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李虹
(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教师进修学校,福建漳州 363000)
识字、写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师在课堂上花大量的时间进行识字、写字教学,但往往因教学方法不得当,不清楚要让学生明白汉字音、形、意之间的内在联系,就形教形,以形写形,导致识写字教学中花的时间较多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学生缺乏对汉字的理解而机械地记忆就容易出现记不住生字、生字回生、写错别字等问题。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周祖谟曾说:“我们理解汉字时,应当看到它的形和意义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这是汉字一个根本的性质。不了解这个汉字的根本性质,所以总觉得汉字难学难认。”
例如,有些生字学生写出来时容易缺横少点,或者是形近字区别不清,这时教师可以用上汉字学的知识,对两个易混字追根溯源、还原对比,进而得以辨清。又如,“饱、泡、炮、抱、袍”这几个字,都是由共同的母体字“包”作声旁的形声字,充分展示了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意的构字规律。再如,“请、晴、清、情、蜻、睛”这组字,母体字是青。在教学《小青蛙》一课时,教师可以展示青字搭配偏旁组成的其他汉字,告诉学生:“青”是声旁,偏旁是形旁,一部分表示读音而另一部分表示意思的字,我们叫它“形声字”。这样,教师就可以通过有趣的儿歌,将这几个字串联起来讲解。
有些教师会告诉学生有“灬”的字与水有关,有“阝”的字与耳朵有关等,或者通过歌谣、口令的形式强化学生记忆。虽然对短期记忆能够起到作用,但缺乏理解基础上的机械记忆,不利于学生掌握文字识写规律,从而严重影响识写字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过度使用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追求新的教学理念,过度或不当地通过汉字学知识进行讲解。有的生字字形结构简单,在生活中常见,学生可以轻而易举地就认识,但一些教师在课堂上仍然对所有的字都用同一种方法进行讲解,字字讲字理,字字溯源,把简单的生字复杂化,或是对汉字的讲解过于系统,甚至占用学习其他内容的时间。虽然学生学得比较深入,但学习效率低下,并且过于学术化的教学不适合小学生,反而会给学生造成学习负担[1]。
学校可以自主研发,也可以集约资源,跨校、跨区协调开发制作相关微课,使小学生由口语转向书面语,利用工具和系统方法识字,在课堂上能够借助字典等工具独立学习,同时根据汉字组合学习词语。因此,教师可以在识字上花更多的时间来打好基础,这样学生进入小学二年级学习词汇时会容易很多。微课可以采用动画的形式呈现:分拆汉字结构,让学生学习汉字。微课形式丰富,展现内容多元有趣,时长较短,比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征,能够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必须进行科学的识字教学,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拥有正确的教学理念:一是坚持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以识字为重点;二是遵循和利用汉字特点,具有中国特色;三是体现儿童的认知规律,让学生自主识字;四是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开展识字教学活动时,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以及生活经验。有些独体字学生已掌握,分析合体字时,可以在此基础上增加汉字学内容,或引导学生从原有知识、原有能力结合汉字学进行新的生字的音、形、义的推测等。例如,“明”字由日、月组成,学生知道太阳、月亮在一起出现时代表一天的开始,很容易理解“明”的概念。
自1956年我国推广应用简化汉字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义务教育阶段所学的汉字都是简体字。简体字书写方便,文字处理效率高,但也为学生识字造成认知障碍。很多汉字简化后,与之前的形态相比变化较大,难以以形辨意,只能机械记忆,缺点比较明显,即需要大量重复记忆,而且无法很好地运用和理解汉字。因此,从汉字学角度正确认识汉字,教师要给学生展现文字的繁体形式,要求他们认识繁体字即可,无须会写。例如,“妇”这个字的繁体字是“婦”,可以理解为古代妇女大多在家里会拿着扫帚扫地,这代表不同性别的社会分工。这样具有画面感的解读,符合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心理特点,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2]。
识字教学中,教师应秉持“遵循规律,系统识字”的教学理念。但由于不少教师缺少“汉字学”的基本理论素养,在教学生识字时牵强附会、生搬硬套,歪曲了字词原意,造成“形”与“音”“义”的分离,形成错位示范。例如,“碧”这个字,有些教师会编造儿歌——“王老头、白老头,坐上大石头”,这虽朗朗上口,但是字、形、义之间并无关联。实际上,“碧”属于会意形声字,意思是像琥珀那样颜色的石头,学生一听就能够理解。教师在教授汉字时应不厌其烦,将一个字说全讲透,要求学生课前进行汉字辨形的学习,即会读写,懂得区分,课堂上通过详细讲解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掌握。
学生掌握科学的识字方法,也能提高自主识字能力。以汉字学为基础的识写字教学,能改善识写字教学耗时低效的现状。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教师应掌握汉字的字音、字源、演绎方式,部件、偏旁、部首的含义,汉字的构形规律和系统,不断总结汉字识写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经验方法,带着问题参加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学校也可以鼓励教师申报汉字教学研究方面的科研项目,赋予教学实践理论化,以形成示范效应。
从学生实际和课堂设计需要出发,汉字学在每个生字教学中的方法不尽相同。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寓言故事、儿歌等形式进行学习,《战国策》中有狐假虎威的故事,在教学这个成语时,就可结合里面的汉字,通过讲寓言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文章语境推测该字的含义,培养学生质疑、探究、互助学习的能力。再如,对于有偏旁部首的汉字,教师可利用具象事物帮助学生加强理解。学习“页”字旁的字,通过板书示范请学生先观察,利用身体来认知与探索汉字,如额头、头顶、胡须等,同时要求学生多书写,练习笔画构成。用汉字学知识指导书写,教师讲清楚“页”字下面的“人”的捺要写成点的原因,让学生了解笔画笔形的关系。这既能有效预防错别字,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又能达到汉字文化教育的目的[3]。
小学语文识写字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如利用动画展示,加强学生理解;契合认知规律,了解繁体字结构;结合造字原理、形意结合;根据课堂教学实际,变换引入策略等,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