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鹏
(成都艺术职业大学,四川 成都620460)
自信不仅是支撑个人人生发展前进的关键素质,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维持进步的必备条件。追溯中国的近代史历程,发现在中华精神中存在文化自卑心态,这是从19 世纪40 年代的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在一系列突如其来的屈辱面前逐渐丧失民族和文化自信,民族精神一度萎靡不振。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军事的强盛,文化建设被逐步提上了国家发展日程,文化自信的理念兴起,成了扭转我国文化自卑观念和倾向的重要契机。
随着中国艰难的建设和复兴之路的探索,在各个方面都逐渐复苏与强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目标与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成了我国必须坚持的基本道路。然而要想坚持这条道路,就必须要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努力拼搏奋斗,自强不息。在这个过程中文化自信就成了一剂有力的强心针,激励和鼓舞着中华儿女,牢记初心,不辱使命,不仅在国内建立起独有的民族文化特质,更是要将这种风范发扬到世界。
在当今新的时代和世界形势背景下,我们距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越来越近,不断有新的科研成果和经济提升好消息传来,搭建着新中国的全新面貌。所以,在这个背景之下我国就提出了文化强国的战略道路,在解决了人民的基本温饱问题之后,就需要从精神上进行充实和丰盈,因为一个具有丰富精神内涵和文化传承的民族才算是一个完整和有力量的民族。所以,文化自信的提出,也是新时代下继续完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想的积极响应。
为了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国提出了“四个自信”的战略方针,其中文化自信作为一种深厚的、长远的并且具备民族特色的内容,在“四个自信”中占据着核心地位。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和沉淀之后形成的文化内涵不仅在过去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更是在当代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和更加深厚的价值。所以,坚持文化自信也是对“四个自信”方针的坚守,是对国家建设的全面综合考虑。
青少年接触体育教育最多的就是学校课堂教学,所以学校的教学内容也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青少年所具备的体育文化素养。但是对目前多数的学校来说,体育课一般不作为主要的必修课程,在课时安排上本就存在欠缺,更不必论体育教育中民族性内容的融合和渗透。所以,就造成了学校体育教育内容大多为西方体育项目,学生训练和学习的思维模式也是延续西方模式,严重缺乏民族性。
许多学校为了简化体育教学教育工作,以便留更多的精力和资源给其他文化科目,故而在体育文化教育上的投入和关注都较少,导致教师和学生普遍认为体育课只是一门放松和休闲的课程,不仅在实际体育锻炼和训练时不认真,更是没有完全理解到体育精神与体育文化的重要性。尤其是一些民族性的体育项目完全没有参与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对民族的传统失去了传承和延续。
青少年体育文化教育在多数学校中开展时都是以简单的室内课堂教学方式完成,由教师作为主要的讲解员,生硬和刻板地把相关内容重复,过于机械,并且营造出一种枯燥和单调的氛围,让本就不喜欢体育文化课的学生更是丧失上课的耐心和积极性。这是造成目前青少年接受体育文化熏陶和宣传不理想的主要因素。教师一人为主体并且以语言教学为主体的模式渐渐显露出落后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青少年身处的环境越来越复杂,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也越来越多,导致青少年对周围的事物已经建立起一套属于自我的价值判断标准和认知方式,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对青少年形成足够的刺激,尤其是一些沿用至今的运动方式和项目,都渐渐地失去对青少年的吸引力,这就是现代体育教学模式的落后之处。
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全体的精神面貌,但是对不同的民族来说,所具备的文化特征内涵又有区别,体育项目更是各具特色。那么,在开展青少年体育文化教育时,就要注意这些差异,每个项目之间应具备独立性。
体育运动精神是全世界和全人类的,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文化自信又是一个广义的具有强大包容性和多元性的概念。在向青少年传达体育精神时,应广纳良谏,多多学习国内外的优秀体育精神,不断充实与丰富自身。
文化自信的背景下改革青少年体育文化教育教学工作,就一定会面临各种问题和困难,很容易在过程中形成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的两面,这时就应要秉持着文化自信的态度,允许这些冲突性的存在,用一种平和和稳定的心态解决不和谐的声音和现象,表现出大度的气势。
文化自信要求的是全体中华儿女,而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更是重点的培养对象。所以,在文化自信的坚持下改革青少年体育文化教育,首先就应从青少年思想文化教育上抓起,学校应加大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的宣传,尤其是优秀的运动精神品质的发扬,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够接受到积极正面的思想熏陶。定期举办相关的讲座和论坛,邀请著名的运动健儿进行演讲与分享,激发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并投入更多的积极性在体育训练中。
我国传统体育项目种类较多,都是各个民族的文化结晶,所以学校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个优势,改良体育教学规划,在课程中增加民族体育项目,如毽子、摔跤、秋千等方便校内开展和实施的,全方位地锻炼学生身体素质,并且加深学生对民族体育的了解和热爱。对于一些不便于开展的项目,学校可以利用课内的时间播放相关视频,营造多元化的体育文化氛围,形成包容性和乐观性的体育风气。
教师作为青少年体育文化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着和监督者,直接决定了教育结果的好坏。学校为了响应文化自信的号召和要求,也要对校内的体育教师队伍进行整顿与提升。文化自信是一种精神面貌,更是一种思想内涵,只有教师自身具备充足的能量,才有可能在课堂上发挥出来并感染到更多的青少年。所以,学校要增加体育教师相关的进修和培训,施行教学总结例会制度,定期组织教师共同交流和分享教学经验。
青少年接受体育文化教育的另一个目的就是要在未来充分利用体育为人民服务,将体育运动的服务性和全民性都发挥出来。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加强青少年的体育文化教育就应增加服务奉献精神的内涵,而在具体的行动中则可以增加社会实践的部分,让青少年切身感受人民群众中的体育运动风气,并且利用自身的文化自信精神去宣讲和带动。
文化自信是我国打破发展困境,实现伟大复兴的必备条件,为各行各业的繁荣都带来了坚定的发展方向。青少年作为我国发展的主要人才后备队,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健全的心理人格都是支持国家发展的保障。所以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开展青少年体育文化教育反思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明确文化自信的要求和意义,之后深层次发掘青少年体育文化教育的现状与困境,从而才能够在“文化自信”的引领和指导下实现青少年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