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主义视域下蒙古族风格乐舞中意象阐释

2020-11-25 09:06
新疆艺术 2020年5期
关键词:欣赏者乐舞蒙古族

中国蒙古民族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生产和生活的社会实践中,把无限的情感和生活的内容浓缩在音乐与舞蹈作品有限的形式的意象之中。露丝·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提到“谁也不会以一种质朴原始的眼光来看世界。他看世界时总会受到特定的习俗、风俗和思想方式的剪裁编排。”①在蒙古族乐舞作品的创作中,诸多意象也可以非常清晰地说明,乐舞创作者都受到了特定的习俗、风俗和思想方式的影响。接下来,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浅述蒙古族乐舞作品中的意象。

一、服饰意象阐释

在大众的眼里对蒙古族服饰的第一印象是色彩斑斓的模样,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但其实是存在着意义的,只是我们没有去研究它深刻而充满意义的服饰意象。在生活中,一个人穿的很“喜庆”,那么颜色应该是“红色”为主的暖色调。在生活中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在这里便不再一一赘述。接下来,笔者将会以服饰意象中服装外在颜色为个案进行内涵阐述。

在音乐与舞蹈作品中,服装颜色的展现是给欣赏者的第一印象。既增添了视觉的美感,又为作品后期的情节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众多舞蹈和音乐作品中,作为艺术作品一部分的服装,并不是随意穿搭的,尤其是蒙古族服饰文化,每个颜色蕴含着特殊的意义,不同服装样式也有着不同的意义。

在音乐舞蹈中,不同种类的作品也会使用不同颜色的服装来表达情感和主观意义。例如蒙古族在祭祀、典礼、庆祝等仪式中所使用着的“哈达”②,“哈达”共有“蓝、白、红、黄、绿”五种颜色,每种“哈达”的颜色都有着不同的寓意。③其中较为常见的有蓝色和绿色,这两种颜色也是蒙古族较为喜欢的颜色④。蓝色意象源于蔚蓝的苍天,湛蓝的河水。展现了宽阔、包容的胸襟,沉稳平和的情怀,代表了蒙古人民对上天的敬仰以及对万事万物的接纳;绿色源于草原意象,万物生长,也预示了生机的萌发。白色源于鲜奶的颜色,有着吉祥、纯洁和高贵的意义;黄色代表者神圣的权利和至高的荣誉,这与中国历代皇族的通用皇权象征接近,也有金贵、神圣的意义。在不同的服饰中颜色同样有着相似的含义,在舞台上红色服饰通常能够代表热情和温暖,是豪放热情性格的彰显,对于迎接客人、婚礼和节日庆祝类情感居多。白色服饰则有着高贵、纯洁和吉祥的寓意,寄托了浓厚的祝福,在抒情与祝福类情感作品中居多。绿色的服饰在直观上给人草原的颜色,在与寓意上有着自然、健康的情感寄托,一般在青壮年乐舞作品居多。黄色服饰则代表着光明和希望,常见于少儿舞蹈和祈福乐舞作品。黑色服饰较为特殊,一般多用于反派角色的衬托,代表着邪恶和黑暗的反派力量。

服饰的颜色欣赏者的第一印象,是视觉感官获得的最初的艺术意象,这对于为艺术情节的发展做了极大铺垫,为情节展开和预示发展都有着极大的作用。除了服饰颜色还有服饰样式也有着极大的蒙古族风格特点,有“祥云”图案,毛毡皮料,皮质马靴等。但因蒙古族部落众多,个性较为突出,相比之下,颜色的共性就更具有说明性。

二、旋律节奏意象阐释

音乐作品大致可以分为声乐和器乐两类,但总体的可通过要表达的情感不同,大致分为:歌颂祖国作品、表达爱情作品、思念家乡作品和赞美大自然作品。每一首作品的风格和表达情感不同,其节奏也会有着差别。“调式思维是音乐思维的基础,任何一个民族的音乐都要建立在适于表现本民族思想感情和审美观念的调式上。”⑤蒙古民族能歌善舞,热爱自然。其乐舞作品的节奏类型都与社会生产实践有着极大的联系,随着当今时代主题的发展,蒙古族风格音乐作品也在原有节奏性的基础上不断进步,并符合当代人民的审美需求和情感需要。在近现代就有《站在草原望北京》《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和《火红的萨日朗》等声乐作品和《草原英雄小姐妹》《纸扇书生》舞剧等。

节奏在广义上解释为如音乐快慢、美术色彩韵味、文学作品情节发展、建筑的排列组合和生活中工作效率快慢等。但在乐舞范围狭义上来讲解释为旋律进行中音符的长短和强弱有规律地组织在一起叫做节奏⑥。在蒙古族音乐舞蹈作品中“节奏”有着极其鲜明的特点:如骏马驰骋所产生的附点节奏和连续十六分节奏、放牧悠闲景象的大附点节奏和二分音符等长音节奏。但在作品中旋律总体最常见的多为“前短后长”的节奏特征,蒙古族特色显著,给人一种由近及远、由快到慢的听觉效果。以歌曲《鸿雁》为例,每小节都可粗略的归为“4分-8分-8分-2分”的节奏规律,可以清晰从音符时长上看出“短短长”的节奏特征,这种长音后缀的停顿感,给欣赏者描绘出草原辽阔无垠,鸿雁放松高飞悠闲自得的舒适景象。

另一首《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主要表达的在外游子对远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父母的回忆。作品蒙古族特色显著,远远响起,顷刻间即可分别曲风。首先旋律编排上可以在谱例看到整体“短—短—长”的大趋势没有变。整体节奏舒缓,音高起伏不大,以柔和缓慢的方式进行演唱表演。曲段不仅具有蒙古族的节奏特征,更像额吉叮嘱的话语,一句句缠绕耳边。其次在歌词和配上来看,整体都是以马头琴、四胡等蒙古族传统民族乐器进行编排,再配上长调与呼麦衬托与现代录制艺术编排结合。便成就一首特征十分显著的蒙古族风格歌曲。这首作品不仅具有个人主观的思乡心切,也可以从席慕蓉⑦老师歌词语气中表述出台湾爱国同胞盼望与大陆早日统一的夙愿。

舞蹈作品的节奏可以理解为两种含义。一是舞蹈动作的节奏。二是舞蹈伴奏中的节奏。在此处笔者以后者含义叙述,前者在本文肢体动作意象章节中会详细说明。“有乐而无舞,似聋者知音而不见;有舞而无乐,如哑者会意而不能言。”⑧这充分说明了任何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都离不开良好音乐伴奏。郭宇霞⑨表示:“蒙古族舞蹈与伴奏的完美结合,是完善蒙古族舞蹈学习的关键。”同一支舞蹈以不同形式的伴奏音乐进行表演,都会给人不同的欣赏效果。良好的音乐伴奏为舞蹈动作提供情感支撑,舞蹈动作又为音乐伴奏的节奏相迎合。二者相互辉映,和谐完美。音乐伴奏也可以为舞蹈作品提供想象的空间,若是一支动作舒展,速度较慢的舞蹈作品,但背景音乐过快,则会有“鸡头鸭脚”的违和感。

旋律和节奏是乐舞作品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堪称为乐舞的“骨干”,没有节奏的乐舞将会平淡无奇没有特色,没有旋律将会变成没有组织的零散支架,过于干瘪。蒙古族风格的节奏旋律可以不仅展现民族风格和无限的地域美,还表达蒙古族热情好客,接纳包容的胸怀。不同风格的旋律节奏型的背后,一定孕育着不同风俗和长期的特殊社会生产实践结晶。正是因为我国蒙古民族长期游牧生活中经验的总结,才成就了特殊的蒙古族风格旋律特征。

三、肢体动作意象阐释

肢体动作是音乐作品表演与舞蹈表演不可缺的一部分,协调恰当的肢体动作是展现舞台的重要手段。尤其是舞蹈作品,每一个动作都会蕴含着特殊的民族意象。在蒙古族风格的作品中有着很多蒙古族日常生活的缩影,如在舞蹈作品《汗沁贝勒格》和《走马》中,其作品中有着大量“抖肩、摆头和压手腕”等动作,这都是日常生活中蒙古族在生活中浓缩日常“驯马、挤奶”动作的见证。可能看字面的解释并不雅观,但实际却是去生产劳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做作品中,演员们经常会以为“○”为主要图形进行表演:跑出来的圆圈,用手画出来的圆圈、双腿跳出弧形的圆和原地旋转出的圆等。这都是源于蒙古族民族对于苍天和敖包的崇拜,对长生天的敬意一一展现在作品中。同时要表现出人民对于圆满、团圆等吉祥寓意的追求。

“双手勒马”的动作意象则是与牧民草原骑马的动作相关。在牧区生活蒙古族同胞,马是他们最为便捷的交通工具,无论是年少还是年长,妇女还是男子,骑马前行可以说是草原生活的必备技能,“双手勒马”的动作也就成为日常所留下的动作。“套马”动作意象顾名思义则源于驯马的情节中。还有关于马步模仿的意象动作,多使用在有关马题材的舞蹈作品,开场舞和炫技阶段常见。此动作双脚交错,脚背着地。有模仿马匹挣扎前行,不惧困难之意。故此还有在诸多有关“马”类舞蹈里,动作大多是模仿日常马匹生活中的动作,将马匹的形象再现出来。这与蒙古民族对马的崇拜是分不开的。首先蒙古族常常会对马赋予神性,视马为神灵、保护神。其次草原游牧民族无论是从历史角度来看,还是社会生产发展方面都相对比较落后。马不仅成为他们运输(运输动力)、交通(出行工具)、食物(奶源供给)的重要方式。再次马在历史的长河里,曾成为财富、等级的象征和标志。⑩所以关于马的意象也在蒙古族作品中出现的频率较多。

在舞蹈作品中,舞蹈动作更多的是模仿,除了对于关于马动作的模仿以外,对于欣赏过后回味无穷。肢体意象除了可以表现出独特的意境美以外,同样可以表现出独特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色。

在音乐作品的表演中也有马动作的出现,在蒙古族演唱者中习惯做“抖肩、走马步”的状态演唱,这其实就是“无意识”下的蒙古族对生活中“驯马、套马、赛马”的动作体现。这种恰当的动作表现歌唱表演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既可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也可以提高表演者的表现力。⑪既可以增加舞台美感,又对于歌唱方法和情感的表达产生极大的好处。

在乐舞作品中,肢体动作是最为主要的叙事抒情方式,在欣赏过程中直观明了,每一个代表动作都有具有蒙古族特色,独特的引申意义和代表着生活的缩影。这种独特的形式和有意义动作为蒙古族乐舞作品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不可代替的优势。

四、语言文字意象阐释

在乐舞作品中同样存在着语言文字意象,语言是艺术作品与欣赏者沟通最主要的纽带和桥梁。文字是语言的表现形式。语言同样是作者(艺术家)与欣赏者最主要的艺术语言和媒介。在蒙古族声乐作品中,歌曲词汇大致可以分为四类。1、自然风景类。有草原、白云、天等。2、民族风俗类。有毡房、蒙古包、奶茶等。3、色彩类。白、蓝、绿、红等。4、动物类。有鸿雁、马、骆驼、羊等。⑫每一类语言词汇的使用,都与草原意象密不可分;在声乐作品《陪你一起看草原》⑬中,仅从作品名称就可以看出作者的表达的中心意象是与草原有关,但由于中国语言博大精深的特点,又不禁令欣赏者发问,引发是陪谁而深思,在欣赏的过程中歌词结合旋律联贯而出,既解答了疑问,又表现了作者的深刻情怀。在此作品中,其中歌词写到“因为我们今生有缘,让我有个心愿,等到草原最美的季节,陪你一起看草原”,很明显的叙事情节铺摊而来,让人从简单的一首歌联想到一件事,“约翰·杜威⑭曾以一种十分严肃的态度讲过,习俗在形成个人的行为中所起的作用远远超过了个人对传统习俗所能发生的任何影响,这就像他的母语所含的全部词汇远远超出了他的家族土语中所含的他儿时戏语的用词。”可见语言以及传统习俗对于一个民族、一个群体的影响是深远的,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重要作用。

由席慕蓉老师作词,乌拉托嘎老师作曲《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这样写道:“虽然已经不能用母语诉说,请接纳我的悲伤和欢乐。”这两句歌词中虽然没有明显的思想表述,但通过想象,在“不能说母语”和“请求接纳”两组词中,便可以理解和联想出其中的无奈与悲伤。意象是审美再创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鉴赏主体与鉴赏客体之间的纽带。意象在客观上大相径庭,但在主观联想后却是大不相同的。意象可以出现在任何艺术作品中,只要你敢于去联想。

在作品《鸿雁》中的“鸿雁”二字,曾反复出现,其出处源于草原自然景象。欣赏者在欣赏的过程中可以轻松地联想到鸿雁振翅高飞的艺术形象。但可能因主体性的原因,也会有着不同的释义,可能是“展翅高飞的鸿雁”,是“山丘休憩的鸿雁”,是“排队成群的鸿雁”,是“掉队哀鸣的鸿雁”。短短的鸿雁二字就可以有多种不一样的联想,可见一首歌词的力量,可以将多少个名词意象构建成无限的意境。

在以上三首示例中,根据意象我们可以分为不同主题的歌曲。如第一首归纳为英雄主题,二三首归结为乡恋主题。根据其他作品我们还可以分为母爱主题、爱情主题等。语言文字是日常生活沟通的主要方式,是艺术家及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桥梁。语言文字不论是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音乐作品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乐舞作品中的歌词、曲谱、旁白和简介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采节奏,声之饰也。⑮”文字色彩是声音的装饰,可见若乐舞作品中失去了文字的符号,将会黯然失色。欣赏者通过语言文字从客观作品形象转化为主观内容,主观的联想对意象的分析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使意象表现出无穷无尽的意境美。这也正是蒙古族风格乐舞作品经久不衰,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

五、结论

意象在乐舞作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既表现出无限的意境美,又展现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美。“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⑯”音乐是人内心的想法,意象是欣赏者构思的组成部分,也是欣赏者对于乐舞作品发挥联想和想象的结果。没有意象的作品是没有灵魂的艺术,意象是意境由有限到无限的重要基础,是从若隐到若现的“基石”。

在音乐舞蹈作品中,蕴含者大量的模仿性动作、象征节奏和旋律符号等。在这样大量的意象里,其最主要的作用是从有限的意象中表现出无限的意境美。意境是鉴赏主体通过审美再创造所得出新的艺术形象,它是特殊、崭新的形象,每个人都是不同的。

蒙古族风格乐舞作品代表性强,简单通俗易懂,无论是在高雅的学术殿堂还是在大众通俗的演艺现场,都可以为欣赏者欣赏理解。但蒙古族音乐和舞蹈作品并不是靠简单粗鲁的外在形式,而是在豪放易接纳的形式基础之上,丰富的内容通过形式的表现。叶芝说:“从意志的压制下解放出来的心智就在象征中充分显露出来”⑰,乐舞作品内涵丰富的乐舞意象,乐舞意象又隐喻着丰富的民族特征,在以娱乐、祭祀等活动中把心里的意志释放出来,获得精神的愉悦与快感,可见与叶芝前辈所阐释的观点相契合。这样象中有境,境中有景,景中有情,使得蒙古族风格乐舞作品通过意象把蒙古族风格表现出来,让鉴赏者对作品的认知更加清晰明了,对民族乐舞作品的把握更加准确。本文通过对蒙古族乐舞作品的浅层研究,对乐舞片段中的意象进行分析和解释,希望可以进一步理解乐舞作品以及意象的作用,使得中国民族艺术作品源远流长,经久不衰。

注释

①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第一章关于习俗的科学.第一节习俗和行为,第20页。

②蒙古族人在迎送、馈赠、敬神以及日常交往礼节上使用的薄绢,分红、黄、蓝、绿、白等色。因受赠人地位不同而分。

③奥丽雅:《蒙古族哈达文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年。

④贺俊杰:《蒙古族婚礼服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6年。

⑤好必斯:《古代蒙古族调式思维方式及审美特征[J].《中国音乐》2004年第2期,第19-22页。

⑥童忠良:《基本乐理简明教程》[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1月。

⑦席慕蓉:1943年10月生,出生于四川,成长于台湾,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当代画家、诗人、散文家。原籍内蒙古察哈尔部。

⑧源自《乐记·乐象篇》。

⑨郭宇霞:《求于和谐 得以完美——蒙古族舞蹈与伴奏音乐的完美结合之探索》[J].《艺术研究》2012年第3期,第150-151页。

⑩苏日娜、闫萨日娜:《蒙古族的马崇拜及其祭祀习俗》[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第42-48页。

⑪张胜环:《歌唱中的形体表演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8月。

⑫袁蕾:《当代蒙古族歌曲歌词的语言学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6月。

⑬《陪你一起看草原》段庆民词曲.本曲是纪念任长霞所做。

⑭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美国实用主义哲学为代表人物之一。

⑮引用于《乐记·乐象篇》。

⑯引用于《乐记·乐象篇》。

⑰叶芝《诗歌的象征主义》,第56页。

猜你喜欢
欣赏者乐舞蒙古族
留出想象的空白
龟兹乐舞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先秦时期乐舞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艺术欣赏是对作品的再创造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从日用瓷出发谈理念对欣赏者的意义
教师听课时身份的转换
敦煌乐舞美彩墨写精神
———史敦宇艺术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