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中心小学 章 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设计有了新要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作业要有个性、有新意。教师设计作业既要顾及对单元知识、重点知识的回顾和巩固,又要看到不同学生身上的不同知识储备、接受能力、学习过程等,针对学生的问题积极备课、上课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知识水平的不能巩固和语文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
长久以来,普遍的观点认为语文作业的形式就是“读课文”“写句子”,好像作业呈现的形式必须体现在本子上、笔杆下。这样单纯只重视“知识的巩固”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将学生的作业陷入无限的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区域之中。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中,总是摆脱不了抄抄、写写、背背,而重复性的工作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排斥。因此,我们可以创新作业形式,多布置一些操作性的作业,教师要根据课标要求和单元章节的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学生可以执行的作业任务。首先,很多课文都是幽默有趣的小故事,在学完课文后有的学生意犹未尽,我们就要抓住学生宝贵的热情,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诸如“你觉得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主人公会怎么说”这一类的拓展延伸型的问题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还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其次,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做知识归纳和整理。在学习课文之前,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查字典、去图书馆查阅资料、上网、问身边的人等途径收集有关课文的背景和作者资料,建立“资料卡”。课文学习完成后,将重要的字音、字形、成语等内容整理在“学习档案”里。实践性的作业大多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学生调动眼、手、脑等多方面感官进行工作,长此以往,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语文学习能力。
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巩固和延伸,是教学环节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要本着差异性、多样性、趣味性等原则,布置充满个性和特色的作业,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和积极性,最终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稳步提升。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大多比较喜欢表现自己,渴望有展示的空间和舞台,这时教师可以考虑布置表演型的作业,诸如亲子读书、个性绘画、主题演唱、诗歌朗诵、剧本表演、角色对话等。这样新颖的表现型作业模式普遍受到广大小学生的欢迎,他们甚至觉得这不是作业,而是展示自我的舞台,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和创造,在深化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小学生的作业形式不应该拘泥于任何一种新式,最关键的是要让学生乐在其中,让其兴趣盎然地参与到表演中,这样的效果是机械、重复的背诵、抄写所远远达不到的。同时,通过多种多样的个性化作业形式,一方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培养其学习语文的信心;另一方面,还能帮助教师和家长发现学生其他方面的潜能和才华,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
不置可否,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无论是从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知识储备、接受能力、反应水平等各个方面,这就决定了“一刀切”的传统作业模式不适合所有人。对一些基础比较扎实的学生而言,普通量的作业不能很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这类学生往往会觉得“作业太简单了”“作业没什么意思”;而对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而言,面对相同难度的作业量则会觉得“力不从心”,久而久之,就挫伤了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学生拥有更多的主动权,这样才能更积极、从容、高效地参与到语文作业中来。让学生拥有作业的主动权,一方面是从作业的难易程度上讲,教师对作业的设计一定好把握好总的量,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和空间,例如,针对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可以布置“基础+强化+延伸”的作业,而对成绩稍差的学生则重点掌握“基础”部分即可。这样基础较差的学生重视练习基础,巩固提高;基础较好的学生不光完成基础任务,再加大挑战力度,多学善思。整体而言,所有的学生都能收获成功的乐趣,觉得有所学,产生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是作业的形式不必太死板,有的学生善静,更喜欢写写画画,这时教师可以多布置一些安静的、文字性的作业,而有些学生坐不住,爱动爱说,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口头表达类的、讨论类的作业。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自己最适合的作业,能直接提高作业效率和效果,也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总而言之,语文是小学阶段的重要科目,一方面,直接关系到学生小考中的成绩和初中校所的选择;另一方面,作为基础学科,对其他科目的学习起着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作业作为小学生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定要求新求变,不断探索。我们必须严格按照素质教育的方针政策,落实实践,在理论的指导下设计丰富、轻松、个性的作业形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理论,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发展更加健康、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