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同芹
根据新课标规定,我们得知目前对数学教学理念的关注点已经从传统的知识教育慢慢的向素质教育靠拢,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现代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提供动手实践去发现数学书本中的概念知识,并从中发现规律和性质等等,帮助学生发现数学真理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对此,教师在上课时要利用有效教学措施逐步的导入课堂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并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从根本上提高对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古时候,我国关于学习的思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说明疑问是推动思维进步的不竭动力,是引导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求知欲的不竭动力。需要广大教师学会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创设有趣的数学实验,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经验和结构认知,让学生学会及时的对教师设置“疑点”进行追问,造成脑海中已有知识框架与新知识的认知矛盾,激发学生内心的求知欲,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主动解决问题,把学生原本较为简单的思维引向深处,推动“学”与“教”的深层次融合。
例如,在进行数学第一册“上下”教学时,教师先根据课本给学生讲故事,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接着创设课堂疑问:“哪位同学可以告诉我三个动物分别在什么位置?”。有的同学会说上面的是松鼠,有的同学说在下面的是松鼠,有的同学说松鼠在右边。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进行进一步的追问:“问什么大家说的位置不一样呢?这是怎么一回事,那么到底哪位同学说得对呢?而正是因为教师的疑追问使的学生逐渐根据问题的不同在互相交流中走向深入,让学生指导大家答案不一样是因为大家选取的参照物不同造成的随意,大家没有绝对的对错,这时候引出位置的相对性,一下子扩展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挖掘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在教师的疑问中深入思考,发展了学生的空间位置观念,切实有效地将前置性学习方法的贯彻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通过合理引导帮助学生将课本知识进行实验性的探究,不仅对学生的吸引力提升,而且唤醒了学生对于课堂的兴趣和自信心。例如,在“统计与概率”一课教学时,教师已经了解到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在上课前教师可告诉学生做个数学游戏,因为学生正处于贪玩的年纪,所以一般都会兴趣盎然,踊跃参加。然后教师再让学生在同样大小和形状的纸条上写上自己名字,教师统一收集起来,并挑选两个同学对男女生人数进行统计。在统计结果出来后,教师可让学生计算男女生在班里所占的比例以及在抓纸条时所占的概率,然后告诉学生这就统计和概率的计算过程,必要的时候教师可让某个学生闭上眼睛抓纸条进行实际验证,以便学生深入的了解和分析问题。教师通过创建教学让学生交流、分享探究,针对过程中的难点和关键处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让学生从简单的实验中学习获得见解,给每个学生都提供动手操作、动口表述、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小学数学中的一部分数学知识是通过一些验证性实验帮助学生得到相应的结论。通过数学软件和简单的小实验,以剪纸、拼图、等方式进行,利用这些实际的小操作对数学理论进行相应的探究。以案例分析、仿真实验、归纳总结等方式结合起来增加学习的便利性。这些方式都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当有益,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探究活动,借助猜想、创设、实践、推理、验证解决问题,这样的理解也足够深刻,不需要死记硬背。例如,在进行“认识圆”一课的教学时,让学生在课前将自己身边圆形的东西收集起来,没有的学生将纸剪成圆形,然后将圆形的纸片不断地进行对折打开、反复进行数次,不断的将对这的角度进行若干次变换,最终将纸片打开,学生可以清晰地看见所有的折现都统一经过一个点,而这个点就是圆的圆心。再接着讲述,从这个圆心到边缘的折痕是圆的直径,直径的一般就是圆的半径。这个实践的要点是要求学生在这个时候一定要对齐再折叠,否则很难观察到所说的画面。经过课堂上这样简单的动手操作使学生将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在脑海中进行深刻的记忆。实验虽然简单,但是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望,使得晦涩难懂的概念变得简单有趣。
总而言之,通过各种形式的实验创设都是为了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求知欲,以便让学生多角度、多方式地去理解学习数学的概念。利用对问题的设置、推理、解答弥补传统数学教学方式的弊端,并且直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间接的对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