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君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锦绣幼儿园,江苏南通 226400)
R.斯特劳斯说:“我在旋律上花费了很多功夫,使旋律一直继续下去,并将它发展成完满的艺术形象。”所以,有时候我们感受音乐,其实就是感受旋律中那种饱满的情绪,以及情绪背后的艺术形象,这些都是音乐中的核心。因此,马克思才认为:“欣赏音乐,需要有辨别音律的耳朵,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再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但是,在传统的幼儿音乐教学中,教师常常直截了当地教幼儿学习某首歌曲,而忽略了对幼儿感受旋律能力的培养。这样一来,幼儿便不能形成良好的音乐感受力,不能从中体味到音乐包含的最重要的情绪和艺术形象,也无法有效地欣赏音乐。因此,教师在进行幼儿音乐教学时,应首先将幼儿的目光转移到对节奏的了解上,其次和幼儿一起进行节奏练习,最后再围绕一首歌曲引导幼儿进行节奏的感受,进而理解节奏对音乐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实现对幼儿感受旋律能力的培养,成就幼儿一双能够辨别音律的耳朵。
幼儿对一件事感兴趣,是因为这件事的内容或出现的形式是幼儿所青睐的。如果知识仅以知识的形式出现,每个幼儿都无法真正对知识的学习表现出兴趣。所以卢梭认为:“问题不在于教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爱好学问的兴趣。”谈到兴趣,作家张洁曾说:“它包含着天性中有倾向性的呼声。”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因此要激起幼儿对音乐节奏的兴趣,非游戏活动不可。另外,音乐节奏这一内容本身就属于实践性的,需要贯穿在活动中,才能让幼儿感知到。而认识活动本身经过变形,便可形成很好的游戏素材。那么如何变形呢?教师应契合幼儿喜欢表现的特点,让幼儿根据形成于内心的生活经验进行相关节奏的模仿,在模仿中让他们找到乐趣,并形成对节奏的初步认识,为接下来的节奏训练、节奏欣赏提供兴趣依据,同时也为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奠定基础[1]。
例如,教师可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有关节奏认识的导入,从而引起幼儿对节奏的注意和兴趣。教师可以对幼儿发号施令,让幼儿快速地做出声音或动作的模仿。如当教师说道:“解放军叔叔是怎样走路的呀?”幼儿可模仿解放军走路,他们的步伐变得有节奏。这时候,教师要引导他们细细地倾听这一节奏,进而使其了解步伐的魔力。这也激发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节奏的关注。为了加强幼儿对节奏的兴趣,教师还可以让幼儿学青蛙叫。当然并不是简单地去学,而是要让他们感受一只青蛙叫、所有青蛙叫、青蛙此起彼伏叫的节奏区别。例如,当需要一只青蛙叫时,教师可以随机在四组幼儿中挑选一名。当被选的小朋友“呱呱呱”模仿青蛙的叫声时,所有的幼儿都会被带动在心里学青蛙叫。这时候,教师要让所有的幼儿都学青蛙叫。为了让幼儿认知节奏,教师可击鼓,让幼儿按照鼓点学叫 “呱—呱呱—呱—呱呱呱”。幼儿的兴趣逐渐递增,然后教师引导幼儿小组间相互配合,模拟青蛙此起彼伏地叫。如教师可敲一下鼓示意第一组幼儿叫一声“呱”,敲两下鼓示意第二组叫两声“呱呱”,敲三下鼓示意第三组幼儿叫三声“呱呱呱”,然后再示意最后一组叫一声“呱”,此起彼伏的“青蛙叫”场面形成,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对节奏产生兴趣。
一般来说,2~6 岁是幼儿的音乐才能发育期,也是培养其音乐节奏的关键时期。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要将引导幼儿进行节奏练习作为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但节奏并不是凭空制造的,而是具有发声源,也伴随发声频率。所以对待稍小一点的幼儿,教师可从听觉的训练抵达对其节奏的训练。如可让幼儿仔细听,辨别声音来自哪里、是什么发出的、响了几次等。对于稍大一些的幼儿,教师可直接从节奏的训练入手,让幼儿以了解节奏是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为前提,充分利用自然生活中具有音乐节奏特点的事物,专注对幼儿节奏的培养。这一点在音乐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节奏感的强弱会影响音乐的感受程度,也会影响幼儿能否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而用音乐家达尔克罗斯的话来说:“人天生具有节奏本能,但这种本能需要诱发和培育,才能被发展音乐才能所用。”因此,教师在发展幼儿音乐才能之前,要对其进行节奏感的培养。
例如,对于稍小的幼儿,教师可以在班级为其展示各种器物或材质如玻璃杯、瓦片、铁盒、木板等用一根筷子敲过
之后的声音特点;然后将这些东西藏于班级各处,让幼儿闭上眼睛倾听,辨别声音是从什么方向传来的,是什么东西发出的,总共响了几次。经过不断的训练,幼儿的听觉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其节奏感也会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对于稍大一点的幼儿,教师可直接从节奏感的培养入手,利用一些乐器对幼儿进行节奏的训练。例如,在教师富有节奏的敲击小鼓之后,幼儿要整齐划一地运用同样的节奏敲击小鼓,如X|X|X|XX|X|。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听觉传输效果,为幼儿播放钟表走动声、汽车的鸣笛声、母鸡下蛋声等。这些声音各具特点,充满了节奏感,很容易让人感受得到。如钟表走动声比较均匀,幼儿在听过之后,在纸上表达节奏的拍子——XX|XX|。音乐还可以影响人的情绪,因此,教师在进行节奏训练时,要选择一些内容积极、节奏明快、简短悦耳的音乐素材。在声音的调节上,也尽量小声,避免损伤幼儿的耳膜。
节奏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被看作音乐的“骨骼”,对一首音乐起到支撑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单纯的节奏训练之后,还要引导其进入一首音乐,通过欣赏一首音乐,把握其中贯穿始终的节奏,进而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对于节奏而言,它的归属永远都是一首音乐,所以毋庸置疑,教师要引导幼儿走进某首音乐,通过感受音乐节奏对音乐情感的表现,认识节奏对音乐的意义。
例如,《鲜花开》这首歌曲,为小朋友描述了春天生机勃勃百花齐放的景象,而这种景象给人的感觉是美好的、愉悦的,所以,表现出的节奏便是明快的。在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大胆创新的畅想,感受这首音乐中节奏的语言。
教师:“仔细听,我们能听见这首歌的节奏在对我们说悄悄话,小朋友们,你们听到了什么?”
幼儿甲:“我听到有个小朋友在说他很欢乐。”
幼儿乙:“我听到小朋友们欢快的脚步声。”
幼儿进行想象,感受到节奏的语言,获悉这首歌的感情色彩,但重心仍然要回归到对节奏感的培养上。在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用铃鼓、响板、锣鼓、沙球等容易掌握节奏的乐器为这首歌伴奏。在伴奏的过程中,幼儿能够了解什么是2|4 节拍,从而获得关于节奏能力的培养。
马雅可夫斯基认为:“节奏是诗的基本力量和基本动力。”其实不仅是诗,一切具备音乐性特点的艺术都对节奏有很高的要求,包括音乐。节奏是音乐的生命。因此幼儿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节奏能力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