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医联体的社区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

2020-11-25 05:23银耀增
大医生 2020年13期
关键词:患侧康复训练肢体

银耀增

(北京市石景山区中医医院,北京 100043)

急性脑梗死主要是指脑部血液供应突然出现中断后使得脑组织发生变性、坏死或软化症,一般是因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及血栓的形成,导致管腔直径狭窄,严重者还可出现管腔完全闭塞,使得局部脑组织出现血液供应不足,进而导致疾病发作[1]。同时,也可因气体、固体等异常物体经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者是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颈部动脉,使得血流阻断或者是血流量突然下降,进而出现相应支配区域脑组织坏死[2]。由于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病认知程度不高,认为在疾病早期需保持卧床静养,并且通常为患者提供过于周到的照顾,阻止患者进行日常自理能力训练,加之大部分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老年人,患病后其机体受到较大损伤,因此会长期卧床,进而导致关节及肌肉出现失用性萎缩,对肢体运动功能产生严重的影响,同时也不利于机体功能的恢复。随着临床对康复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有研究指出[3],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社区早期康复训练,可促进其机体功能的恢复,提升治疗效果。但目前临床对这一说法尚未形成统一定论,并且在实施何种早期康复训练措施方面也存在较多问题。因此,为了提升临床急性脑梗死治疗效果,本研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基于医联体的社区早期康复训练,旨在分析其临床效果,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市石景山区中医医院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每组60例。试验组中,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龄51~69岁,平均年龄(60.23±6.11)岁;瘫痪部位:左侧37例,右侧23例。常规组中,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龄51~69岁,平均年龄(60.38±6.29)岁;瘫痪部位:左侧36例,右侧2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享有知情同意权,在充分了解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后表示自愿参加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北京市石景山区中医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诊断依据:中老年患者;存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脑卒中危险因素;通常在安静状态下或睡眠中发病,发病前可频繁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梗死面积与某一脑动脉的供应区域相一致;头颅CT早期提示正常,在发病后24~48 h可出现低密度病灶;头颅磁共振扫描可观察到较大的闭塞血管;脑血管造影可发现狭窄和闭塞的部位)[4]。②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③所有患者均出现单侧肢体瘫痪。④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意识状态清晰。

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者;②合并有其他类型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者;③存在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无法正常进行言语交流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完善相关检查。常规组患者采取基础治疗措施,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机体营养、预防肺栓塞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降低颅内压及脑水肿、合理调整血压水平等。在康复训练方面,常规组患者使用基础训练方式,推拿 2次 /d,20 min/次;针灸 1次 /d,30 min/次;运动疗法 2 次 /d,20 min/次。主要是由康复医师联合患者家属对患者实施基本训练。试验组采取基础治疗措施及社区早期康复训练。具体内容包括:①医联体康复机制。与本院合作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门设有康复中心,而本院社区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每周负责为社区康复中心进行诊疗指导,同时协助其为患者制订康复计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期安排人员前往本院神经内科及康复医学科进行培训,从而形成医联体康复机制。②康复措施。在患者卧床期间,需指导其呈正确卧位,可将其患肢摆放至功能位或者是处于抗痉挛体位,间隔2 h更换一次体位;对关节实施合理的运动和功能锻炼,从而保障关节活动度正常,可首先选择健侧进行运动,之后依据健侧活动情况对患侧肢体实施锻炼,2次/d,30 min/次。当患侧肢体肌张力升高及肌力增强时,在对其实施被动运动的同时还可采取指导患者实施主动运动,确保每日分别进行2次被动运动及主动运动,30 min/次。当同时进行上肢屈肌及下肢伸肌运动时,上肢可实施自我主动辅助训练,患者可以练习Bobhth握手方式,指导患者两手手指交叉并紧握,确保患侧拇指在上方;针对下肢运动时需进行抗痉挛体位,同时指导患者定期变化体位,避免同一部位上时间受压。指导患者呈患侧卧位,使用枕头将患者的头部撑起,保持躯干基本垂直,使患侧的肩胛部位完全前伸,并将肘腕充分伸展放置于枕头上。同时,将患侧膝关节及髋关节屈曲,并放置于似向前踏出一步的枕头上,确保足部不处于悬空状态。实施坐起和坐位训练时,指导患者需先将肢体移动至床沿,健侧下肢放置在患侧下肢下方,利用健侧下肢将患侧下肢移动至床旁,确保患侧膝关节处于自然屈曲状态,随后将头部上仰,用力将躯干向患侧转动,健侧上臂横过身体,并在患侧用力推床,从而使自身呈左立位,并将健侧下肢摆动下床。若患者躯干存在一定自控能力,可指导患者利用健侧手经机体一侧向另一侧进行取放物品,同时不断向外进行摆动,从而提升坐位平衡难度。可从多个方向对患者进行推拉,从而全面提升其平衡能力。当患侧上下肢负重能力有明显提升时,可指导其进行行走及上下楼梯训练。训练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可从更衣、进食、如厕、洗澡等方面开展,3~4次/d,30 min/次。两组患者每周均进行5 d的康复功能锻炼,持续锻炼2周为1个疗程,共干预4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①分别于干预前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评估两组患者的上下肢功能,其中上肢总分为66分,下肢总分为34分。得分越低,则代表患者相应肢体运动功能越差。②分别于干预前后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该指数满分为100分。最终得分越低,则表示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差。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例 (%)]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上下肢运动得分比较

干预后,常规组患者的上肢、下肢运动得分均低于试验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得分比较

干预后,常规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低于试验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上下肢运动得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上下肢运动得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分组 n 上肢运动得分 下肢运动得分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常规组 60 9.18±2.97 20.41±5.94* 7.33±2.84 14.39±4.27*试验组 60 9.23±2.95 36.52±6.37* 7.26±2.78 23.11±6.32*t 0.093 14.327 0.136 8.856 P 0.926 0.001 0.892 0.001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得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得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分组 n 干预前 干预后常规组 60 36.19±8.11 52.03±10.17*试验组 60 35.97±8.03 73.66±10.34*t 0.149 11.552 P 0.882 0.001

3 讨论

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剧的大环境下,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也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并且患者日趋年轻化,对中老年患者的机体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威胁[5]。急性脑梗死通常突然起病,一般在安静休息或是睡眠状态时发病,且在发病后数小时或1~2 d内达高峰[6]。患者会发生眩晕、头痛、单侧肢体瘫痪、吞咽困难及言语不清等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在短时间内出现昏迷,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及生活质量均造成严重影响。通常大部分患者在出现急性脑梗死后,会伴有一侧肢体功能瘫痪等表现,进而可降低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7]。因此,在为患者进行积极治疗及护理的同时,还需要对其实施康复训练,以便改善其瘫痪一侧的肢体功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所以临床上将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何种康复训练方式作为研究重 点。

早期进行康复训练是降低急性脑梗死病患致残率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对其神经系统进行全面治疗的重要措施。陈馨等[8]的研究结果显示,经持续3个月的康复训练干预后,患者的上、下肢运动得分依次为(33.7±5.6) 分、(27.4±6.3)分;日常生活能力得分为(87.01±1.0)分。因此,此研究认为对脑梗死患者采用早期康复训练干预,可提升患者的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这一结果与本研究结论一致。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对试验组患者同样采用基于医联体的社区早期康复训练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的上、下肢运动得分依次为(36.52±6.37)分、(23.11±6.32) 分,显著高于常规组的(20.41±5.94)分、(14.39±4.27) 分。同时试验组患者在干预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得分为(73.66±10.34)分,也显著高于常规组的(52.03±10.17) 分。以上结果均说明,患者在发生急性脑梗死后,其下肢瘫痪程度相较于上肢较轻,因此,患者的上肢功能恢复难度明显高于下肢。由此可见,在疾病早期实施康复功能训练,对上肢进行协调运动及灵活性训练,对下肢采取负重训练,针对不同肢体采用相应的康复训练方式,可以显著提升患者的上下肢功能。在疾病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可在训练过程中将正常的运动功能方式输入大脑内,进而促进损伤部位运动功能恢复,有利于患者形成正常的功能模式,并将其合理输出,尽最大可能地恢复患者的机体运动功能。而基于医联体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资源共享,对提升全科医师的康复技能,帮助其转变康复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基于医联体的社区康复训练干预模式,可以提升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猜你喜欢
患侧康复训练肢体
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行肺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中风康复治疗:最好发病48小时后就开始
居家运动
——肩部练习(高级篇)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偏瘫病人良肢位摆放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