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通州小学 曹丽丽
小学语文属于语言性的综合类学科,也需要极佳的语感配合。但我国长期的传统教育模式并没有对学生语感进行过多培养,使学生学习效率难以提升,学习效果进步缓慢。为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语文语感的培养,解决学生语感方面的短板,以此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诵读是最传统的一种培养学生语感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一种方法。但在当代教育中,多数教师认为在当代语文教学中,学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考试得高分,而与考试毫无关联的诵读是浪费时间,完全起不到教学效果,从而忽略学生的诵读。教师长久性的落后教学思想使得学生缺乏最基本的语感培养方法,语感培养落后,对语文的学习积极性也被消磨。
其次,是语感情境的缺乏。教师的固化思想使得语文课堂功利化,且轻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语文课堂中一味追求课堂进度、笔试效率,难以抽出时间为学生创造语感情境,帮助学生提升语感,学生长期接受机械固化的教学,教师也在坚持“一言堂”模式,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会下降。
多数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语感时,将其作为专业性的教学手段,将教学与生活完全分离,未曾考虑过学生仅处于小学阶段,缺乏阅历、知识量以及各类能力的基础。脱离生活化的语感培养会使学生难以接受培养方案,不积极配合语感教学,对教学进度以及语感培养产生不利影响。
在小学阶段,要锻炼学生的语感培养,最重要的是进行诵读。通过诵读,先让学生能够畅快、流利地把文章朗诵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提升阅读文本速度,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对文章的亲切感和熟悉度,为以后品词赏句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朗读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学生间的差异性,教授朗读方式,给学生正确的朗读指导,从而保证学生朗读高效、准确地完成,完成对语感的初步培养。
如,《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一篇爱国意识强烈的课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朗诵,感受对祖国无比眷恋与思念的情感。教师提出:“同学们,这篇文章的主体思想非常明显,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完之后告诉老师,你从这篇课文中读出了什么?”诵读过程中,教师教授学生专业的诵读方法:第一遍略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查阅资料再标注;第二遍品读,结合文章情境,品味句子的含义;第三遍精读,读懂文章,寻找在当今生活的意义。
学生在教师指引下,通过反复诵读,深入体会文章情感,不仅使得自身情感与文章产生共鸣,也提高了理解能力,对分析句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学生的语感在反复诵读过程中得到加强。
对于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创造精彩的、丰富的、有趣的语感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小学生理解能力以及感知能力较弱,对于吸收知识需要良好的、有趣的情境。因此,语文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语感情境的创造,在课堂上增加语言小游戏或者演讲比赛等各类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扩展学习资料,利用好多媒体等技术,语感培养便也会事半功倍。
在学习词句后,为巩固词语的正确用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话语造句,“同学们,现在请你们用‘又……又……’造句,再用‘仿佛’造句,看谁造得又快又好!”此时,班上的气氛被教师带动起来,语感情境非常强烈,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这样,学生在教师给出的情境下学习知识,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也逐渐增强。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播放《我是演说家》,让学生先接触演讲,观察视频中的演讲人员对语言的把握。视频中有影像,有音乐,学生不知不觉就被带入演讲情境,从而有效激起学生演讲的兴趣。之后教师可以举办演讲比赛,让学生将学到的演讲技巧加以实践应用,进一步提高语感培养效率。
将语感培养生活化是提升培养效率的关键方法,学生对于生活中的事物较为熟悉,也容易接受。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将语感培养从书本上转移到生活中,结合生活,一方面传授语文知识,另一方面培养语感,巩固语感。教师可以从课本入手,把课本内容通过各类活动表现出来,给学生更直观的展示。学生想要更好地从文章中获得主观感受,就必须要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
如,在学习《我多想去看看》这一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联系生活,给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诗歌中的主人公想去看看北京天安门、新疆雪山,那么你们最想去的地方是哪里,为什么呢?”学生们结合实际,积极思考,再组织语言进行回答:“我想去北京故宫,想看看皇上住的地方有多么宏伟;我想去大理,想看看美丽的苍山洱海……”问题贴近生活,不仅拉近了学生与教师的距离,还帮助学生稳固并提升了语感。
综上,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师不仅要注重书面知识的教授,也要抽出时间强化学生的语言感受,让学生在积极向上、科学严谨的语感环境下,提高语言感知能力,提升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