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周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随着我国政治与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优化,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体系也展开了新的改革进程,发展重点由财政收入转变为关注财政的支出,同时在新时代的推动下,会计管理的模式也在不断改革,由传统的核算核心转变为追求财务管理的科学性诉求,以此为事业单位的绩效提供保障,也因此推动了内部控制的建设与发展。
为保证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分析的细化与客观性,本文依据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两方面的理论基础,从不同的方向与角度展开分析。
预算管理则主要从四个方面表现其现状与问题。首先,对预算编制展开分析。作为二级预算单位,仅需要针对本单位的预算进行编制,并形成了以“一上一下,二上二下”为特征的基本形态,但是在预算编制时,最关键的问题在于项目预算的负责人往往不具备独立完成预算编制的能力,需要依靠会计实施或指导完成。其次,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一方面需要逐笔上报相关采购项目与内容,按照规范要求填写明细表格。另一方面则要定期汇报预算执行情况,如不能达标,需要说明执行不到位的基本原因。此外,还需要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并接受相应的制度管理。再次,对于预算调整现状而言,主要在于“二下”环节之后,事业单位一旦遭遇紧急工作,或特殊工作,预算就会出现不足的情况,而申请预算调整就需要上报更高级的财政部门,往往在11月报送后,需要在12月中旬才能下达。最后,对决算现状进行分析,每年11月是召开决算部署会议的时间,事业单位分管财务负责人与会计应当按照财政要求编制年度决算,由上级会议审批后次年3月中旬进行提交。
内部控制要素涉及的范围更为广阔,首先针对内部环境而言,主要表现在部门机构的完整性与协调性,内部制度的健全化与科学化,人员编制与培训的合理化与完善化等。其次,事业单位的风险评估则主要包括业务与管理两个方面,在保密、资产管理以及财务等方面,当前事业单位的制度与执行十分严格有效,抗风险能力较强。此外,在预算控制、授权审批、不相容职务分离、会计系统控制和运营控制等方面,事业单位的制度与规范都逐渐向标准化、科学化发展,是推动内部控制呈现良好状态的关键所在。
事业单位在加强内部控制管理过程中,首先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第一,应以单位预算的内部控制有效性作为基本目标层,其下分别设置预算管理层与执行层,在管理层中需要以文化、组织机构建设、人员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内部监督等方向展开,在执行层中则要针对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调整、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以及预算公开等角度切入。第二,要针对评价体系的管理层内容分设评价指标,发挥文化导向的积极作用,推动预算文化管理功能,优化组织机构的工作流程,并合理设置机构人员配置,同时强化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引导,最终利用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内部监督力度与效果,并对每一项内容建立规范指标。第三,要针对评价体系的执行层内容分设评价指标,通过预算编制反馈事业单位的程序控制,利用预算审批检验项目与部门建设中的违规问题,同时也要通过执行与调整,确保履行授权审批程序,并针对资金管理、绩效评价、预算公开等建立指标,以规范内部控制工作的基本要求。
内部控制评价的基本方法采取模糊综合评价法,该方法主要通过四个步骤完成评价。首先需要针对事业单位目标层及其两个维度进行分解,从而针对底层内容分设二级与三级指标,以此建立目标集与权重关系。其次则需要构建评语集,以相关专家基于基础指标对事业单位进行评分并表述评语,将其评语纳入集合之中,并按照指标从差到优进行排列。再次,需要根据上述提出的评语集,建立评价矩阵,选择相应的函数完成模糊运算,得出最终的评价集合。最后则根据模糊集的结果对事业单位展开综合评价。
对于全额事业单位而言,其预算管理人员众多,参与的项目与管理内容复杂,并且贯穿全年,工作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同时对单位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因此需要提高单位领导的重视程度,以进一步强化预算管理。因此,事业单位需要通过对内部控制的管理宣传,实现相应的目标与诉求。首先,应从事业单位内部员工开启宣传,以加强全体员工对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理解,纠正员工的错误思想,并引导员工明确两个概念之间的差别,进而在实施预算管理或内部控制时,全体员工能够更加积极、有效地配合,辅助内部控制工作更高效地开展。其次,事业单位应加强对全体员工的培训,尤其针对预算与内部控制等岗位上的职工,需要以更深层次的角度理解当前的法律法规与单位制度,全面提升自己的业务技能,同时还要加强预算编制人员的沟通能力与操作技巧,保证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协调与配合环节更流畅,提升工作的实际效率,也能有效避免职工的失误。
预算管理是覆盖事业单位全部经营与运行活动过程的重要工作,为进一步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还需要建立相关的考核机制与奖惩制度。首先,在预算编制开始环节,应建立分析与反馈机制,先针对预算编制相关的影响因素展开重点分析,在执行预算之后再对其中反馈的问题予以及时处理,以此缩小计划与实际工作的偏差。其次,应根据职工岗位的业务特点与工作需要,进一步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对应的岗位考核机制与指标,在固定阶段中对相关部门及个人进行评价,并以此结合奖惩制度,针对表现优异的员工与部门予以表彰、福利等方面的倾斜,而对于存在工作失误或其他问题的员工,则要进行一定的惩罚,多次犯错并未能修正,则要对其实施培训与教育,以此全面提升预算编制工作人员与部门的积极性,保证其工作内容的准确性与完善性。
对于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而言,应进一步推动其覆盖面与应用范围,实现全面性的发展目标。首先要对财政拨款资金部门实施统一预算管理的基本制度,在内部控制系统运行之下,必须将全部资金纳入统一的预算管理体系之中,并依据预算管理的基本要求与规范,采取统一的管理标准与方式,由此可以保证内控系统在工作执行流程中具备高度的统一性,从而使财务运行的基本程序更加规范化,全面提升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率。
与此同时,事业单位还应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一方面可以提升部门间配合的有效性,能够提升职工工作的基础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在更舒适、顺畅的环境中完成预算管理工作的任务。在具体改革过程中,事业单位首先可以将整体预算编制工作建立统一部署平台,并在其中建设预算编制、资产管理、政府采购等协调机制,促进相关部门之间的协作更加通畅。其次,需要针对其他相关部门进行培训与调整,既要保证其负责人能够根据项目信息准确填写清单,比如项目概况、预算、绩效目标等,又要在预算编制环节中,将采购、资产管理等岗位纳入编制,进一步强化采购计划、资产分类等工作的合理化,并能够与后期的工作执行与管理形成统一的模式。最后,还应建立多部门协同监督机制,共同监督项目执行的流程与资金的合理化使用,提高预算执行的规范性与目标性。
此外,事业单位还需要针对预算编制进一步改革,以推动内控的规范化建设。第一,应拓展预算编制人员参与的范围,将财务、人事、采购、项目等部门纳入统一系统,建立新的工作机制与平台。第二,应为预算编制相关工作设置充分的工作时间,根据预算工作的难易程度和内容多少,提前布置工作任务,以保证工作过程有条不紊。第三,应革新预算编制方法,采取零基预算或综合预算等新的方式,或者将其进行结合共用,建立与单位发展目标一致的前瞻性预算体系。
综上所述,对于当前事业单位而言,其内部控制工作体系不够成熟,因此需要采取科学的方式,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方式,并通过更新内控评价方法、推动内部控制宣传、建立预算奖惩考核机制、拓宽预算管理范围以及改进预算编制形态等方法与策略,进一步推动全额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发展,以此全面降低事业单位的资金预算风险,提高内部控制体系的科学化建设,同时强化事业单位的公共管理与服务职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