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俊秋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入手,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让学生大胆探索,努力实践,激发创造性灵感,使得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获得科学真知,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在探索与实践中努力挖掘对已有事物新的理解而产生的一系列的思考过程,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创造性是一种较高的思维品质,需要具体较强的思考力,需要以探索与实践为载体,才能得以提升,必须以教师的引领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小学阶段是学生大脑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期。教师要抓住这一重要节点,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等一系类举措,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其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泛,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理性思维能力等都有着较高的要求。通过学生的大胆猜想、动手实践、验证与总结等活动,见证猜想的正确性,体现思维的批判性,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由此,小学科学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能够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均衡发展,创造性思维自然能够得到充分的提升。通过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挖掘内在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保证学生能够全方位的健康成长,而不至于出现短板,制约发展。
(一)创设探究性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主体性参与 结合学习的主题内容,教师可以灵活创设课堂探究情境,引导学生主体性参与课堂探究活动,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思考,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课堂情境必须以探究性实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等这些素材为基础,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主动思考,使用情境带入的方式进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之中,这样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笔者在引导学生探究“热传导”的相关内容时,首先创设如下的情境:每一条鱼都是怕热的,但是我的鱼不怕热,这是为什么呢?接着教师展示了一段视频,便是开水中的鱼还在运动的实例,由此矛盾促进学生的思考,学生兴致盎然,求知欲强烈。接着,教师可以实验直观展示,酒精灯和烧瓶,成功的实现了这一现象,学生亲眼见到这一好奇的事件,不能理解,于是积极地讨论开始了……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热传导”,整堂课学生都在积极的参与中主动探索,教学效果不仅得到提升,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增强。
(二)以问题引领,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问题是学生探究的源泉,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在科学这门课中,伴随着问题,充满好奇,才能实现更多的成果,以至于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由此,教师务必要依据实际的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问题,逐层深入,以问题探究为载体,激发学生的思考,提升学生的思考力。笔者认为,教师问题引领整个课堂,问题设计要科学合理,切合学生的实际,并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与实践,在一个个解决有价值问题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怎么得到更多的光和热”的相关内容时,首先突出问题:“夏天和冬天通常人们穿的衣服是什么颜色的?”学生答:“夏天浅,冬天深”。紧接着,教师继续发问:“那颜色和吸热会不会有关系?”学生接着思考,主动交流与探究。此时,笔者带领学生使用温度计和黑白两种颜色的纸张进行实验,依据结果进行讲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以问题引领课堂探究,教师要抓住解决问题的本质,让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知识,并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将具体创造性的科学小实验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不仅给人们带来便捷,还对人们的科学素养提出较高的要求。而小学生,他们对于新鲜事物总是抱有强烈的好奇心,甚至产生浓厚的兴趣,总想试一试,亲自体验。教师不妨结合教学内容,适时适度的将创造性的科学实例带入课堂教学之中,利用这些新鲜的事物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教师务必多留意生活,多提取素材,为学生的科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比如,在探究有关“热空气”的相关科学知识时,首先带领学生制作孔明灯,利用这些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当学生放飞孔明灯时,他们便不由自主的思考:“为什么孔明灯能够飞到天上去呢?”小组成员之间展开了大胆的猜测,紧接着,教师拿出准备好的风车继续提问:“平时都是怎么玩风车的?”在得到学生的一系列回答后,笔者告诉学生,风车还可以放在酒精灯上使其旋转的,不信,你们可以试试看……此时学生结合两者进行思考,大致体会到热空气的作用。以这样的问题解决为基础,开展课堂探究活动,在师生共同总结与归纳中获得真知,不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小学科学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挖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作为教师一方面要遵循科学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置于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之中,通过运用生活实例等,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从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