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栋强 副教授
(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贵州贵阳 550025)
城乡物流一体化是市场机制作用和物流产业创新的必然趋势,互联网技术为对接城乡物流提供良好契机,有利于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全面推动社会经济进步。深入研究互联网背景下的城乡物流一体化趋势,提出新型城乡物流模式构建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党中央提出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要求,致力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大力缩小城乡物流差距,在机制创新、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基于良好的政策环境,以及城乡之间在经济、文化层面的一体化趋势,逐渐推动城乡物流一体化,为实现城乡整体利益奠定基础。就物流业自身而言,其产业提升过程必须与时俱进,在互联网背景下,促进内外要素融合才能实现高效资源配置,形成可持续发展态势,一方面产业内部的作业流程、设施设备应实现统一,另一方面产业外部应对运营模式、标准进行改革,与相关企业协同联动,推动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并促进城乡物流一体化进程。
城乡物流需求是推动城乡物流一体化的关键要素,随着城乡经济与农业产业化发展,城市物流需求持续集聚和扩大,农村地区也获得全新的转型机遇,对于物流的需求不断得到释放,为缩小城乡物流差距提供驱动力。具体而言,为顺应城乡物流需求的广泛增长,城乡之间展开多元互动,实现分工合作、优势互补,极大推动物流产业兴盛,提升物流服务效率和范围,合理控制区域内物流成本。此外,随着农村物流需求持续增长,对城市物流产生强大吸引,促使其延伸至边缘乡镇,逐渐打造物流网络,形成布局广泛的物流节点,消除城乡物流壁垒,推动城乡物流产业同步提升。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物流产业的发展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市场机制作为推动城乡物流一体化的重要因素,具体指市场内在的调节能力与外部政策引导,而其发挥作用则需依赖于产业结构改革与产业链协同创新。随着城市化进程持续推进,城乡之间逐渐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合作升级机制,并产生一体化的产业链条,推动城乡之间在信息技术、生产要素层面的互补。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驱动作用,应大力推动城乡物流一体化,为城乡经济文化同步提升奠定基础。
城市物流建设。构建城乡物流一体化应统筹考虑城乡物流“双向发展”,以城乡物流产业升级带动城乡经济文化协同创新。就城市物流而言,亟待改进下述内容:第一,完备的交通设施建设,打造专业化的物流配送服务中心,辐射周边乡镇;第二,发挥物流产业规模效应,以带动城乡物流产业繁荣,大力推动物流产业基地建设;第三,重视城市快递行业,科学布局、优化安排,缩短快递配送时间,强化快递物流效率;第四,发挥业内龙头企业的重要价值,科学布局物流分拨中心,推动跨区域配送。
农村物流建设。农村物流业建设相对缓慢,为实现与城市物流的双向互补,应强化农村物流建设:一方面,注重农副产品生产,强化冷链物流技术,逐渐开拓农村经济市场,供应优质多样的农副产品;另一方面,着力发展乡镇工业物流、日用消费品物流,提升农民生活水平,推动农村经济整体提升;此外,为控制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还应当重点关注逆向物流产业。
基于网络信息技术,能够打造完善的物流网络体系,为城乡物流一体化创设条件,应对各物流环节实施统一布局、科学规划,使得各环节紧密连接、环环相扣,确保城乡物流体系的运行效率。
物流园区。物流园区规模较大,能够发挥综合性功能,实现城乡物流的有效连接。在具体布局时,应充分考虑各家物流企业的特点,充分利用周边交通优势,健全园区物流设施,推动物流资源优势互补、紧密衔接,充分发挥园区在城乡物流一体化中的重要作用。
物流中心。物流中心促进物流的高效化、系统化,是组织、管理物流活动的重要据点,规模小于物流园区,可将其视为物流园区的分支,为园区提供特色化的专业服务。在建设物流中心时,应注重其与物流园区的衔接与配合。
配送中心。配送中心提供配送服务,实现零售商、批发商等下游客户与物流中心的对接。具体而言,物流中心充分利用互联网、物流设施,根据客户订货需求,及时拣选、分类、加工货品,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配送网点。配送网点属于末端物流节点,直接为客户配送货品,呈现区域性特征,能够提升效率、节省成本。在建设配送网点时,应充分考虑区域物流设施,强化与配送中心的紧密衔接,设计最优的配送方式、配送路径,完善物流产业运营模式。
交通网络建设。城乡物流一体化以物流产业升级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为基础,致力于带动城乡经济文化融合创新,缩小城乡差距。应从整体层面上对城乡交通进行规划,科学布局交通枢纽,合理建设高速公路、机场,优化原有交通设施,结合物流园区配套设施的建设,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创建复合运输,提升城乡物流效率。
信息网络建设。信息不对称是妨碍城乡物流一体化的关键要素,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推动城乡信息网络建设,形成覆盖广、功能全、效率高的物流信息平台,打破城乡信息壁垒,基于信息一体化,促进城乡资源优化整合,实现城乡物流产业的协同创新。
政策环境建设。城乡物流一体化是协调城市与乡村经济增长速度、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动力,能有效解决农村问题,各级政府应根据区域布局、经济水平、环境优势等,针对农村物流出台有效政策,促进城乡物流一体化。
上述基础建设并非单独存在,而应进行整体规划布局,强化城乡基础建设,并实现各基础设施的融合运用,为城乡一体化进程创设良好条件。
受多元因素影响,我国城乡经济差距显著,农村物流产业现状也远落后于城市,导致城乡物流呈现“二元化”结构,阻碍物流一体化发展。在构建城乡物流一体化模式时,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统一规划、管理城乡物流产业,将二者有效衔接,实现物流资源优化整合、融合互通。
城乡物流一体化本身具有开放性,应将这种开放性贯彻至城乡物流一体化模式构建的各个环节,一方面坚持物流体系内部开放,实现管理、技术、信息等内部资源的整合,另一方面积极衔接外部要素,与各产业联动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城乡物流一体化具有系统化、整体化特征,为发挥物流体系最大价值,应科学设置物流环节,结合标准化管理,实现各物流环节的紧密衔接,优化整合资源,提升城乡物流一体化模式的运营效率。
可持续性是城乡物流一体化模式构建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能够推动物流产业趋于信息化、智能化。将物流产业融入城乡整体建设规划,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引入信息技术,并融合生态理念,优化资源配置,合理设计交易路径和方式,减少无效运输,助力农业产业化进程,确保城乡物流的一体化建设。
基于历史原因,城乡之间在文化、经济、观念层面存在客观差异,成为推动城乡协同共生的壁垒。就物流产业而言,城市已建设出较为完善的物流体系,农村物流却建设迟缓,与城市物流形成“二元”结构,妨碍城乡物流一体化模式的构建。其中物流主体差异最为明显,农村地区受“重农轻商”思维的制约,对物流产业较为轻视,物流主体缺乏先进的物流思维与市场观念,且多具有“散、乱、小”的特征,存在专业性低、功能单一、规模较小等问题,在与城市物流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
物流设施是城乡物流一体化建设的基础,但由于农村地区的管理水平、技术、观念等要素较为滞后,限制了市场机制的驱动作用。以山东莱西农村物流园为例,该物流园在园区基础设施、交通设施布局等方面建设不足,在质量与数量上较为匮乏,服务网点功能单一、覆盖不全。由于物流设施建设不足,且缺乏规划性,导致快递业发展较慢,制约农业产业化进程,限制城乡物流一体化建设,与城市物流产业形成较大差距。此外,城市物流设施也存在规划不合理的问题。例如,部分城区物流设施重复配置,导致资源浪费。城乡之间的物流设施差异,成为限制城乡物流协调共生的重要因素。
城乡之间的生产生活具有较大差异,导致城乡物流需求分布不均,农村物流需求受时空影响显著,呈现分散性、季节性、多样性特征,而城市物流需求不受时空制约,在城市规划和信息技术的影响下,空间分布较为集中,有利于形成专业化、大规模的物流系统。随着城乡合作,城乡物流呈现“双向性”特征,推动城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一方面农村的各色农产品大量流入城市,另一方面城市的工业化生产资料、信息技术进入农村,形成协同共生趋势。由于城乡物流需求存在差异,“农村—城市”“城市—农村”的物流体系差别较大,限制城乡物流资源的全面整合,妨碍城乡物流一体化建设。
城市是我国物流产业建设的中心,各项物流资源、扶持政策推动城市物流大力拓展,而农村物流却进展缓慢,与城市物流形成“二元”结构,阻碍城乡物流一体化进程。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城乡物流产业获得新的机遇,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够紧密衔接城乡物流,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物流产业优化升级,实现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由于农村物流建设较为滞后,在构建城乡物流一体化模式时,应着力引入优势资源,做到因地制宜,逐渐推动农村物流体系的健康发展。
增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互联网覆盖范围小、基础设施不足,各级政府应增强财政支持,完善农村互联网设施,提升互联网普及率。针对农村地区网速差、上网难的现状,应重视互联网技术研发,引进通信运营商,为农村地区提供覆盖广泛、高效便捷的信息网络。基于完善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必将为农村物流建设奠定基础,消除城乡信息壁垒,推动城乡物流一体化进程。以浙江省宁海县为例,经过三年建设,宁海县于2017年完成三级农村物流服务网络布局,并成立邮政物流服务站,搭建物流综合服务平台,形成完备的物流体系,确保农村居民生活品质,并推动当地农业产业化的开展。
重视手机上网平台建设。随着智能手机在农村地区广泛普及,我国农村网民规模持续扩大,人们多借助智能手机完成上网活动,获取多元化的网络信息,并在线选购生产生活物品。手机上网的普及有利于推动城乡物流一体化建设,应顺应城乡居民实际需求,致力于打造完善的手机上网平台,全面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
注重农村电子商务培育。城乡物流一体化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应从整体层面统筹城乡物流产业,大力培育农村电子商务。例如,借助互联网技术扩展农村信息服务业务,使电子商务平台终端立足于农村、服务于农村,全面对接农村资源,结合完善的物流设施、物流网络,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农产品生产和销售,避免生产过剩现象,促进城乡物流紧密衔接。
整体规划城乡物流布局。城市物流是我国物流产业建设的核心,国家政策也倾向于推动城市物流体系的建构。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乡物流一体化成为产业提升的新趋势,政府应从整体层面把控区域协同,将物流一体化视为促进城乡协调的关键动力。扬州市在推动区域物流产业建设时,全面考虑城乡物流,并将其纳入全局规划,设计合理的发展策略,科学布局区域内的物流体系。除推动物流设施和信息网络建设之外,也需完善城乡交通布局,促进城乡空间形态相互融合,打造综合性的交通网络,为城乡物流产业健康升级创设条件。
重视政策引导。市场机制是推动城乡物流一体化的关键因素,政府监管对市场机制有较大影响,为促进城乡物流和谐发展,政府一方面应结合农村现状,为农村物流建设提供适当的优惠政策。例如,对于农村物流投资项目,适当给予税收优惠,为投资主体提供贴息补助等。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引导、完善农村物流设施,牵引城市物流延伸至农村地区,推动城乡物流科学分工、资源互补,实现城乡物流协调统一。此外,应注重培养农村物流人才,合肥市政府对物流主体进行技术指导,提供专业培训,提升物流人才的信息素养、市场观念,为城乡物流一体化奠定人才基础。
建设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受生产方式、思想观念制约,农村物流呈现复杂性、分散性特征,物流主体较为散乱、规模偏小,针对该现状,应重点培育物流主体,创建专业化、规模化的农村物流,并积极依托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例如,湖南省农村供销合作社积极发挥种植业、养殖业等相关组织作用,有效实现市场对接,维护农民权益,提升农村物流集约化程度,成为该省农村现代物流的主导力量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
强化农村物流企业建设。互联网技术打破了城乡物流一体化中的信息壁垒,消除城乡信息不对称问题,政府可借此扶持农村个体经营户转型升级,加入物流市场,形成多元化的物流主体。并重点建设龙头企业,主导农业产业化创建,提升农村物流效率,促进城乡物流对接。此外,由于农村配送环境较为恶劣,政府应联合企业为农村物流人员提供有效保障,例如,菜鸟网络与蚂蚁金服、保险公司展开合作,为菜鸟乡村合作伙伴与物流工作者推出“一路无忧”计划,帮助物流人员抵御意外事故。
受生产生活方式影响,城乡物流存在客观差异,应结合区域特征,创新物流服务模式,体现城乡物流一体化的巨大优势。目前,为释放农村物流需求,扩大农村消费市场,带动农业产业化建设,我国推出一些有效的商品物流工程,以及“农超对接”等新型物流模式,推动农村物流有效发展。但农村物流需求具有多样性特点,包括日用消费品、农产品、农用物资等,各类物流对象需要依赖不同的物流系统,在构建城乡物流一体化模式的过程中,应注重物流模式创新,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化整合各种物流系统。例如,充分发挥农户、合作社、企业、超市的价值,创新出多元化的物流对接模式,并依托城乡产业联盟,创建城乡物流联盟,借此强化相关产业之间的联动合作,推动城乡资源双向流通。
提升物流产业的信息化。互联网技术有利于解决传统物流产业的运营弊端,通过搭建网络化服务平台,一方面能形成网络状的城乡物流布局,全面发挥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的辐射作用,完成城乡物流有效对接,为城乡提供广泛多元的物流服务;另一方面网络信息平台能够及时收集、整合城乡物流信息,科学优化城乡物流资源,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推动“智能物流”建设。智能物流是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结合大数据、自动识别、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赋予物流产业智能化、社会化特征,实现各物流环节的紧密衔接,有效降低物流成本,促进物流产业转型升级。在城乡物流一体化模式的构建中,应引入“智能物流”的理念和技术,推动城乡物流产业信息化、智能化运营。四川省联合菜鸟乡村,结合当地实情建立农业物联网,对农产品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精准把控,实现城乡物流一体化运作,协助“川味儿”农产品进城,同时为农民创丰增收。
综上所述,互联网技术对促进城乡物流一体化具有重大价值,有利于消除城乡隔阂,实现物流要素融合互通。基于城乡物流之间的巨大差异,各地应积极搭建城乡物流一体化信息平台,并从整体层面规划城乡协同进步,健全农村物流设施,创新物流服务模式,致力于打造信息化、智能化的城乡物流一体化模式,持续扩大农村市场,带动城乡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