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吉生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金河镇九年制学校,甘肃武威 733000)
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我们只有不断强化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保证他们未来的良好发展。对此,社会各界都广泛关注小学生的教育问题,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但学生受家庭教育和自身能力的影响,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在符合学校教育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我们应正确看待学生群体的差异化。语文学科是最能体现差异化教学的学科之一,其涵盖的内容深远复杂,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需要以开放性的思维,鼓励小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并激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使其找到学习的乐趣和学习的动力。
“非指导性教学”理念是由罗杰斯“以学生为主体”理念演变而来的,后在传播过程中,被逐渐称为“非指导性教学”。顾名思义,此类教学方法的目的是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首先,从教师的个人心理层面来说,教师需要从内心深处转变观念,改善传统课堂中“你问我答”的压抑性教学方式[1]。其次,教师在转变个人观念后,需要从改变教学策略着手,将思想与政策结合,并通过课堂的表现加以落实,以保证整个教学理念实施的有效性。最后,无论教育方针朝着什么方向变动,其围绕的核心始终是学生。因此,教师只有保证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才能真正地实现“非指导性教学”理念的核心目标。
从“非指导性教学”的基本含义就能分析出其主要特点。其一,“非指导性教学”改变了传统的以教材内容为教学目标的设置方式。“非指导性教学”新理念要求教师放下经验型教学方式,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方案都以学生的思想意识为依托,以学生目前的接受能力为基础,保证整个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目标是凸显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2]。在学生遇到难题时,教师不能直接将答案抛给学生,而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无论学生在整个思考过程中出现多少次错误的答案,教师只需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并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即可,从而锻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二,“非指导性教学”改变了教学课堂的学习氛围。语文教学过程中涉及最多的环节是阅读理解,教师往往从自我的主观意见认定学生对这类知识点的把握不够到位,从而引导学生随着自己的思维进行思考。这种方式虽然能保证知识传播过程中的正确性,但也仅适用于学生现阶段的学习状况,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并且这种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氛围是严肃而没有活力的[3]。对此“非指导性教学”理念从指导教师改变教学观念开始,在保证语文教学课堂活跃性和趣味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
综合以上两点特征及该理念的核心思想可知,传统的教学环节涉及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等多个角色,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学的成功与失败都源于教师的“教”,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则没有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引导。对此,在新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仅需扮演资源提供者的角色即可,不能将自我的思考行为融合在“学”的过程中,否则会影响学生的自我判断能力。
任何教育理念的有效性都需要通过教学实践来证明,小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小学语文不仅是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要学科,更是小学生未来生活中的基础。创新小学语文的教学活动,不仅能改善学生现阶段的学习成果,还能服务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4]。随着新课标改革理念的深入,“非指导性教学”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也有着更具体的应用方式,具体如下。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扮演着“师长”“父母”式的角色,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起到激励、约束、指导的作用,旨在让学生在“规矩”的教学环境中学会教材上的基本知识点[5]。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占据了主要地位,将学生的思想意识和学习心理放在了次要位置,导致学生无法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而教学实际上是一个互动性很强的过程,要求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和教师形成双向沟通、互动,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索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向。对此,在“非指导性教学”理念的引导下,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以实践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将知识点掌握得更加牢固。
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内容是整个学习阶段最基础的,主要以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为主,其中有许多关于春天和秋天的文章,在进行季节性课文的教学活动时,教师首先需要分析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主要接洽点,将其中的联系作为教学的主线,让学生通过两者的联系展开思维,并从自身角度进行课文的解读。
例如,在学习《秋天的图画》这篇课文时,小学生通过文字描述难以感受到色彩的变化,即便通过教师的指导学会了生字词和基本的词语语境,也很难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此,首先,教师需要给小学生更多的信任,相信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方式将课文的中心思想理解透彻。在进行生字词教学时,教师需要鼓励学生通过查字典、询问等方式,主动地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学习每篇课文的生词时,掌握认识生词的方法,而不是仅以学会这一生词为目标。其次,《秋天的图画》这篇文章主要是刻画秋天的色彩,因此教师可通过题目的解释,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发现秋天的变化与色彩,并通过简要作图的形式加以体现。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教师在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只需监督学生的积极性即可,不必过多地设置指导性问答,否则会限制学生的思考范围。当学生完成整个文章的学习活动后,为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则需要设置交流互动的环节,并对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进行鼓励,最后将学生在理解上有偏差的内容,加以纠正,这样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能在实践过程中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开展新课教学活动时,总是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对教材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讲解,让学生在教师思维的指导下,接受教材上的主要内容。这种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养成不爱思考的习惯,与“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这一理念相违背,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更严重的是,这种“一锅端”的教学方式,还很容易阻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6]。
对此,教师需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是通过每个细微的教学活动来体现的,并不是由某一个特定的环节来实现的,只有将各个环节的设置中心都变成以“学生的思想为主”,才能保证学生在不断的自我思考过程中,找到自主学习的方式。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总是将学生的提问环节放在课文讲解之后,而学生需要时间消化大量的新知识点,短时间内无法完整全面地思考自我的问题所在。对此,教师需要将学生提问的环节前置,并且保证各个环节都有学生质疑的声音,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行为。
小学高年级阶段的课程知识点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有足够的词汇量和基本的文章阅读能力。但教师在开展这一阶段的教学活动时,容易因升学目标形成心理压力,从而加快教学环节,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如何在这一阶段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该阶段的难题。对此,教师在摒弃指导性教学方式的同时,应通过自主提问的环节,让学生针对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行强化学习,并且通过课外读物的引进,让学生在提高阅读量的同时,提升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和鲁迅先生有关的文章过程中,学生会对鲁迅先生的生平产生好奇,对此,教师可借助于鲁迅先生有关的视频和书籍,对鲁迅先生的生平进行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鲁迅先生的角度进行换位解读,从而提升阅读的效果。
在新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学生、家长、学校都需要有一定的时间进行缓冲,虽然许多学校都在积极采用“非指导性教学”理念,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对此,要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还需要学生在新的教学模式下积极配合,相信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非指导性教学”理念一定会得到广泛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