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华
(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幼儿园,甘肃甘南 747600)
儿童文化是需要在大自然中、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发展的,当现代电子产品过多地占据幼儿的时间,幼儿就会缺乏与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从而得不到良好的成长与发展。
儿童文化指的是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所特有的生活、行为和意识方式的总和,是他们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独特体现。儿童的生活和行为方式是其外在的物质层面,而其意识和思维方式则是内隐的精神层面,儿童的物质生活构成了儿童文化的客体,精神生活则为主体[1]。
深入了解和挖掘儿童和儿童文化,对一个从事幼儿教育活动的工作者来说,有利于走近幼儿,熟悉幼儿。儿童文化既是主体的,也是艺术的。教育工作者既要看到儿童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共性,也要看到其区别于成人文化的特性。幼儿是通过自身整体感受来认识世界、通过感官去感知世界的,在用身体进行感知的同时,他们的精神也融入其中。因此幼儿的知觉和意识是具有整体性的。这种人类所具有的能力使得幼儿可以敏感地辨认出事物的特征,从而将这些对他们来说还比较复杂的未知事物同化到自身的认知系统当中,逐渐地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丰富。比如,一名幼儿用笔画出一幅潦草的线条图,然后认真地告诉别人说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可这些线条在其他人眼中什么轮廓都没有,只有作画的幼儿知道这些线条是他对其所代表事物的整体感知和精神寄托。
儿童文化视角下的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目标应具有生成性。幼儿是具有独立思维的个体,而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幼儿又是主体和学习者,在他们的世界里充满着无限的可能。因此,幼儿语言教育活动应鼓励幼儿主动进行表达,在思考和探索中活跃起来。在预设制定目标阶段,要保证预设与生成的充分结合,这是由幼儿活动的不可控性决定的。因为幼儿的各个方面尚未健全,所以在语言教育活动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突发的状况,如幼儿兴趣的突然转移等,此时教师如果无视教学生成,而选择盲目地去抑制幼儿的表达,则会限制幼儿的自主性发展。所以设计具有生成性的活动目标,为幼儿和教师自身都能提供广阔的空间。
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建立在对各种不同需要的满足之上。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同样也存在各种需要,且不同阶段下不同层次的需要对幼儿的发展过程都有着重要意义。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必须要充分了解并认同不同幼儿个体的各种需要,真正回归到幼儿需要这一本质要求标准中,开展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从而促进幼儿的语言能力向更高层次不断发展,使其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
语言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整体,涉及调动幼儿的多方感官。传统的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目标都太过于注重幼儿能否完全吸收和消化知识,而忽视了幼儿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从个体发展角度来说,只有三维目标,即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共同融合才是最佳的发展,只一味地强调知识习得,长时间只会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在制定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目标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中的显性情感因素,如一首歌颂母爱的儿歌中所包含的母亲对孩子的爱,还要在实际活动中与幼儿进行高效的互动,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生活是生命得以发展的载体。教育不仅是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更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教育教学活动必须走进学生的生活,与幼儿所观察和了解到的美好、真实的生活相呼应,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同样也要让幼儿体验到平时生活中的快乐,从枯燥的知识教学转变为关注幼儿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体验。
除要关注幼儿的生活实际外,还要确保语言教育活动内容的丰富有趣,以幼儿兴趣为出发点,提高幼儿的参与积极性,迎合幼儿的潜意识,推动其学习和认知的有效建构,真正将语言教育活动的内容融入幼儿的精神世界之中。
幼儿的思维可以说是审美的艺术思维,幼儿本身就具备天生的审美能力,但如果教育者忽视对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那么幼儿的原始审美能力就会逐渐退化。审美是一个个体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充实幼儿个体精神世界的主要因素。在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需要建立在情感基础上,引导幼儿去感受、欣赏、判断、表达和创造美。首先要培养幼儿的审美观念,即在审美活动中生成自我态度和看法,通过语言活动来引发幼儿情感上的共鸣,使其学会辨别善恶美丑。其次要重视审美能力的发展,教师应善于运用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元素来打破领域之间的界限,让幼儿得以通过自身的审美能力去感受、体验、表达和创造,促进审美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于乐。通过游戏来开展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使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获取知识,一方面可以避免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知识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一个轻松、愉悦的心态。
幼儿的认知发展需要对其进行主动的建构。在建构过程中,幼儿需要基于已有的认知结构,通过教师引导幼儿采取体验、解决问题、听、说等方式来不断加以内化并发展。体验是幼儿在接触未知事物时所必须要进行的。在幼儿语言教育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通过感知、操作和运用来感受语言的魅力,体验教学内容中所包含的情感,从而逐渐地转化为行为习惯。
所谓交互性,指的是教师与幼儿之间平等对话和合作的关系,要做到成人文化与儿童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影响,而不是成人文化对儿童文化的单方面压制。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自主性会变得更强,其发展途径也因此有了更多的空间与可能性。教师只有以交互的态度来看待幼儿语言教育活动,才能真正与幼儿达成理解、信任、尊重的关系。
综上所述,儿童文化视角下的幼儿语言教育活动是人本教育理念的践行,教师要深刻地意识到儿童文化存在的意义,并关注幼儿的生活、行为和意识方式,尊重每一个幼儿的特点,真正使每一个个体的潜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