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蕾
杜威强调:“只有动手操作,才能创造奇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空间观念的培养,可以借助于对具象的观察、体验,引领学生从“有形”到“无形”的认知转变,体悟空间观念。
在数学课堂,借助于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操作,发挥想象力,培养空间观念。如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时,可以开展“剪一剪”、“拼一拼”活动,让学生自己动脑构思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并通过剪纸来制作长方体、正方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动脑、动手、动口进行尝试,逐步抽象几何图形,形成空间想象。在学习“正方体展开图”时,该节知识点很多学生易混淆,搞不清楚如何折叠正方体。为了能够让学生清晰理解折叠过程,我们开展画图、剪纸、拼贴活动,先观察正方体的前后两面,再观察左右两面,再分析上下两面,并用不同色彩进行标识;然后,在头脑中想象各个面的色彩,自己动手绘画制作,并进行折叠,观察各个面的色彩。通过学生充分想象、动手实践,逐步在头脑中形成立体的空间观念。同样,在学习“圆柱侧面积”时,对于侧面积可以看作是“长方形”,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是圆柱的高。我们结合实体圆柱,让学生用纸进行粘贴圆柱的侧面,并将这个侧面展开,分析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引导学生认识“化曲为直”。通过比较和动手体验,对圆柱侧面积的求解,就可以将圆柱的底面周长与圆柱的高作为长方形的长和宽,讨论两者的关系,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加深理解,发展空间想象力。
空间观念具有抽象性,主要是在人脑中形成对某一事物的整体形象。空间观念的培养需要顺应小学生思维认知规律,借助于丰富多样的游戏活动,来让学生去观察、猜测、验证中感知空间状态,形成空间观念。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我们结合真实的长方体、正方体模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长方体有几个点、线、面,正方体有几个点、线、面,它们之间有何关系?魔方是很多小学生熟悉的游戏活动,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我们结合魔方不同面的不同色彩,让学生自主探究魔方。有学生发现,魔方是一个大正方体,可以分成若干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以三阶魔方为例,魔方的每一个棱长,可以等分三个小魔方的棱长;每个大魔方中的小魔方,不同面涂的颜色也有所不同。通过观察,三面涂色的、两面涂色的、一面涂色的各有几个?它们分别在大魔方正方体的哪个位置?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以小组方式进行探究,自己去体验三阶魔方,并从观察、动手、思考、讨论中回答相关问题。通过游戏体验活动,从三阶魔方再延伸到四阶魔方,观察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小正方体与大正方体之间的位置关系;结合四阶魔方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验证,揭示出规律。由此来看,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通过魔方游戏活动,让学生逐渐认识到棱长、面、个数、位置关系等知识,领悟到学习数学立体图形,从观察、比较、推理、归纳中找到规律,得出结论。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对数学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更重要的是,在动手游戏体验中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积累量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方法,很多时候,教师在讲解表面积、体积等知识时,多鼓励学生死记硬背公式,忽视学生想象空间的激发。事实上,估测活动的引入,可以让学生从中积累量感,引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将估与算、算与用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空间直觉力。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时,我们开展实践活动,将一个长方体火柴盒作为探究对象,让学生计算火柴盒的体积。做内盒与外盒至少需要多少纸?对接头处、硬纸厚度忽略不计。火柴盒是长方体,同学们可以观察,并利用直尺来进行长、宽、高的测量。在测量过程中,故意不告诉学生具体的测量单位,让学生自己计算后来估测体积是多少。有学生认为是几立方厘米;有学生认为是几十立方厘米。在计算内外盒用纸量时,有学生估测几平方厘米,有学生估测几十平方厘米。最后,在对学生的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对照中,让学生体会估测、测量、计算验证的思维流程,逐渐感知空间量感。在实践中,对于二维平面、三维立体空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体验量感。在课堂活动中,我们发放学生一张长30cm、宽20cm的纸片,要求学生在四个角分别剪掉一个小正方形,边长数为整厘米。之后,用剩下的部分进行折叠成长方体纸盒。问,正方体的边长越大,折成的长方体体积也越大吗?这一活动的引入,可以先让学生猜测结果;然后通过动手剪切,再折叠,去测量并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可见,学生从数学活动中激发了学习热情,增强了空间感知意识,为空间观念的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