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看到”到“看见”
——反思“白描记录”,谈“教师观念”的转变

2020-11-25 07:00:11
名师在线 2020年26期
关键词:白描观念游戏

赵 丹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新加花园幼儿园,江苏苏州 215000)

引 言

自江苏省推行课程游戏化以来,学前教育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课程游戏化进程中,如何聚焦幼儿的发展,“看见”幼儿的发展,做真正促进幼儿发展的“观察”,是学前教育者们共同的目标[1]。虞永平教授提出:“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推进,首先需要观念的转变,更核心的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落实和儿童的发展。”[2]随着项目的全面开展和实施,幼儿园教师的观察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其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够科学”的现象。放慢脚步、转变观念成为我们走进并理解课程游戏化内涵的第一步[3]。

一、“观察”的现状和困惑

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于将一日活动安排得满满当当,强调活动跟着“计划”走,每个环节都按预定的计划来实施,包括提问环节设计、活动结果预设等。但教师在这样看似忙碌的一日活动中,往往会更多关注活动效果、教育行为、偏重目标达成;更多地面向全体幼儿,缺少对幼儿个体发展的思考。对于幼儿个体的发展,教师往往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很多教师对幼儿行为的观察停留在“看到”层面。教师缺少时间和经验去“看见”幼儿并分析看到的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从而造成对幼儿行为的观察仅停留在“看到”层面。正是出于教师观察的现状和困惑提出的需要,我们找到了以“白描”观察记录为切入口,进而转变教师教学观念的方法。

二、“白描”的背景和解读

准备写“白描”前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单从文件上可查的是江苏省课程游戏化建设中的支架一提出“观察1名儿童,每天观察3次,每次3分钟,自己用随笔(最好是白描)方式记录,同事之间以即兴谈话或沙龙方式高频度讨论自己观察到的儿童行为(也可以正式讨论),坚持做1~2个月”,仅仅70余字。“白描”观察记录成为我园实践课程游戏化支架之一的主要抓手—— 一场观察记录的革新之旅。

三、“观念”的转变和发展

(一)白描初尝试

结合课程游戏化建设中提到的关键句“每天观察1名幼儿,每天观察3次,每次3分钟”,笔者以“白描”为抓手,设计了只有寥寥几个字节的表格,包含观察记录表格名称(幼儿观察白描记录)、观察记录抬头(观察日期、观察环节、观察地点、观察对象、观察者)、观察记录正文、观察记录分析等四部分内容。到底何为白描?怎么观察、怎么记录、怎么分析?除了支架一中70余字,大家没有过多的理论依据。这让“白描”观察记录的开场困难重重——“白描”成为教师观念转变的巨大挑战。

(二)理念出“解读”,实践出“真知”

1.观念转变一:“不需要华丽”

每位教师每天观察一名幼儿,1个月后我们产生了第一批“白描”观察记录,下面分享观察记录中的两个片段。

【片段一】(小班):(日期2019.09.23,观察时间8:50)课间休息后,教师与幼儿共同讨论今天的活动——“大脚小脚走校园”。小朋友把任务卡挂在脖子上,认真倾听其他幼儿的介绍。某某坐在椅子上,双手捏着胸前的任务卡,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讲话的幼儿,样子十分自信。教师请到某某上来介绍,他面带微笑地走上来,说道:“我去了园长妈妈的办公室。”但他说话的速度很慢,几乎是一个字一个字往外蹦。

【片段二】(大班):(日期2019.9.27,观察时间8:42)今天有外出参观丝绸博物馆的活动,在外出前我们进行了谈话活动。在共同讨论外出参观应该注意什么时,你十分认真严肃地举起手来:“要在队伍里,不能乱跑。”你鼓起勇气,一下子将建议说了出来,没有一丝停顿。同伴的眼睛注视着你,你终于能流畅讲完话,没有任何结巴。在获得肯定后,你面带微笑,满足地坐了下来。接下来,请到其他同伴回答问题的时候,你也目不转睛地看着同伴,不住地点头。

可以看到,片段中黑色加粗部分的字词,如“认真倾听”“自信”“认真严肃”“鼓起勇气”等带有教师的个人主观情感。但在“白描”观察记录中,教师需要更加客观地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记录、描述,力求语言朴实,具有一定的画面感。

在真正的观察记录中,我们要“学习做一个忠实的记录者和积极的赞美者”。“白描”观察记录的撰写不是凭空而来,而是课程游戏化项目的精髓之一,需要教师以旁观者的角度进行客观描述,不需要华丽的润色,只要从中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和能力、真实反映其发展现状,不需要发现问题,也不需要提供帮助,当大家不再“拼文采”的时候,语言将变得更加真实、朴实,真正将教师的关注点放在幼儿的行为表现、情绪变化方面。

2.观念转变二:“今天,你看见了吗?”

“看到”不是“看见”,“看见”并不简单。“看到”即教师对幼儿外在行为的描述,如看到某位幼儿在操作某份区域材料,看到某位幼儿在跳绳等,它的特点是行为孤立、表层;而“看见”是细致观察,根据心理学理论对外在行为的判断,它的特点是相互或有关联、深层的。平心而论,每天写一篇“白描”记录有时会让教师有负担、有压力。一天忙碌下来连个描述观察的对象都没有。这听起来很可笑,却是现实存在的情况。每当这时候,教师就要提醒自己:不要本末倒置,否则怎么能看见幼儿的发展?只有在日常教育过程中日积月累,不断发现、认识幼儿,才能促进幼儿的发展。

3.观念转变三:“用心观察幼儿,这不是回忆录”

传统的观察记录通常是教师利用休息时间,通过回忆笼统地对幼儿行为进行描述和简单分析,有时候隔的时间长,有些细节已经记不清,写起来可能就是“剧本”式记录,流于形式,无法体现对幼儿的个性化观察。“白描”观察记录是“逼着”教师有意识地对某个幼儿行为定时、定点观察,是策略、是抓手,可真实记录幼儿的行为。

在撰写“白描”观察记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除文字外,还可以用很多其他方式进行记录。例如,借用拍摄视频的方式来记录,方便教师反复查看,也有助于教师在多次观察中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除视频之外,有的教师还用照片、手绘图等“直播”的方式进行记录,在后期评价时一目了然,以便更好地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通过这段时间的磨合,教师基本上能够从“看到”到“看见”了,也能慢慢分析出幼儿某些行为的原因了。

4.观念转变四:“突破你的固有思维”

“白描”观察记录突破了原来的游戏记录只记录游戏的“紧箍咒”。首先,班级幼儿都要写。“白描”观察记录的撰写是对班级所有幼儿的观察,让教师在一段时间内有意识地把班级每位幼儿的行为记录下来,发现更多幼儿们的“哇”时刻。在撰写的过程中,班级两位教师能时时互动、讨论,这样的研讨氛围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幼儿的优缺点。其次,一日环节都能写。教师可以从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去关注幼儿,可记录幼儿进入幼儿园后的任何环节,将晨间锻炼、盥洗、户外运动等以前直接忽略的环节都纳入进来,而非仅仅关注集体教学活动。

教师的视线落在幼儿身上,能够加深对幼儿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的认识,同时,遇到不理解的问题时,自然回到儿童心理学、《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的研究上,让专业成为教师日常活动中时时拿起并阅读的“圣言”。此外,每日的撰写也在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准。

5.观念转变五:“在自由活动中观察”

教师应尽量不在高控的活动中观察幼儿,不然难以发现幼儿的自主行为、真实想法等,可以在户外自由活动中观察幼儿,并在短时间内通过幼儿的语言、动作、表情抓住对幼儿学习与发展具有典型意义的关键事件[4]。在记录时,根据课程游戏化的引领方向,我们可以将活动内容分为四部分:生活活动、学习活动、户外活动、游戏活动。我园教师通过这四月有余的“白描”观察记录,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每天会安排合理的时间去观察、去记录,与同班教师聊起当天的观察、细节上的发现。

目前,我园将“白描”观察记录替代传统的教育笔记和个案,既杜绝了以前“千篇一律”的观察记录,也让教师真正停下来,驻足去“看见”幼儿,毫无杂念地享受那3分钟对幼儿的观察和解读。本学期的初步尝试也倾听了来自教师的心声:每个幼儿解决矛盾的方法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喜欢用石头剪刀布,有的喜欢用点兵点将;每个幼儿面对挑战时的表现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会尝试,有的会放弃,有的会犹豫;每个幼儿在团队中的角色也都是不一样的,有的是主导者,有的是追随者,有的是旁观者;每个幼儿的思维方式也不同,有的是倾听型,有的是运动型,有的是思考型。这些,教师只有真正看见了,才能真正了解幼儿,才能给予幼儿最科学、最有效的指导。

结 语

以上就是我园实施课程游戏化建设——“白描”记录实践的一些做法:“实践——分享——研讨——再实践——再研讨”。当然,我们对幼儿的观察记录“白描撰写”也在不断摸索中。相信在不断实践中,我们能牵着幼儿稚嫩的小手,用赞赏的眼光关注他们的成长,用专业的思考解读他们的行为,从“看到”到“看见”,我们是认真的。关注教育,关注研究,关注成长,我们永远在路上……

猜你喜欢
白描观念游戏
维生素的新观念
保健医苑(2022年4期)2022-05-05 06:11:20
巧用“白描”把人物写活
小读者(2021年4期)2021-06-11 05:42:42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健康观念治疗
写给远去的路遥
作品(2017年11期)2017-11-18 03:36:27
《白描荷卷》自跋
艺品(2017年2期)2017-07-21 14:24:58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飞碟探索(2016年11期)2016-11-14 19:34:47
爆笑游戏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