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第三实验小学 宋兆刚
语文的教学过程绝不仅限于吃透课内文本,小学生处于理解记忆的黄金时期,教师应把握时机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提高个人的阅读水平,根据文本分析过程促进精神的充实。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高效阅读的一般方法,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既要学生增加阅读数量,也要让学生每读完一本书,能从精神情感层面上得到额外的收获。这样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判断是非,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
教师对于学生阅读名著的指导首先要选定读物的类型,一般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延伸阅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背后的情况,实现文本的互补,能丰富学生对文章的还原。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深度理解课文背后蕴藏的情感。语文教学过程最重要的是以文字为沟通师生情感交流的媒介,用心灵去感召心灵。只要学生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了情感的力量,就是一个浸润了人文素养的人。在以后面对生活学习都能联想到阅读片段,进行独立思考并流畅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这就是语文教学过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比如,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想起《鲁滨逊漂流记》中艰苦卓绝的鲁滨逊,在进行野外探索的时候能想起法布尔写《昆虫记》时对昆虫的细致观察,诸如此类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环节中进行探索。
教师要深度挖掘课文内容,结合学生日常生活进行学生名著读本的选择。这样在难度上能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比如,上完五年级的《将相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史记》中后续事件,了解廉颇后来是如何被赵王调离职位,蔺相如为何劝谏赵王复用廉颇最终却没能成功。教师可以让学生感受战国时代风云诡谲的背景以及其中谋士武将的智慧和勇气,以读促学,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勇气和责任担当意识。
语文文学名著阅读中,国学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国学复兴的大背景之下,教师一定要增加学生的国学阅读能力培养,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还要将古人的智慧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理解内化。古人的智慧在今日并不陈旧,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熟读国学经典,将国学知识通俗化引入课堂中,帮助学生疏通文义,为学生进行例句讲解。国学阅读能力的提升需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循序渐进。低年级的学生推荐阅读《弟子规》,帮助学生养成规范的行为举止,同时明确基础的道德规范。
中年级的学生可以推荐《千字文》《论语通译》,《千字文》读起来朗朗上口,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于简单自然规律和历史的掌握。《论语通译》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儒家为学为人的处世要求,用颜回居陋巷不改其乐的高尚品质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提高要求,让学生阅读《史记》,结合译注掌握翻译简单文言文的能力,让学生根据亲身翻译最大限度将文言中情感通过自我加工表述出来。
课外名著的阅读注重“博观而约取”,教师应该让学生群观中西方名著读物,感受不同文明下价值观念的不同,以及在面对相同事情的时候全人类对于责任认知的相通性。《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在面对国家利益的时候都舍弃自己而顾全大局的民族意识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也有相同的体现。因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感受其中情感的真挚性,将这种家国责任情怀从小灌输到学生的心中,在中西方差异中找到链接点,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为成为现代化中国的真正公民,知识和品行全面发展。
课外阅读一定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阅读中对于黑白善恶的明辨是非,能让学生内化道德层面,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并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优秀的名著读本不论是从探索人性本质还是在揭示社会现象方面,都是让学生增加社会经验的优秀参考书。小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因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渗透讲授读本中人物心理性格,作者的深度主旨思想,在书中学生能洞悉世间百态。陶行知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知行合一的过程对于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语文课外阅读是一场教师引导下带领学生修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领会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感受到文化透露出来兼容并蓄的广博性;在体会文字中蕴含的情感时,实现对学生价值观奠基的重要过程;阅读的过程在于思索文字背后的精神力量,点滴的积累中体现的是学生人文素养的增进。教师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课文内容进行延伸,利用国学与名著相互补充,培养学生道德水平以及精神层面的进取。让学生在书海中徜徉,在一生的黄金年代收获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