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泗阳县实验小学 赵雪梅
儿童诗是一种特殊的教学体裁,与平常的教学体裁不同,需要给学生创设符合情节内容的场景,拉近学生与儿童诗的距离,从而让学生可以更加真切地感受儿童诗优美的语言以及有节奏的韵律,体会儿童诗中潜藏的意蕴与丰富的情感,从而为孩子打造一个纯真的学习空间以及发挥想象的余地。
从文体特征上来理解,儿童诗具有一定的音乐性,这一点在刚开始教学儿童诗的时候就已经体现出来。儿童诗不管是在押韵还是节奏以及韵律上都具有明显的特点,最突出的就是声音的节奏性,文学意义次之,但是文学意义往往可以通过儿童诗特有的情调表现出来,这是儿童诗语言的一大特色。比如部编本一年级上册中的儿童诗《明天要远足》就是一首长句和短句结合在一起的儿童诗,学生朗读起来非常有节奏,韵律性很美。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地将学生带入到诗歌的节奏上进行反复的品味和朗读。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而言,其模仿教师的能力已经凸显出来。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之前,可以先给学生范读,给学生做好充分的朗读指导,进一步提高学生朗读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儿童诗的理解与体会。虽然这首儿童诗比较短小,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并不是特别难理解,只需要在断句上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就可以。比如在《明天要远足》中的“那地方的海,真的像老师说的有那么多种颜色吗?”这一句诗,相对来说比较长,教师应当给予学生适当的朗读指导,教给学生应当在何种地方停顿,比如应当在“老师说”这里停顿一下以及“颜色吗?”的后面停顿一下,更多地读出儿童诗中对“明天”的向往与追求。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儿童诗最重要的是朗读,而不是将诗歌分离为几个部分,因此,教师切记不要将儿童诗分为几个部分进行教学,这种方式已经背离了儿童诗出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初衷,使整个儿童诗教学课堂变得支离破碎,而直接朗读的方式可以使学生直接走进儿童诗的世界当中,体会儿童诗背后的思想情感。除此之外,为了更加贴切地感受儿童诗的意境,还可以通过指生读、赛读、班级齐读、开小火车读等方式进行朗读。特别是针对《明天要远足》这首儿童诗中的三个感叹词“唉”,在朗读语气上,教师必须给予指导,一直到学生可以用最好的状态朗读出韵味。
儿童诗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想象,儿童诗因为新奇的语言和不羁的节奏在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使学生以另外一种方式观察和思考这个世界。此外,儿童诗的语言一般都比较生动,善于使用多种修辞手法将抽象的事物给具体化。当小学生朗读一些生动形象的儿童诗的时候,会在潜移默化中与儿童诗的语言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应当根据教材的内容,抓住教学的关键点,鼓励学生模仿儿童诗进行创作,从而在创作过程中体会到学习儿童诗的趣味。同样还以《明天要远足》这首儿童诗为例,其结构清晰,学生可以联系日常生活进行创作和仿写。但是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在仿写能力上还不够成熟,因此,教师可以将其转化为“仿说”,首先,让学生试着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诉说自己的情感,其次,出示儿童诗的第一小节,接着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按照第一小节的句式仿照着说一说,并给予学生针对性的评价,比如:“你真棒,现在你也是小诗人了呢!”在言语上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这样学生会提高运用诗歌语言的自信心,从而打开学生学习儿童诗的第一步,积极向口头诗歌创作迈进。
儿童诗最重要的是朗读,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避免“概念化”教学,比如在儿童诗《影子》中,后面提示在朗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但是部分教师在指导朗读的时候,会强调“轻声”的朗读方法,虽然这种朗读方法遵循了儿童诗的语言特点,但是教师在教学中过于使用专业术语,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可能对这些专业的教学术语并不了解,很难抓住教师教学的重点。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即使是可以听懂这些语言,学生是否可以做到也是一个“未解之谜”。因此,教师应当弱化概念分析以及讲解,增加学生言语活动的时间。除了概念化之外,教师将小学语文儿童诗的课堂变得“技术化”也是导致学生缺乏实践的原因之一。比如在学习《影子》第一小节的时候,一些教师并未将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朗读上,而是带领学生分析第一小节当中“小黑狗”的形象,面对心理和生理还很不成熟的低年级学生,教师要想启发学生思考“小黑狗”的形象好在何处,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此,教师应当重点突出儿童诗的学习方向和梯度,打造诗意的语文课堂。比如《影子》这首儿童诗,根据其课后提示,教师可以将训练要求转化为“读准轻声和停顿”等,通过比赛读、齐读、听朗读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儿童参与儿童诗学习的乐趣。
综上所述,在提倡打造诗意语文课堂的号召之下,教好儿童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每一位教学工作者积极应对,端正教学态度。诗歌作为人类记忆的延续,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创新。小学阶段的学生比较天真、快乐,这为儿童诗教学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因此,本文从以上三个角度对诗意语文小学儿童诗的教学提出一些体会,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对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提供参考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