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涂坊中心学校 涂启能
朗读是把文字语言转为有声语言的过程,在朗读过程中需要学生做到手、眼、耳、脑、口并用,在多器官协调之间完成阅读任务,提升阅读质量。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朗读教学形同虚设,没有落实。例如《小学新课标资源库》中对小学语文听的部分练习中,就要求注重学生朗读水平。而实际中部分教师认为朗读即是将某些字词读音加重,忽略其中最为关键的情感表达。基于此,本文略谈小学朗读教学中主要存在的几个小问题及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策略。
“朗朗上口”“书声琅琅”“声情并茂”等词语无不向我们显示了朗读的重要性,我国古人学习中就十分重视朗读,将文本上的文字大声朗读出来,在多次重复的朗读之中品味其中的内涵。在现代教育理念中,朗读也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丰富情感体验。近年来,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却出现退化现象,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
首先是由于小学生认知能力的影响,在朗读中只注重其音,未注重其意。例如朗读教学中许多教师都要求能够大声、流利地阅读,许多学生在多次朗读中甚至能够背诵,却不能理解文中的含义,更难以实现朗读的“声情并茂”。这种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即是教师朗读指导流于形式,缺乏科学指导。
其次是朗读教学中学生缺乏兴趣与主动性。例如在日常教学中,很多学生不会主动朗读,往往是在教师的要求下才会去被动朗读,显然这不利于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究其原因,小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停留在初级阶段,感觉作品是枯燥、单调的,影响阅读兴趣的培养。如果缺乏了兴趣,那么朗读教学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又何谈阅读素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其中最重要的方式,也是实现学生阅读素养提升的基础,对于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语感等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小学语文日常教学中必须强化朗读教学,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与动力。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在朗读教学中亦是如此,学生如果对朗读缺乏兴趣与动力,那么朗读教学质量的提升就无从谈起。具体实施中,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方法与内容,设定悬念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朗读欲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开展探究性朗读,促进阅读质量的提升。例如在《只有一个地球》《新型玻璃》等说明文朗读中,其特点是语言凝练,文章结构简单,对某些科学道理进行说明,结构上层层递进,具有强烈的逻辑性。所以阅读指导中为提升这类作品的朗读效果,教师要通过设疑让学生产生兴趣,最终提升朗读质量,了解说明文中所介绍的科学知识。
二是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与认知特点,针对性地开展朗读教学。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由于知识积累、认知能力差异,在面对同一篇文章时,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朗读水平,影响朗读质量。在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朗读教学中,也具有不同的目标。例如在低年段朗读中,主要要求学生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感受语言之美;高年段中朗读要求进一步提升,不仅要正确流利,而且要声情并茂,学会通过朗读来品味文本内容与情感。所以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在进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开展针对性朗读教学策略。例如针对低年段的小学生,他们喜欢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的儿童诗,如《小蝌蚪找妈妈》《丑小鸭》等,在朗读指导中要激发学生的朗读激情,在朗读中学会道理,在朗读中识字。又如在高年段朗读中,由于学生认知能力有所提升,所以朗读指导中要强化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充分品味、感受文本中的喜怒哀乐或悲壮、美好的情感,并通过朗读语调将之表现出来。
三是为培养学生良好情感,实现声情并茂,朗读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文体与内容进行针对性指导。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令学生吟诵,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声情并茂是朗读的最高阶段,也是最有效的阶段,在教学指导中不能让学生认知停留在表面,而是应该深入内里,受到情感态度的熏陶。例如在诗歌朗读中,无论是古代诗歌,还是现代诗歌,都具有语言简单、意境优美、情境相融的特点。例如《春夜喜雨》朗读中,“生”“声”“明”“城”等都是韵脚,在朗读时韵律整齐,而且意境优美,在朗读指导中要突出这两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阅读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朗读则是实现这一主题,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最佳手段。对于小学生而言,朗读过程即是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能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语速语感、语言能力、审美能力的全面发展。所以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让学生掌握良好的朗读方法,最终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