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婷 太原市社会体育指导中心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的推进,体育舞蹈在社会活动中越来越频繁地出现。一方面,增加了非遗体育舞蹈的社会影响力和民众认可度,在民众认同的前提下,非遗体育舞蹈的传承范围会越来越广,传承力度和传播速度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取得进展,弥补非物质文化遗传体育舞蹈项目传承方面的不足。我国各个地区都保留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体育舞蹈项目,形式各异,成为民众喜欢的民间活动方式。在民间流传的带有表演技巧的体育舞蹈,有的注重趣味性、有的突出技巧性、有的重在娱乐性,还有适合集体舞蹈表演的。无论哪一种形式,都是以娱乐生活、强身健体,调养身心为主的。例如,在广场舞中,民众将民间带有体育技巧性的舞蹈融入其中,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体育舞蹈的文化传承。另外,对于本民族和本土的非物质文化体育舞蹈,民众会有深厚的情感,一种本能的传承情结。在大型的社会活动中,表演非物质文化体育舞蹈作品,会激发民众对民族文化深切的热爱之情,让更多的人产生文化传承的意识,通过各种传播和传承方式,尽自己所能为传统体育舞蹈发展作出贡献,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能够更好的传承下去,激发民众的民族文化自豪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体育舞蹈项目能够得以良好的传承下去。
随着社会的发展,形式各异的文化载体越来越丰富,互联网、电子科技让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形式更加多元化。我国的很多非物质文化体育舞蹈,都是在民间产生的,不仅具备科学的运动原理,在艺术和审美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呈现方式。比如,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仪式舞蹈表演,都蕴含了丰富的技巧性,对表演者的肢体灵活性和力量度要求很高。除了技术和力量高超的要求之外,体育舞蹈也很注重内外兼修。所以,它不仅是一种珍贵的文化形式,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娱乐价值。在今天众多的社会文化活动中,民众更注重体育舞蹈的艺术娱乐性,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对其传承过程中更要突显其文化娱乐性。在千年的文化发展中,古人所创造的很多体育舞蹈目的就是为了在枯燥的劳动生活之余,进行自娱自乐,消遣时光。在民间有很多舞蹈形式,大多是戴着面具表演,突显出了强身健体的体育性质,也展现了舞蹈艺术的魅力,所以这些舞蹈都有很强的艺术娱乐性。这些舞蹈类型,让民众在参与和观看的同时,感受到了各种情绪的波动,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所以,将非物质文化体育舞蹈引入到更多的社会文化活动中,让民众在享受运动快乐的同时,也感受到舞蹈艺术的魅力,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体育舞蹈的娱乐本质。
非物质文化遗产体育舞蹈项目既是一种艺术活动,又是一项体育项目,是过去民间遗留下来的在民众中广为传播的艺术性健身活动。不管是娱乐、健身、竞技等哪一种类型的非物质文化体育舞蹈项目,都离不开大众传播的共同作用。非物质文化体育舞蹈项目在过去很长时间的传承过程中,都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口传心授进行传播的,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体育舞蹈主要的传承特征。现今,各地区将非物质文化体育舞蹈作为本地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在积极传承的同时,增强社会宣传力度,让传统的文化精神扎根在更多人的思想中,也能让非物质文化体育舞蹈项目在社会范围内广阔的传播。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体育舞蹈在社会文化活动中的积极传播和推广,能够让更多的群众在实际的文化活动中掌握体育舞蹈的动作和技能,体会民间竞技舞蹈的趣味性,丰富民众社会活动的形式,让掌握体育舞蹈技能的人才逐渐增加,为该项目的传播和传承储备丰富的人才资源。在对非物质文化体育舞蹈学习和练习过程中,还有助于群众传播祖先留下来的文化精神,对传统文化审美的追求,有利于培养坚毅、执着的奋斗精神,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体育舞蹈在社会发展中得到与时俱进的传播和发展,发扬优秀传统体育舞蹈文化的独特魅力。
为了能够让非物质文化体育舞蹈在社会活动中得到良好的传承,使其在社会活动中真正发挥作用,地方相关部门要对非物质文化体育舞蹈进行大力的推广,增加群众接触、了解、学习、掌握非物质文化体育舞蹈的机会。通过相关培训机构的组建,非物质文化体育舞蹈不仅能够进校园,甚至可以进入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将非物质文化体育舞蹈加以普及,成为一种大众参与极广的社会文化活动。还可以通过讲座学习、团体活动等丰富的形式,让更多的群众都参与进来,使非物质文化体育舞蹈成为民众健身、益智活动的重要载体。地方政府的文化部门要推动非物质文化体育舞蹈的培训,从资金、人员、政策等方面全方位推进,根据培训机构、中小学校、高校等不同机构的性质,对非物质文化体育舞蹈进行差别化培训,保证项目的培训进度和力度,同时也要监督体育舞蹈培训的执行,能够真正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体育舞蹈的培训优势渗透到社会文化活动中。还可以帮助机构、学校、企事业单位等积极组建相关的社团,并促进各个方面资源的共享和互通,如企事业单位有大型活动的时候,可以邀请机构和学校的表演团队进行非物质文化体育舞蹈的表演;还可以鼓励高校学生进入社会公益培训机构或者中小学,支援他们的体育舞蹈工作开展,加强各个机构的联系,让他们合力推动非物质文化体育舞蹈在社会文化活动中的传承发展。
每年国家和各个地区都会举办一定规模和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为体育舞蹈传播提供了丰富的平台。地方文化部门要在平时能够将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体育舞蹈的相关个人、单位和培训机构的资料进行备案,在有相关的社会性体育舞蹈活动的时候,积极组织和鼓励当地的非物质文化体育舞蹈培训机构,或者相关的表演艺人参加赛事。文化部门可以给予练习场地、培训教练、参与资金、媒体宣传等各方面的支持。除了参与活动的奖励之外,当地文化部门也应设立一定的奖励机制,激发他们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为非物质文化体育舞蹈项目在更广范围内传承打下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地方政府也要根据当地的民风民俗,节日习俗等组织一些社会性的传统文化活动,为非物质文化体育舞蹈创造展示的机会。也可按照季节性特点,在市区范围内组织大型的文化比拼赛事,不仅能够促进地方民族文化和体育舞蹈精神的传承,还能创立城市新风,促进民众健康生活。通过社会活动交流促进社区、城市之间的沟通,鼓励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育舞蹈项目能够依托丰富的文化活动开展,逐渐的参与到民众的日常生活和锻炼活动中来,在创新实践中拓宽体育舞蹈的传承路径。
当下城市地区民众的文化体育生活主要以社区为单位进行,社区文化体育活动的组织能够涉及老、中、青、幼各个年龄层的人群,能够大范围广泛的推动非物质文化体育舞蹈活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当下社会的经济状况和发展条件来看,社区民众对体育活动有很大的需求。然而,目前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模式多为自发性,以小范围的团队组织为主,缺乏有组织、有规模的专业力量支持。将社会上的非物质文化体育项目培训机构,如企业、学校、社会培训等机构的人力和知识技术资源引入社区,为他们搭建沟通和学习体育舞蹈的平台,推动社区体育舞蹈活动的组织和进行,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体育舞蹈逐渐深入社区,发挥其娱乐、健身的积极作用。比如,将广场舞与体育舞蹈创新融合,创作出更多艺术性和锻炼性突出的好作品,积极的鼓励大众参与其中。社区的活动组织部门要大力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体育舞蹈活动,为舞蹈爱好者提供展示才艺的机会,也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传统的文化体育项目的价值。不仅可以推出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体育舞蹈的代表人物,推动不同社区间的沟通交流,扩大活动影响力,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土语舞蹈的长久传承。
总而言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体育舞蹈的传承人人有责,应在社会文化活动开展中大力的传播和传承。通过丰富的社会文化活动形式,让群众接触到更多的非物质文化体育舞蹈类型,慢慢在实际传播和传承过程中,感受到它的文化魅力和传承价值,加强对该非物质文化项目的认可,主动承担起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的角色,推动体育舞蹈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