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 发展语文能力—以《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为例

2020-11-25 19:44:12骆婉琼
名师在线 2020年4期
关键词:海参赏析词语

骆婉琼

(福建省泉州市实验小学,福建泉州 362000)

引 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这一目标的实现,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当前,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与课改精神背道而驰。

一、词语辨析,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关注字词的学习,借助工具书、开展词语变换、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词语补白等形式,辨析词语,让学生把握字词内涵,进入文本中心[1]。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采用直观感受的形式让学生感知词语内涵。所谓直接感知,就是将事物直接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视觉受到冲击,形成深刻感受。

例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的字词时,教师用宋小宝的小品《吃面》导入:“大家是否还记得宋小宝的经典台词——海参是正经海参不?”学生激情澎湃,积极回应。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探究海参相关知识,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有的学生说:“海参是一种全身长满肉刺的生物,它的营养价值极高,是珍贵的食品,是‘海味’八珍之一,不仅如此,它还是极名贵的药材。”有的学生说:“海参是没有脚的,它爬行相当慢,靠肌肉收缩行动,通过底足行动来寻找食物。”学生了解得还是比较多的。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观看视频资料,让学生形成直观的感受。学生虽然有了直观感受,但不知道用哪个词语描绘出来,这时教师可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学生很快找到“蠕动”这个词语。在词语解析时,教师巧妙借助小品中的桥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

“蠕动”这个词,学生比较难理解,教师可以以“海参”为载体,引发学生的学习认知。当学生认知被激活后,教师又借助信息技术,直观展现海参在海底蠕动的画面,这让课堂学习氛围更加浓郁。学生轻松快乐地完成了识字任务,学习词语的热情更加高涨。

二、段落鉴赏,升华学生的运用能力

语言赏析就是欣赏、品味文章中优美而又蕴含深刻内涵的句子,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情感。不同文体,语言特点不尽相同。记叙文语言生动形象,说明文语言简洁准确,议论文语言精练缜密,散文语言优美感人,小说语言细腻传神……教师首先要把握文体,感知文本的语言特色。在具体赏析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关键词、修辞、写作方式、表达方式、写作角度、句式特点、思想情感等方面寻找切入点,挖掘句子的作用和深刻内涵[2]。

例如,在赏析《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的第三自然段时,教师可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段,概括主要内容。学生都能顺利地概括出来,并对段落内容有了基本认识,这时教师可提问:“从大家的概括中,我们了解到这段内容主要描写了珊瑚、海参、大龙虾等物产,那作者是如何具体描绘的呢?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的学生找到了“大龙虾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这一句,并从修辞角度对句子进行了剖析。在接下来的句子赏析中,有的学生还从句式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小学生好奇心强,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赏析句子时,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同时给予适当点拨,让学生快速掌握赏析句子的角度,提高教学效果。

三、结构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篇文章无论篇幅长短,在叙写过程中,都会遵循一定的写作规律,各部分内容之间会有不同的搭配形式,这就是文章的结构。常见的文章结构形式有并列式、对照式、总分式、递进式四种。传统教学实践中,教师只关注学生的语言赏析能力,很少让学生梳理文本脉络,探究文本结构。这显然无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且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极为不利。要想拓展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文本结构进行剖析,从宏观角度把握文本脉络。作者写作时是如何立意、组合材料的,这都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和挖掘的内容。学生只有厘清了文章结构,才能走进作者,理解文本蕴含的情感。

结构层次是作者写作水平高低的具体体现。语文教学实践中,对文本结构展开解读、剖析、总结,不仅是教学的现实需求,更是教师素质修养的直观体现。例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的第四段时,教师要转换教学思路,从结构层次这一独特视角展开导学:“这一段共有几句话?分别叙写了什么内容?”学生积极地进行概括,都能做到精准把握。然而,学生是从内容角度出发的,概括过程中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他们虽然能够对内容有所感知,但不能从结构层面进行剖析。教师发现问题后,要及时矫正的学生思维偏差,继续引导:“文本脉络是怎样的呢,从结构上该如何概括呢?”学生的思路立刻通畅起来,能够精准地把握结构顺序。当学生的认知过于狭隘时,教师要积极发挥作用,引导学生从宏观视角出发,了解文本逻辑顺序,迅速把握结构核心。

语文课堂教学讲究方法的多样性,厘清文章结构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在梳理文本结构层次过程中,教师抢占了教学活动的制高点。当学生明确了文本知识的关键点,借助以点带面的结构分析层次,他们的学习活动才会更加真实、高效、灵动。

四、主题挖掘,塑造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学习活动是一个不断深入的操作过程,层次性、顺序性是最显著的特征。语言文字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能够感染、净化人的心灵,实现情感熏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本蕴含着特定的主题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何通过阅读实践活动,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这需要教师巧妙设计、深度探究,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对文本重要句子、段落展开深度阅读,促使文本思维与学生思维形成有效对接,让学生在深度阅读中内化为自身的认知和情感,从而激发教学活力。

例如,在探究《富饶的西沙群岛》主旨时,教师没有直接阐述,而是将文本中最关键的几句话摘录出来,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形成直观体验。接着,教师寻找文本与生活的契合点:“这里有几组家庭生活的图片,请你结合这些图片为我们讲述家庭趣味小故事。”图片展示的内容,对学生来说非常熟悉,自然愿意参与表述,学习活动进行得非常顺畅。在讲述中,学生感受到自己对家庭的热爱,这时教师再展示文本的重要句子,让学生进行诵读、体味、咀嚼,情感会得到调度,素养会得到升华,从而切实体会到西沙群岛的美。

很多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忽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这显然是一种偏颇的认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文本主题,并将学生的生活认知、情感融入其中,可增强语文的人文性特点,逐渐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

结 语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指挥者,必须有创新意识,以教学形式的丰富性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实践操作需要精细,从词语辨析、段落鉴赏、结构分析和主题挖掘四个层面着手,增强的他们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帮助学生塑造个性特征和形成健全的人格。

猜你喜欢
海参赏析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感谢海参
意林彩版(2022年2期)2022-05-03 10:25:08
找词语
古今八珍之葱烧海参
金桥(2018年2期)2018-12-06 09:30:38
海参易变弯,掺了糖
早梅(节选)
词语欣赏
海参
一枚词语一门静
步辇图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