们仅仅这样是完全不够的,目前形势来看大多都是将书法的市场因素看得比书法本身更重,这样的导向自然是偏颇的。这样的平衡任重而道远!
艺术的存在有其自身的规律,艺术创作也有规律可循,两者的平衡任重而道远,但从个体的影响力还是不够的,在尊重传统艺术的同时书法艺术家还需要“板凳要做十年冷”的心态不断汲取各路养分,而并不是在当代这样快速变化的语境中急功近利,书法的价值长久不衰是一个民族的努力,也是整个民族的精神体现,只有将责任放大才能够以更加精彩的方式反馈给自己也回馈给各路支持自己的鉴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