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实验小学 钱慧妮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文化一词也走进了语文教育者的视野。传承文化已成为语文核心素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对学生的精神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多侧重知识技能方面的讲解,忽视文化知识的渗透,或往往一带而过,没有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播下文化的种子。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积极为学生营造文化氛围,使其在课堂中感悟文化的魅力,指导其生活实践,涵养其品行。
文化能够给人带来一种精神认同感,也可以帮助学生打开一个纷繁的世界,在文化的引领下,学生的思想品质会得到更大的提升。立足文化之本,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这对于小学生修养、品行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文化氛围,充分展示出文化的魅力,由文化之境入阅读之情,这样,学生就会在内心深处形成一种文化自信,获得精神的成长动力。
例如,《白鹭》这篇文章中用了儿童能够理解的形象化语言,向学生展现了一幅美丽的风景图画,美不胜收。它引导着学生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这篇散文充满着画面感,本身能让学生产生想象,获得极大的审美愉悦,它的文化魅力不容置疑,学生可以借此养成审美情趣,懂得自然之美。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其营造文化氛围,使学生迅速入散文之境。“同学们,如诗如画的语言是心灵的声音,它用最灵敏的嗅觉带给我们关于美好的一切想象,它就像一泓清泉,轻易就让我们沉醉其中,使我们获得精神的愉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篇散文,大家想不想听老师为你们配乐朗读呢?”学生们的学习情绪被调动起来,还未读诗歌心灵已经远行。
文化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淀起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小学生中开展文化教育符合现代化教育的需求,教师在渗透文化时,要精心选择适合学生的文化氛围,不能过分拔高,要以儿童的视野去看文化、学文化。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很多优秀的文化内容,而这些内容有时会被教师讲解得非常深奥,学生在一种期待而又不得的心理氛围下是没有办法了解文化的内涵的,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浅出地为学生找寻文化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在平凡的生活中感悟到文化的魅力。因此,可以通过问题探究、思维迁移、美读感悟等多种教学策略打开学生的文化视野,使学生在文化的海洋中遨游。
例如《少年中国说》用慷慨激昂的语言写出了少年应有的责任和担当。作为中华儿女,每个人都应该有报国之志。因此,教师可以导入:“同学们,请大家迅速读课文,有没有被一种情绪感染?有没有热血澎湃?作为祖国的花朵,你应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呢?”以此去启发学生思考和感悟。很多学生都说要为国家而奋斗,但这样奋斗很抽象,学生也许并不懂得它的深刻内涵。教师要联系学生生活,指引迷茫的小学生。“同学们,我中华儿女自古以来就有着为国奋斗之梦想,这是我们祖先传承下来的高贵品质,这是文化的魅力,古代就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有‘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忧国慨叹。作为新时代的我们,也要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要懂得坚持和奋斗。”如此,学生们便会备受鼓舞。
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特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找寻常态生活场景,利用这些场景进行文化阐释,这样学生接受起来就会更容易,也能够在普通的生活中发现文化之美,涵养性情,培养审美情趣。
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但在学生心中,它应当是具象的存在——它可以是一次与书本的心灵对话,可以是一次亲近自然的体验,也可以是一种莫名的崇拜。在文化的世界中,学生的心灵会越来越清明,越来越有味道。单纯依托课文也许不能使文化的内涵充分展现出来,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拓展,在拓展中深化文化内涵,强化学生的思想认同感,使其建立起文化自信,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品格。
例如《圆明园的毁灭》用反衬手法写出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铭记历史,不忘屈辱,热爱祖国灿烂的文化。在这篇课文中,教师可以展示生动的图片,让学生课下去阅读《文物介绍》,也可以让学生观看近期热播的《国家宝藏》,引导学生去发现更多的中华文化,为学生提供拓展阅读的内容,借此使学生热爱祖国文化,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文字和画面中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悟千百年来形成的文化意蕴。这种借助文本进行的拓展非常有效,既可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还可以使其在一种充满着探究欲望的心理氛围下去学习文化,接受文化的熏陶。
文化与品质相连,文化内容也展现了学生的阅读品质,每一篇文章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在拓展环节再次渗透文化,更能强化学生的文化品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涵养学生的文化性情。
总之,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营造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展开文化思考,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文化与生活的关联。与此同时,教师要依托文本拓展文化内涵,让文化深入学生心间,让他们成长为一个个阳光儒雅、知礼守信的优秀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