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财经大学计划财务处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普通高校普遍设置会计类专业;而传统教学侧重于理论讲解与技能训练,却忽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弱化会计职业道德影响力,导致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失范,甚至违法犯罪事件屡禁不止,该问题备受社会关注。高校作为培养会计人才的摇篮,职业道德教育成效必须接受社会各界检视,传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模式必须改革,并以就业为导向,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已势在必行。
(1)缺乏独立完整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现阶段,高校未能构建系统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目标欠明确,职业道德教育意识淡薄,课程体系中其从属地位明显;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相关的课程,只设置《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经济法》《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等,这些课程只是选修课程,且教学方式方法及手段单一,缺乏课程教育的系统性;尽管有些教师对思想政治与法律法规了如指掌,却对会计行业特征与职业操守不甚了解,理解不够到位,并受教学范围的明确限制,只是宏观的政治思想与法律法规教育为主,缺乏与会计行业特点结合的教学内容,教育理念较为模糊。
(2)注重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而弱化职业道德培育。多数高校的会计教学中,传授知识与训练技能,远胜于职业道德培育。从教学者来看,多数专业教师都持有“双师证”,还有部分教师在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从事会计兼职工作,教学水平与实操经验俱佳;而在教学中却不能把核算规则与会计制度融入职业道德上去,专业课程教学鲜有涉及职业道德教育。从学生方面来观察,由于近年来会计专业属热门专业,学生整体素质较高,专业学习兴趣也较大;但多数学生在完成专业学习后,把主要精力用于考取执业资格证,为就业铺路,关注专业技能提升胜于职业道德培育,以至于不少学生对会计职业素养知之甚少。有调查显示,高达85%的人认为从事会计职业最重要的素质是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优秀,而职业道德高尚选项却不足15%;由此可见,如不强化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将影响着会计行业健康发展。
(3)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方式与教学内容的局限及缺陷。一是培养形式单一。现阶段,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方式,仍以传统教育模式为主,培养形式单一枯燥,学生被动接受教育,教学效果普遍欠佳;单纯的理论学习,而忽视实践教学,难以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效果。二是教学内容局限。部分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所使用教材,周期长且理论性内容居多,缺乏应用性与实践性;教学中照本宣科,缺乏场景性与参与性,限制了会计职业道德内容,并影响教学效果。三是教学方式割裂。教学实践中职业技能锻炼与道德教育相分离,导致职业道德教育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学生难以运用职业道德规范与法律手段,正确处理会计活动中的各种复杂问题。四是教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分离,传统的教学方式,灌输式的授课方法,缺乏实践性教学与案例分析,学生课堂的参与性不强。
(1)多层次复合型高素质会计专门人才的需求。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具有专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的会计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多层次复合型高素质的会计专门人才将受到市场的普遍青睐;能够在实际工作部门(即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实务工作的,既具有扎实的专业能力、又具备较高的道德素养,既有理论水平、又能实践操作的多层次会计人才,将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迫切急需的;这样既能适应复杂的社会分工、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又能适应社会经济综合性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会计专门人才,才符合市场的客观要求。
(2)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专业人才知识技能的基本要求。总体而言,会计职业技能主要有: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水平、逻辑分析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创新能力及计算机水平等;有调查显示,上述技能都被认为比较重要,其排前四位的依次为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水平、职业判断能力、逻辑分析能力。
根据 ACCA 的会计人员知识技能要求,以及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会计从业人员能够适应市场环境,在具备会计学、经济学、企业管理等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职业判断与沟通能力,以及不同环境下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且不同层次会计人员专业技能有所不同:一是基础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资金管理、账务处理、财务报告编制等微观及执行技能上要求较高,而在公司治理、制定经营策略等管理技能上要求较低;二是中层会计人员在微观及执行技能上要求更高外,对其内部控制、纳税筹划、财务预算、公司治理、投资理财及风险控制等方面的管理技能要求较高;三是高层会计人员,既要掌管财务工作、管理财务部门、控制财务风险,还需了解企业经营流程、协调职能部门工作、建立良好投融资关系,为经营决策、筹资与投资决策等重大事项提供及时准确的财务信息,参与制定、推进并实施重大战略决策。由此可见,会计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的基本要求,是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娴熟的专业能力,而职业道德水平与社会责任感是其极为重要的职业能力。
(1)调整目标,提升教育地位。一是调整教育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积极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其教育目标既包括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稳健开展企业经营活动、和谐发展社会经济,还应包括职业生涯规划与自身利益保护等,将职业道德与自身利益进行直接挂钩,以促使其重视职业道德培育。二是增强社会责任感。以社会经济需要对会计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当务之急是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站在对社会负责任的高度,推进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从社会道德、国家法律及民族复兴等层面,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三是提升社会地位。高校是国家培养会计人才的主要渠道,职业道德教育水平事关会计行业乃至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树立良好职业道德规范,塑造忠于职守、严格自律的职业素养,不仅依赖于高校德育教育,更有赖于系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2)强化手段,改革教学方法。首先,授课形式多样化。积极推行情景教学方法,运用形象鲜明的图片影像,生动活泼的文字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运用案例分析方法,通过生动具体的案例,学懂弄通财经法规,提高学生学习效果;采取自主学习与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引导、角色扮演、评价总结手段,深入掌握与理解会计制度、法律法规、方法及原理。其次,改革考评考核方式。在教学考评考核过程中,对知识性测试可采用常规的笔试方式,而会计职业道德素养与职业能力测试,则应以灵活应用的方式,实施多种模式进行教学效果的考评考核。最后,提高教育融合性。现阶段,《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仍属选修课,其课程地位与专业核心课程尚有一定差距,如何提高其地位,加强职业道德与技能教育的有效融合,将是一种较为现实的选择;通过寻找两者的关联性,将会计职业道德渗入到职业技能的教育之中,提升其灵活性与实践性,拓宽教学渠道,提高整体教育水平。
(3)统筹资源,合理配置师资。由于课程内容庞杂,且缺乏连续性,现有师资难以适应整个课程教学,各高校可以统筹教学资源,由现有教师实行模块教学,教师根据自身教学特长,按模块分派教学任务,通过强化创新意识,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还可以聘请具有会计从业经验的客座教师、注册会计师、优秀从业人员等举办讲座或讲授模块课程,增强课程深度与广度。
(4)优化教材,完善课程内容。一是以会计人才需求为导向,完善课程体系建设;通过市场需求的全面调查,明确会计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客观要求,并以此为目标,完善人才培养计划,充实优化课程内容。二是强化教材建设;以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为指南,合理设置教材内容,教材结构科学合理,并丰富案例教学,实现课程内容的具体化与形象化。三是丰富教材内容,在深入了解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式、适岗标准与要求的基础上,根据教育目标、职业发展规律以及个性化发展诉求,修改、补充与完善课程教材内容,加强教材创编速度,并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获取更多教学素材,以丰富和延伸会计职业道德教学内容。
综上所述,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普通高校应以就业为导向,提升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地位,完善课程体系内容,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改革课程教学方法;通过强化教育,提高我国会计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专与业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